亲历者眼里的五四运动

来源 :今古传奇·双月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cet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距今已过百年,当年的亲历者已大多不在人世。但他们中许多人都在文章、书信和日记中记下了对那场运动的观察、评价和思考,那些余温尚存的鲜活记忆为后人了解“五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和途径。
  罗家伦披露运动时间细节
  罗家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17年考入北大文科,与傅斯年等一起出版《新潮》月刊,倡导新文化运动,是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期间,罗家伦亲笔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1919年5月26日出版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个称呼。
  1931年8月26日,罗家伦向助手马星野回忆了“五四”期间北京大学及学生运动的情形,几十年后,这段回忆才在台湾《传记文学》公开发表。罗家伦的这篇文章内容非常全面,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五四”内幕,其中一个细节是关于五四运动时间的。
  据罗家伦介绍,他们原准备于1919年5月7日率领群众在天安门外举行游行示威,因为这一天是国耻纪念日(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要求中国不加修改地接受“二十一条”中有关福建问题的要求),这样做可以减轻学校当局的责任,对北大和蔡元培校长都会有所保护。但5月3日晚,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召开的全体学生代表大会改变了这一计划。该会议决定第二天(即5月4日)联合各校发动游行,表达诉求。罗家伦当时还埋怨北大学生领袖许德珩,原来定好5月7日起事,现在改了期,不是要把北大断送了吗?可决定了的事是不能更改的,于是罗家伦也在决议上签了字,并派代表连夜到各校接洽,约定第二天下午1时在天安门集合。据罗家伦回忆:
  当夜十一点钟的时候,各代表在北大开了一个预备会议,当场举出了三个总代表,一个是我,一个是江绍原,一个是张廷济,并且当时推我写了一个五四运动宣言,由狄君武送到北京大学印刷所去印了五万份,第二天的早上,我们还预备了一个英文的备忘录,送给各国使馆。到下午一点钟,大家便齐集在天安门了。我们三个所谓总代表,因为预备各种文件,一直到一点十分才到天安门。
  许德珩笔下的牢狱生活
  北大学子许德珩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分子,也是火烧赵家楼后被警察逮捕的32人之一。多年以后,许德珩写了一篇《回忆五四运动》的文章,详细记述了他和同学们被逮捕又被释放的前前后后。
  游行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殴章宗祥后,警察总监吴炳湘带人赶到,学生们一哄而散,只有少数还没来得及走的学生被警察抓回了户部街步军统领衙门。许德珩在文中写道:“我和易克嶷(北大学生)被捕后,他们故意侮辱我们,把我们两人捆在拉猪的手推板车上,拉进步军统领衙门。记得在板车上,易克嶷还在说:‘20年后又是一条英雄好汉。’这时已经是傍晚6时了,陆续到监狱来的有各校学生31人,市民1人,共32人。”另有一种说法是这32人都是学生。
  被捕的学生被囚禁在一间拥挤肮脏的牢房里,里面只有一个大炕,摆着两个尿桶,臭气熏天。每隔半小时,看守便命令学生抬一下头或翻一下身,以证明还活着。看守给每人发一个大窝头充饥,在屋里放一桶开水。每天中午放风一次,学生们只能利用这个时间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上上厕所。
  据许德珩回忆,看守们对他们这些读书人很尊敬,也很同情,有时还告诉他们外面的情况。只有那个看守长每天都要训话,说些服从长官、不许扰乱社会秩序的老生常谈,学生们听得不耐烦,便编了一段顺口溜讽刺他:“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牢头来训话。”
  5月7日中午,许德珩等32人被全部释放。北大全体学生在红楼北面的广场上列队等候,还借了三辆小汽车去迎接,蔡元培也来到现场。广场上摆着五张方桌,被捕的北大同学站在方桌上和师生见面,蔡元培讲了些安慰勉励的话,同学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梁实秋回忆中的清华师生
  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当时正在清华读中等科四年级(相当于现在的高一),是学生中年龄比较小的,但也随高年级的同学参加了五四运动。
  清华因地处郊外,消息相对闭塞,对于5月4日的游行活动毫不知情,直到几天后才和城里的学校取得了联系。从梁实秋后来的回忆文字里,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清华学子参与“五四”的情况:
  清华远在郊外,在“五四”过后第二三天才和城里的学生联络上。自五月十九日以后,北京学生开始街道演讲。我随同大队进城,在前门外珠市口我们一小队人从店铺里搬来几条木凳横排在街道上,人越聚越多,讲演的情绪越来越激昂,这时有三两部汽车因不得通过而乱按喇叭,顿时激怒了群众,不知什么人一声喝打,七手八脚地捣毁了一部汽车。我当时感觉到大家只是一股愤怒不知向谁发泄,恨政府无能,恨官吏卖国,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地发泄了。
  梁实秋对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暴力行为非常反感,当时他和章宗祥的儿子一个宿舍,章宗祥与曹汝霖、陆宗舆被学生称为卖国贼,是五四运动的靶子。运动爆发后,章宗祥的儿子悄悄躲开了,但他的同学们依然不依不饶,涌进宿舍将其床铺捣得稀巴烂,衣箱里的东西也扔了一地。运动过后不久,章宗祥的儿子就害猩红热去世了,梁实秋对此很伤心,特地在《清华八年》一文中专门提及。
  清华的学生领袖是陈长桐,五四运动后赴美留学,后来先后在大学和金融界工作。1949年去台后,陈长桐先后担任驻世界银行常任代表、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副总裁等职,还当过台湾高尔夫球委员会的第一任主任委员。梁实秋对陈长桐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评价很高:“他的领导才能是天生的,他严肃而又和蔼,冷静而又热情,如果他以后不走进银行而走进政治,他一定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他的卓越的领导能力使得清华学生在这次运动里尽了应尽的责任。”
  陈长桐出国后,罗隆基代替他成为清华的学生领袖,领导同学们参加运动。校方对学生的行为极为不满,一次学生开会,校长张俊全下令关闭了电灯,学生点燃蜡烛继续开会。恰巧这时有人发现会场外有几个打着灯笼的陌生人,盘问后方知是校方请来弹压学生的。由此引起了清华学生驱赶校长的风潮,接连两名校长都被学生列队赶出校门。新任校长罗忠诒尚未到任,就傳出消息说此人吸食鸦片,舆论哗然,罗忠诒只好黯然去职。短短几年,清华三易校长,实不多见,罗隆基对此非常得意,所以后来经常自诩“九载清华,三驱校长”。
  对于好友闻一多在“五四”中的表现,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中也有所表现:“他对于爱国运动,热心是有的,却不是公开的领袖……闻一多则埋头苦干,撰通电、写宣言、制标语,做的是文书的工作。他不善演说,因为他易于激动,在情绪紧张的时候满脸涨得通红,反倒说不出话。学校里闹三次赶校长的风潮,一多都是站在反抗当局的方面,但是他没有出面做领导人。”
  正是以上这些貌似琐碎的细节,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五四运动。
  (责任编辑:黄梦怡;参考资料:《亲历者眼里的五四运动》《晚晴》2018年第5期;作者:王凯)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苏联是没有错误的”。然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泄露后,许多人惊讶不已。用毛泽东的话说,“苏联不批评斯大林,我们就不好批评”。但现在可以讲了,关于斯大林的错误,他“和苏联朋友讲过,和尤金讲过”,见到了赫鲁晓夫,“也要对他讲”。  毛泽东把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所犯的错误归纳为四点  毛泽东把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所犯的错误归纳为四点: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支持王明,“把当时我们
期刊
1840年,一场蓄谋已久的肮脏战争在中国沿海拉开序幕,英国的坚船利炮在中国海面上纵横决荡,于中国东南沿海攻城略地、长驱直入。反观漫长的中国东南海防线,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当英军准备出其不意地突袭浙江定海时,镇守定海的官兵不仅不以为怪,反以为幸,以为发财的机会到了。透过战争,清王朝的武备松弛、海防空虚、军械落后、官僚腐败、战略失策等都暴露无遗,其中更不知上演了多少荒诞的闹剧。   然而,中国向来不
期刊
梅汝璈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把日本軍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我们要奋发图强以雪耻”   1946年,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获得了一个法官名额,国民政府选中了梅汝璈。   国民政府决定选派梅汝璈代表中国参加东京审判,不仅是因为他对英美法系的精通,更是因为他深厚的家国情怀。   梅汝璈是当
期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和平,巴黎和会召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正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他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19年,當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那些后来深刻改变中国的新思想的时候,比他大6岁的蒋介石已在广东军政府负责粤军第2支队
期刊
随着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魁墨索里尼的专职司机波拉托一份写于1945年的回忆录在美国解密,墨索里尼的糜烂生活也首次曝光了。波拉托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特别喜欢被女性认出来。我很快意识到墨索里尼上台后,心里装的不仅是国家,还有这个国家的所有女人。”  墨索里尼立据认子   墨索里尼年轻时就喜欢拈花惹草,一生中有过多名情妇。但据记载,真正给他生过儿子的情妇只有一人,即伊达·迪尔萨。伊达性情活泼,聪明能干,曾在
期刊
蒋介石与希特勒,处于二战中的两大对立阵营,在20世纪30年代却曾有过近10年之久的友好关系,他们不仅函电往来,互致倾慕之情,更是互赠照片、战刀,以表亲善之意。后来两国关系逐渐紧张直至断交、宣战,蒋介石甚至还参与到德国内部推翻希特勒的事件之中。  蒋介石的德国情结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与苏俄的关系随之断绝。因急于寻找新的国际力量来填补苏联顾问撤退所留下的空缺,蒋介石把目光转向
期刊
在外国记者拍摄的照片中,有些画面显得不可思议——红军居然有一支用自行车武装起来的半机械化机动部队。他们与骑兵相结合,在陕西的塬上行进如飞。而且,这些自行车居然大多还是“凤头”(20世纪30年代国内最好的自行车是英国产的Raleigh牌,中国人俗称它为“凤头”,因为上面一个标志形似凤凰头)。   这恐怕也是无可奈何的,因为当时我国还没有制造自行车的能力。但中国人使用自行车的历史悠久。20世纪30年
期刊
在西安事变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那就是原东北军团长高福源。根据记载,他本是张学良的亲信,是在和红军作战中被俘而进入陕北根据地的,在那里,他接受了东北军和红军联合,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主张,并主动返回西安冒死说服张学良。高福源的努力,为促进张学良接近红军,并最终发动西安事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电影《西安事变》中有高福源返回西安面见张学良并与其争论的场面。电影中的高福源,是一位很有军人气
期刊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过程,从谈判达成联合红军抗日的条件到八路军3个师开赴抗日前线,艰难曲折,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投身抗日战争洪流的伟大担当,人民军队坚决听从党指挥、服从党领导、顾全大局的光荣传统和作风。这对今天的人民军队建设和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西安事变谈判中达成联合红军抗日的条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5年
期刊
2021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总书记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