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艾朗诺:为什么要再写中国文学史?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attle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民周刊》:在你的求学生涯中,哪些导师对你产生过深远影响?
  艾朗诺:1971年,我顺利地进入哈佛大学念书,继续研究中国文学。
  我在哈佛大学最主要的导师James Hightower 先生(中文名海陶玮,哈佛大学专治中国文学史的老一辈专家)与方志彤先生(Achilles Fang,钱钟书读清华大学时的同学,方志彤曾译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们对我今后的学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James Hightower先生研究过贾谊的汉赋,他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接受哈佛燕京学社派遣来中国留学,他对中国非常了解,日本侵华那时,James Hightower先生也曾被日本人关进过监狱,坐了两年多牢,之后他才回到美国。方志彤先生是在北京出生、长大的,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离开了北京,一直在哈佛,他也曾在哈佛燕京学社做事情。
  1976年,我获得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我的毕业论文是以《左传》及先秦叙述形式为题; 1977到1983年,我在哈佛大学教授中文。
  《新民周刊》:1987年,你为什么会离开哈佛大学去加州大学教书?
  艾朗诺:因为哈佛大学跟其他大学不一样,年轻副教授没办法留在哈佛一直升任教授,尤其如果你是从哈佛毕业留校的,你可以在哈佛任教8年,但8年之后你要离开,因为他们不可能让你一直升到教授,所以当时很多年轻学者就自己选择离开哈佛了。那时全美国只有哈佛这样子。
  今天美国几乎大大小小的高校都开设了中文课程,现在很容易找到教授中文的职位;但上世纪80年代可不像今天,当时全美国的大学如果一年能有2至3个中文教职,就很好了,所以哪里找得到工作就到哪里去,我记得当时我的母校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正好有一个教授退休,空出来一个教授中文的职位,所以我马上就回到加州大学了。我做过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8年的东亚系系主任,上世纪90年代,我做过5年系主任;2002年到2005年,我又做了3年。现在不做了。
  
  “钱钟书就像一瓶香槟酒”
  
  《新民周刊》: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的存在吗?
  艾朗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天才的话,那就是钱钟书先生。
  《新民周刊》:你眼中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的?
  艾朗诺:1979年,那一年发生两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是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在中国出版了,还有就是钱钟书与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到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注:1979年4月至5月,钱钟书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访问,大受欢迎),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钱钟书先生,他那时没有做正式的演讲,就是跟大家随便聊天,但是钱钟书先生给人的印象很深刻。
  钱钟书先生似乎任何语言都会,一下子,他的英文、德文、法文……都跑出来了,而且他非常非常地幽默,很精彩。那时有很多出名的中国学者一起来的,但是大家突然就觉得,钱钟书跟其他中国大陆学者完全不一样!他很与众不同,只有他英语非常非常流利,他喜欢时不时地make joking(开玩笑),不仅仅用英文,还用德文、法文,甚至用拉丁文逗我们笑,我们都觉得他太不可思议了。
  我的一个哈佛同事就说:钱钟书就像一瓶香槟酒,没打开香槟时,先把瓶身摇来摇去,等到你扭开瓶塞的时候,他“砰”地一声,就全部蹦出来了!钱钟书就是这样。(笑)
  钱钟书就像一瓶香槟酒,没打开香槟时,先把瓶身摇来摇去,等到你扭开瓶塞的时候,他“砰”地一声,就全部蹦出来了!
  后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就开始专心研究《管锥编》,先读后译。方志彤先生并没有让我以后去翻译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但当时我选择研究钱钟书的《管锥编》是因为,《管锥编》是钱钟书最“博”、最有学问的、最重要的著作,我想得到一个比较好的解读。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1947年出版)当然也很有学问,但《谈艺录》是年轻学者的作品,而《管锥编》完全是一个成熟学者的作品。
  我开始做《管锥编》翻译工作时,曾托人写信向钱钟书先生询问是否可以选译《管锥编》,钱先生说可以。后来这项工作整整花了我5年工夫。从1993年到1998年,我都在研究、翻译《管锥编》,那时我当然还要去教书,除了给学生上课以外,我所有时间都用在翻译《管锥编》上,尤其假期时。
  1998年,在钱钟书先生去世的前几个月,我翻译的英文版《管锥编》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记得那是夏天的时候,那时钱先生已经病重住院了,我就马上寄了一本我的书给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请她让钱先生过目,后来杨绛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说,她把我的书带去医院给钱先生看了,还念了几篇给他听,他很高兴。
  
  “宋代文学就像一个宝贝”
  
  《新民周刊》:就学术研究而言,你早期主要是研究苏轼与欧阳修,这中间有一些机缘吗?
  艾朗诺:因为当年在美国,研究中国唐代文学的人已经比较多了,可是关注中国宋代文学的人还比较少。这些中国出名的宋代作家的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作品,我越读,我就越欣赏。我在哈佛大学时,选择研究他们。当时我也认识了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James T.C. Liu,全球宋史领域顶尖专家之一,1919-1993),有过长期的交流。
  《新民周刊》:你最欣赏的欧阳修、苏轼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艾朗诺:(两眼放光)很多很多!包括诗、词、散文……不同的文体我都很喜欢。这么优美的语言,我当然会去背诵。
  《新民周刊》:有人曾评价,你在研究苏、欧二人时,你关注的是苏轼天马行空的才气与欧阳修创造的多样性的奥秘,你赞同吗?
  艾朗诺:你可以这样说。但我更感兴趣的是苏轼、欧阳修写出了不同文体的作品,他们作品的意境与感觉会跟随着文体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我看来,写诗歌的欧阳修和写宋词的欧阳修,好像是两个不同的人,而写散文的欧阳修又像是另外一个人……对这类情形,我是感兴趣的。
  《新民周刊》:你认为你研究的中国宋代文学,具备一些现实意义吗?
  艾朗诺:我不认为学术研究就需要有很明确的现实意义,文学史的重要性,大家都已经承认了,何必要另外去找寻它们对于今天的现实指导意义?!宋代文学就像一个宝贝,它们就像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今天不必讲它们还要有什么实际用处,你从美学方面来欣赏它们,我觉得这已足够。我欣赏美的东西。
  我现在已经在开始着手一个新的研究topic(课题)了,我开始写一本书,关于中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新民周刊》:你笔下的李清照有什么特别之处?与中国学者相比,你有哪些不一样的视角?
  艾朗诺:我现在可以告诉你的是,我研究的李清照与中国学者传统所认定的李清照很不一样。我对中国传统历史下的李清照持有一些新的critical(批判)观点来研究,我觉得李清照在中国被过分理想化了,在中国,李清照已经被变成了一个cultural icon(文化肖像式的人物)了。
  我觉得李清照非常非常有趣,但是她并不是一个cultural icon。尤其最近几年,有关于李清照的书籍出来,我觉得是不够critical(批判),尤其如果写到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时,中国有太多著作就像在写小说一样,甚至有点像花边新闻了,诸如,李清照写一首词,总是会被解读为她是为了如何怀念赵明诚……我认为,这样的角度与解读过于狭窄,没有经过好好地思考李清照当时真正是怎样的。
  《新民周刊》:关于李清照,你有一些最新的发现吗?除了她写的词究竟是否仅在怀念赵明诚。
  艾朗诺:譬如,李清照的许多词是后来过了几百年以后到明末时期才发现的,只有一半是可以被证明是李清照在世时亲笔写下的,那今天很多学者将这二者混为一谈了。
  而根据我的研究,后来明末时期才发掘出来的那20多首作品,很可能不是李清照写的,而是别人模仿她的手笔所作。我认为这样的考证并不困难,而且我们也已经知道哪些作品是明末发现的、哪些是宋朝李清照的真迹,这很容易弄清楚,可到目前为止,这个疑点还是被很多学者所忽略。
  同样,李清照最著名的散文《金石录后序》还是被大多数人联想成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美好婚姻,但我认为李清照写《金石录后序》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李清照有她自己的写作目的,她不是那么天真的,她不仅是怀念赵明诚而写这篇散文,她另外有一些目的。我认为,人们把李清照理想化、简单化了,她的作品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我希望到时候我的书出版后,你们能够看到一个更为立体的李清照。
  
  “我们提供旁观者的视角”
  
  《新民周刊》:我知道,目前你和宇文所安等海外汉学家一起参与写作《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目前你们上卷的进度如何?
  艾朗诺:事实上《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上卷我们已经写好了。参与这本书的海外学者很多,比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n,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负责的是中国唐代文学部分,我负责中国北宋文学部分,奚如谷(Stephen H. Wes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及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负责中国元代与明代文学部分……这本书正在准备出版,很可能将在2009年正式出版。宇文所安也告诉过我,《剑桥中国文学史》开始安排翻译成中文了,中文版会在晚些时候问世。《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下卷则由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孙康宜教授负责。
  这件事情不容易做!因为这是第一本用英文来写关于中国文学的通史。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告诉读者很多基本的中国文学历史史实;另外,我们也希望能给读者以区别于传统中国文学史的全新视角与看法。两方面都要兼顾。
  比如,我负责撰写的中国北宋文学部分中,我首先会侧重从作品出发去关注诗歌、宋词、散文部分,不过这次我还会收录一些通常被中国传统文学史不太注意到的笔记文学作品。在文学家方面,我写了很多人,除了注重最负声名者以外,我也会写到第二、三等作家。
  《新民周刊》:我们也关心,你和你们的团队将会用怎样的一种角度去还原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学历史真相?另外,《剑桥中国文学史》会不会因为参与的汉学家太多而造成风格迥异?
  艾朗诺:这是一种很特殊的topic(课题),我之前都没有写过这种general(总的)文学史,我宁可一个个作者逐一写,所以这次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体验。我写完北宋卷,历时一年多。
  我并不是吹牛说我们写得如何好,但我们也许有一些新的看法跟你们不一样。作为海外汉学家,我们读书很慢,我们知道的东西比你们中国国内学者少多了,但我们有一点好处在于:我们是站在外面看一个东西,跟你们站在里面看,角度不一样,我们提供旁观者的视角。
  《新民周刊》:能谈谈你的夫人陈毓贤女士(Susan Chan Egan)吗?她是否也算是你的中文老师之一?
  艾朗诺:我的夫人Susan是在菲律宾出生、长大的华侨,我和她是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相识的。她也在研究一些中国历史问题,《洪业传》出版以后,她还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周质平教授合写了一本新书,今年3月份出版,是关于胡适在美国的女朋友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女士(Edith Clifford Williams,1885—1971)的。韦莲司女士是很有艺术天赋的画家,Susan研究出很多韦莲司女士的事情。
  Susan不会教我学中文,因为她的英语要比我的中文好很多,我们习惯于用英语交流。我在家没有说中文的权利,会被她笑话的。(笑)
  《新民周刊》:你的孩子会继续走你的学术之路吗?
  艾朗诺:我有一个女儿,她今年28岁,读的是心理学专业,刚刚博士毕业,目前也在大学教书。我女儿可不敢学她老子的学问,至于她的孩子学不学中文,我就不能替她做决定了。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中国文学真的很美。(实习生陆阳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从长期来看,随着公租房建设规模的扩大,必然会阶段性地减少中低档普通商品住宅的市场需求,这类市场前景看淡。    “夹心层”的福音    6月4日,《上海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内容基本已定,即使修改也不会动“筋骨”了。  今年出台的“国十一条”中,明确规定各地应把公共租赁住房列入本地2010-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与其他先行城市偏重于保障本地中低收入居民相比,上海的公共租
编者按:裘沛然先生一生好诗,造诣极深。2010年初,裘沛然先生病重住院,犹在病榻吟哦不已,現有遗诗五首,弥足珍贵,由其学生章原博士提供《新民周刊》首次发表,以志纪念。  病中杂感(并序)  裘沛然  乙丑年冬,天气暴寒,老躯不慎,二度染疾。尤其在农历岁除日,突然发病,症见剧烈喘咳,体温高近四十度,神志昏糊,危象迭出。幸家邻医院,困顿于龙华病榻二十余日,蒙医护昼夜诊视,悉心治疗,证情得以缓解。病中蒙
我是严肃认真的,你做砸了,你牵连到我,我会特别难受    王潮歌坐在右手边,樊跃坐在左手边。这是十几年来他们习惯了的位置。这对合作了十多年的导演,被很多人误认过是夫妻档,中国艺术圈里很少有人能成名后还能合作得这么默契的。  早就在舞台剧领域鼎鼎大名的两位导演王潮歌和樊跃,和电影导演张艺谋一起开创了“实景演出”的概念。但在和张艺谋合作到第八年时,在跟随着张艺谋参与了奥运会开闭幕式和国庆六十周年晚会的
一双没有裹的脚。6岁入私塾, 8岁进入长兄在县城开创的新式小学,16岁离开家乡, 先后就读于湖南第三、第一女子师范和周南女校。21岁,学有所成的向警予本着“救国必先兴教育”的思想,在家乡溆浦开办了第一所男女同校的新式学堂,为更多中国女性解开了裹脚布。    她,是乳名“九九”的土家族少女,出身商贾之家,也是在家乡湖南溆浦兴办新式女校的第一任女校长;她,曾横眉冷对军阀强权,说出“以身许国,终身不嫁”
潘刚对话世界顶级学府    近期,世界著名的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的精英学子们来到中国进行社会实践,除了考察了北京、上海等重点地区外,1月18日,哈佛大学实践团冒着严寒来到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特意考察了这座城市的明星企业伊利,并与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进行了零距离对话,深入地了解了这种中国著名企业家的商业思想。  作为孕育众多声名显赫的商界大师们的摇篮,哈佛商学院显然对中国经济崛起中涌現出的众多企业家产生
参加马拉松其实也有点修行的意思,有的人折磨自己的身体是为了得到某种精神上的超越,有的人通过受苦来换取一群人的认同,共同跑向一个终点。    什么是游览纽约的最好方式?十一月第一周的周末,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马拉松。今年大概有四万多人参加了马拉松。很多人象往年一样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跑完这二十六英里的距离,但是不管怎样,马拉松象往年一样,是公开的。不像其它的竞技比赛,你不需要晋级,不需要有比赛经验,只要跑得
企业应当承担反哺社会的责任已成为越来越多从事公益企业的共识,它们也已意识到,对其所投身的公益项目的评估,不仅需要来自第三方的獨立审计,而且身为捐赠者,它们有权了解每一分善款的流向,而这理应是一个完全透明的过程。     建设安全洁净的水源     隆德县张程乡15岁的男孩小利脸蛋红扑扑的,这是西北孩子脸上特有的“红二团”。小利托着腮帮说,他家虽然通了自来水管道,“但是并没有水,村里的饮水只能依靠水
60年已经过去,现在需要思考的是未来之路如何走的问题。最近,茅于轼先生在谈到以后30年或者更长时间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状态时,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国家需由精英而不是大众治理,党要控制住利益集团。他没有解释为什么是精英而不是大众治国,但对党为什么要控制住利益集团做了说明。他认为,精英可以治国,但精英优先考虑的必须是底层群众的利益,如果精英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会形成利益集团,这个国家和社会就会有
天罗地网,在黄光裕落马之前,早已布下。重拳打击的目标,并非黄光裕,而是已经威胁到国家根本的“贪腐联盟”——政要、商人与掮客环环相扣,金融、工程、公检法系统路路畅通,尤以公安、司法两界为重灾区。相对这个令人发指的“贪腐联盟”,黄光裕或许只是蘿卜上的泥。  但这个“中国首富”,以其“织网-扩张,扩张-织网”的生存逻辑,和黑金攻势,最终成为整个贪腐联盟中,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人。推倒了这张多米诺骨牌,十
小时候父亲带我去白相南京路,走到国际饭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豪迈地把手一挥:看,这就是国际饭店。我仰起头,不断地仰起头,那幢被深赭色大理石墙面包裹的高大建筑像一座大山那样轰隆隆地升起在我面前。当时在坊间流传有一个笑话:乡下人到上海,都要看一眼国际饭店,但在不断仰视的过程中得将自己的帽子捂住,不然就可能被风吹落在地。  再后来,我知道国际饭店是值得仰视的,它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意义在于:在30年代就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