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再现现实,而是制造现实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庆松从1996年开始由绘画转入观念摄影创作,一开始他受法国艺术家皮埃尔和吉尔斯(Pierre & Gilles)的影响,将自己扮演成当下流行的媚俗文化形象,如《思想者》和《拿来千手佛》两个系列作品。前者模仿观世音菩萨打坐的姿势,但胸前描绘的是麦当劳的标志;后者借用的是千手观音的造型,但手中拿着的是包括金元宝、奖杯、电话、香烟、金钱、啤酒和VCD光盘在内的各种物品。这些摄影作品具有年画般的艳丽和喜庆气氛,因而被归入当时的“艳俗艺术”流派之中。2000年创作的《老栗夜宴图》是王庆松观念摄影的成名作。他模仿后唐顾闳中的绘画名作《韩熙载夜宴图》的叙事结构和造型图式,用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替换韩熙载,借古喻今,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堕落以及肉欲放纵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揭示和讽刺。正是从这件作品开始,王庆松开始充当导演的角色,通过邀请他人表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完成自己的观念摄影作品。也是从这幅作品开始,王庆松的摄影作品越来越显示出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特征。2001年完成的《又一次战争》系列表达的是一些人对全球化的忧虑情绪,王庆松用真实的战争场面虚构了一个个反对西方文化侵略的战场,并且他自己也在人群中扮演一个冲锋陷阵的士兵。这件作品确立了王庆松观念摄影延续至今的创作方式,即他本人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他自己的形象变成了他作品的商标(Logo),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辨识度。虽然王庆松通过翻制(remake)手法模仿过大量中外艺术史上的经典图像,但他最震撼人心的还是以戏剧化的表演方式揭示现实社会中各种荒诞丑恶现象的摄影作品。通过农民工、流浪汉、洪灾、医疗、教育和食品安全等题材作品,他充分表达了对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对弱势人群的深切同情。王庆松说:“我希望我的摄影作品能够模仿和旁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荒诞故事,并表明我的态度。”他2013年参加了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是该馆设立以来第一个参展的观念摄影艺术家。
  苍鑫往往被认为是行为艺术家,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他的行为艺术现场。他的行为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照片为观众所了解,因此他也可称之为自己表演的观念摄影艺术家。从1996年开始,苍鑫实施了一个名为《交流》系列行为和摄影作品,他试图通过身体与外在世界的接触获得真切地生命感受。他的交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他用舌头舔触包括书籍、杯子、图章、钱币、手机、毛笔、玩具、荷花和家禽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物和人造物;另一种是,他以五体投地的虔诚姿势匍匐在世界各著名城市的标志性景点的地面上,并用舌头舔吻土地。他涉足的世界名城包括北京、新加坡、伦敦、罗马、悉尼和奥斯陆等等,在奥斯陆,他还与当地妇女表演用舌头相互接触。通过这些行为,他试图与外部世界建立一种超越视觉的新型关系,即触觉和味觉感知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个人身份的差异和个人地位的变换是给每个社会成员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带来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因而社会身份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成为苍鑫创作的主题。他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行为和摄影艺术作品《互换身份系列》则是与教授、厨师、演员、白领、农民和拾荒者等各种社会人物互换服装并在这些人的工作场地合影。在这些作品中,行为是摄影记录的对象,摄影是行为传播的载体。
  如果说身份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变迁,那么席卷城乡且日益剧烈的建筑拆迁之风则是中华大地物质世界和人文景观巨变的集中体现。张大力自1998年2月在北京大街小巷那些写有“拆”的墙上,喷上几千个涂鸦式的侧面人头像,并写上AK47或18K字样。AK47是一种枪的名称,用以表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暴力;18K是黄金成色,象征繁荣背后的物欲。他有时也会在正待拆毁的墙体上凿出镂空的头像。这些头像和文字随着旧房屋拆除、新建筑动工兴建而消失。这个名为《对话》的行为和摄影系列作品试图在新旧之间、历史记忆与现实存在之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起永恒的纽带。张大力的《第二历史系列》将过去报纸和画报发表的著名历史照片和它们被篡改的原件一同呈现出来,让“真实”与“虚假”同时出场,不着一笔一言,但作品的力量震撼人心。张大力的艺术不是审美的对象,而是思想的结晶;它不诉诸情感,而是检验着世人的良知。张大力参加了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丹麦馆的展览。
  胡介鸣长期致力于新媒介艺术实验,观念摄影只是他多种艺术探索中的一个分支。2002年创作的《梅杜萨之筏》系列摄影作品采用的是图像挪用的创作手法,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热里柯(Théodore Géricault)的经典作品《梅杜萨之筏》(Raft of the Medusa)中那些在惊涛骇浪中垂死挣扎、奋力求救的人物被一群昏昏噩噩的物质生活享受者的所取代,那个木筏也被可口可乐、百事可口和雪碧汽水瓶所替换。这些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人们漂浮在欲望的大海上,对生命之船沉没的危险浑然不觉。《明信片》系列(2012年)是按照《中国名胜·北京系列》明信片上的景点和角度重新拍摄并用电脑合成技术创作的观念摄影作品。画面中故宫太和殿、圆明园、长城和天坛等建筑物的外墙被来自网络的各种高点击率的照片所覆盖,或者说,他用照片材料重新建造了这些名胜古迹。这样的图像置换和画面重建,使得熟悉的对象陌生化,从而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些建筑并思考真实与虚拟、历史与现实、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田太权是中国最早从事观念摄影的职业艺术家之一。自2005 年起,田太权开始创作以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为题材的作品,包括《遗忘》《印痕》《图腾记忆》和《神曲》等系列。《印痕》系列以重庆红卫兵墓地为背景,田太权利用电脑合成技术,将死去的身穿绿色军装但往往裸露着胸部和下体的女红卫兵,与斑驳的石碑、荒废的墓园融为一体,使得唯美与恐怖、性欲与死亡被奇异地交织在一起,让人产生难以名状的心理感受。田太权2010年完成的《7010—人类消亡之后》系列作品表现的是他对世界未来的忧思和幻想。该系列作品分为两部分,分别以甘肃魔鬼城雅丹地貌和中国山水画为背景,但二者皆呈现的是人类消亡之后地球的荒芜悲凉之态。没有人类,世界只剩下孤独的秃鹰和鬣狗,还有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的残骸,例如火车、汽车、摩托车、易拉罐、自由女神、东方明珠塔、亭台楼阁和石狮子等等。该作品提醒人们,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物质财富的无节制追求,是导致人类毁灭的根本原因。如果说“红卫兵”系列作品是对中国人在过去某一时间段所犯集体罪恶的反思,那么《7010—人类消亡之后》则在对全人类对自然界所犯罪孽的警示;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田太权的所有作品都显示出他作为一个思想者对生命存在的悲剧意识和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观念摄影的产生和发展与数码照相机、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字成像技术的发明和进步密切相关,从胶片显影到电子成像带来的不只是从手工制图到科技制图的变化,而是摄影艺术本质的飞跃。数码相机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使得“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和“以假乱真”等图像效果的获得变得易于翻掌,虚拟技术将一个个超现实的视觉奇观呈现在世人眼前。电子存储和输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是数码摄影越来越高的像素和越来越清晰的分辨率,人们可以看到色彩丰富和尺寸巨大的高清照片。可以相信,随着电子成像技术的不断升级,观念摄影艺术也将不断嬗变、不断更新。
其他文献
回到清朝需要准备几件衣服?—清朝皇室女装潮流与搭配。  在看完延续了电影人Crystal Moselle过往的拍摄风格,《我的着装方式》系类短片之后,你还是要坚持穿着松松垮垮的运动裤东奔西走闯天下?老佛爷不是已经告诉过你那是缺乏对自己生活的控制力的表现吗?一个人的着装打扮,早就已经不是“冷了记得加衣服哦”那么“纯元皇后”了,那是如何把自己呈现给世界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这个信息交换如此之快的时代,服
期刊
本期的展评从国内涉及到国际上的艺术展览。  《Greater New York》谈论每五年一次、如今已是第四次的“大纽约”项目所展示的是否是发生着的当代纽约生态,指出无论资本的力量怎样吞噬纽约甚至全世界,艺术仍要与之捉迷藏;《亚洲新艺术之阈限》关于第二届“HUGO BOSS 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认为其呈现了亚洲新艺术的阈限之态的即将逐渐展开;《等待马耳山》则关于艺术家们在沈阳一个搁浅的别墅区呈现
期刊
10月末的时候,随手输入“王”,王广义的名字位列第一—随之是股票开盘般清晰的作品行情走势。形容一个人物在艺术圈的“热”,虽少不了拍卖,但今天所提及“热度人物”,绝不仅仅是所谓的“行情”炙热。  细细想来,提到王广义,除了烟不离手—“大批判”的反叛,“视觉政治学”的独立,“政治波普”的旗帜鲜明……标签式的总结也同那烟雾自然出现。 30年前,在被他者批判与赞扬的混杂背景下,和着“85学潮”的挑头大旗,
期刊
零_15分钟电影录像 _彩色,同期声录音,后期混音制作立体声_2012  作品《零》整体是一种随性的基调,女演员以不同时代的装束穿梭在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呈现了一组没有情节、片段式的图像。作品试图以一种超出常规经验,看似非理性的逻辑与今天的“现场”并列在同一时空画面当中。让主观的视角同时在两者之间游离。  十月,让整个帝都及国内各地艺术圈小伙伴倾巢而出的艺术长沙热闹的开幕,从参展艺术家的人数上看,并
期刊
每到10月,渐凉的天气都会用越来越长的夜色,催促着转瞬即逝的秋天早些投入年终的怀抱。在由“国庆蓝”和“大阅兵”所开启的2015年10月里,除了与黄金周紧密互动的各色展览之外,也有很多颇具热度的人物,在大型活动和奖项的聚光灯下,被推到了当月艺术行业前台的焦点上。  来自京城的一线艺术家们群体迁徙至长沙,在主题展、平行展和明星晚宴等项目的紧锣密鼓间,不断刷屏着“谭国斌的朋友圈”;两年一届的“CCAA中
期刊
井士剑自诩为“漫步者”,固然有悠然自得、漫步目的的闲走、散心之意,表明的似乎是一种对事对物从容不迫的价值观。细观其作品,“漫步者”有更多的寓意蕴涵其中。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漫步?是漫步于杭州西湖的自然山色里,还是漫步于“刀光剑影”的艺术江湖中?作品根植于现实的经验,但又不是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表现的。他的作品虽然带有相当的现实感,你可以在其中找到现实中熟悉的事物,但与这些现实感极强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却
期刊
作者:(奥)埃里希·莱辛 (法)文森特·博马雷德 编著 张海会 刘淑华 邵延娜 译  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将卢浮宫目前收藏的总计3,022幅绘画作品一一收录进来,经过细致认真的整理被划分为四大类别—意大利画派、北方画派、法国画派和西班牙画派,并按艺术家出生的年代顺序逐一呈现,书中的每幅绘画作品都有图片说明,同时附带作品的名称、日期、尺寸大小、材质、在卢浮宫博物馆陈列的位置
期刊
作者:老树著  出版:新星出版社  老树  名刘树勇,1962年生于山东省临朐县。1983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自习绘画,问学于梁崎、王学仲、霍春阳诸师。后开始致力于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90年代中期以后,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
期刊
8月8日,谢正莉个展“常生”在798艺术区NUOART开幕, 此次展览是谢正莉继“形骸”之后于北京的第二次个展, 展览以其最近三年所创作的系列为主,以六年来的作品贯穿,展现了一个艺术家成长以及创作过程中对生命的体味和思考。展览主题虽为花,作品延续了与自然造物有关的线索, 谢正莉将最诚实的情感、技术与力量毫不掩饰的呈现于画布之上, 在作品和绘画的层面,展现出一贯的,内在而极富韧性的生命力。如果说谢正
期刊
作者:洁尘  出版:山东画报出版社  洁尘  职业作家。现居成都。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先后供职于媒体和出版社。已出版有《华丽转身》、《提笔就老》、《生活就是秘密》、《一朵深渊色》、《啤酒和鲈鱼》、《酒红冰蓝》、《中毒》、《锦瑟无端》等随笔和小说三十余部作品。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书籍的情书,其中充满了洁尘的个人阅读趣味,尽管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只是某一阶段的阅读成果,但喜欢洁尘作品的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