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法律现代性与法律现代性批判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Wi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现代性问题的呈现是历史演进和知识形态变迁的结果.法律现代性作为一种批判性的理性工具,在其自我确证、自我展现的过程中,孕育了自己的对立面,弱化了自身的批判力.因此,重塑理性体系,恢复法律现代性的批判力,成为我们的历史使命.
其他文献
两德统一后,马克思主义在德国已经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的边缘,但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未沉寂.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文本、马克思思想、马克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宏大的理论系统,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继承赋予了哲
孟子是具体人性和实践伦理学的发现者和创始人,他是第一位真正将伦理的普遍视野和人道观念与人具体、实际的需要相结合的伟大思想家,这种结合正是施韦泽非常强调的.在全球化
无神论是从哲学上否定神的客观实在性,而不以否定宗教的客观功能为使命。以为无神论宣传教育就是充当反宗教政治工具的看法是对无神论作用、定位的夸大和意义理解的窄化。如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重新凝聚了改革共识,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并予以科学概括,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高校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讨其有效的实现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划分为非异化,异化,异化的扬弃三个阶段,这一划分是三大社会形态思想的萌芽,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逻辑形态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从两个逻辑形态的理论基础、灵魂还是立足点和文化基因等具有本质规定性的核心要素来看,它们是
转变发展方式的目的是要建构一种符合发展逻辑、讲究发展道德的新发展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发展方式的形成同我国所处的新发展阶段、新现代性特征和新工业化实践呈现过程
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其实是一种从自然态度到自由态度的发展过程;从此,人的命运不再被神秘化和自然化;马克思认为,人被剥夺的秘密就藏在商品物之中,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