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是艺术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3345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1-0008-02
  
  编者按:活跃在外交界的王厚立大使,两次参加中苏边界谈判,六次受到利比亚总理兼国防部长卡扎菲的单独接见。从中国到苏联,从苏联到利比亚,30多年间,王厚立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深刻含义。王厚立大使于1994年底从利比亚离任回国后受聘为外交部法律顾问,继续代表政府率团与许多国家谈判,签订各种司法协助条约,出席国际会议。本文是苏州大学“寻访东吴校友,开启智慧人生”专题调研组对王厚立先生的专访,希望大家能通过此稿对王厚立的传奇人生多一些了解,领悟王厚立大使“外交是艺术”的独特见解。
  ——本栏责任编辑 王文娟
  
  在北京西直门的家里,儒雅温和、风度翩翩的王厚立大使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走进王厚立的家,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雅致的书房在阳光映衬下显得愈加静谧,显示出主人不凡的文化修养。书架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工艺品:古朴的荷兰木鞋,憨态可掬的俄罗斯木套娃娃,粗犷的肯尼亚乌木雕人像,造型优美的印度铜佛……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精巧工艺品默默诉说着主人丰富的经历与见闻。
  
  一、从教师到外交官
  
  王厚立祖籍杭州,1930年出生在苏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家迁至上海。抗战胜利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附中。1948年,他考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民光社” ,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上海解放后,他于1949年9月奉调北上,进入中国政法大学继续学习。1950年3月,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他成为当时学校法律系最年轻的教师。
  “我给法律专修班上课时才21岁,下面听课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解放区法院庭长、部队连长以上干部,年龄都比我大。” 回忆往事,王厚立不胜感慨。“当时,新中国法律体系还没有建立,学校也没有新的法学教材。我就和其他老师一起向在学校工作的苏联专家和中央政法部门的老同志请教,参考中外法学书籍,集体编写教材。”
  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全身心投入,不但大大提高了他的教学能力,而且使他逐步掌握了大量的法学知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至1958年,王厚立作为访问学者赴莫斯科大学法律系进修。回国后不久,国家急需外交人才。1961年,王厚立被调入外交部条法司,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教师和外交官,这两个职业我都喜欢。”对于人生道路的转变,王厚立很满意。
  
  二、两次参加中苏边界谈判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边界问题日渐凸显。1964年2月,时任外交部条法司副科长的王厚立以国际法专家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中苏边界谈判,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论证划界原则。
  第一次边界谈判主要是解决东段黑龙江、乌苏里江的水界问题。谈判开始后,对于中方提出的划界主张,苏联方面不予承认,双方争执不下。
  “当时条约很笼统,不像现在这样精确,只是原则上规定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两国的界江。苏联方面在地图上把边界线紧贴着中国的江边画,黑龙江、乌苏里江靠近中方一边的许多岛屿都被划去了。他们还拿出一张条约附图,说江中的那条红线就是国界线。”
  王厚立认为,这张附图是小比例尺图,黑龙江、乌苏里江在图上只有一个铅笔粗,没有也不可能把两江中的岛屿都标出。附图上的红线只能说明两国以江为界,无法划分出岛屿的归属。
  “根据国际法,如果以江为界,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不通航河流以河道中心线为界,并据此确定岛屿的归属。这是国际法的规定,是各国公认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王厚立搜集了很多材料,引用了大量历史文件,包括苏联时任外长葛罗米柯主编的外交辞典、苏联大学的国际法教科书、苏联同第三国签订的水界条约。这些资料都明确规定:以主航道中心线为准划分通航的边界河流。
  “我们把材料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一看,哑口无言。因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主张和实践。”后来,苏方只好改变了原先的说法,同意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并以此划分岛屿的归属。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原定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轮谈判没有举行。1969年3月,中苏间发生了珍宝岛武装冲突。同年9月11日,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会晤,双方达成谅解,在解决边界问题前先达成一个协议:首先采取临时措施,使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避免武装冲突,维持边界现状。
  “10月20日,重开谈判,苏方说不存在争议地区,所有的地方都是他们的。为了‘争议地区’这个问题,双方从1969年谈到1978年9月,长达十年。”
  其间,王厚立作为中国代表团专职团员,一直负责代表团内部事务。这次漫长的谈判,时间都消耗在争吵中,毫无实际成果。但是它使边境局势因有了正常的对话接触渠道而得到缓和,双边经贸关系等也有所发展。
  
  三、准确预言苏联解体
  
  1979年,第二次中苏边界谈判结束后,有苏联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王厚立出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等秘书,主要研究苏联国内情况。
  “当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我们的信息也比较闭塞,外出旅游调研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
  在大使馆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王厚立几乎走遍了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在领略北方邻邦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风土人情的同时,他发现苏联的民族问题很严重。于是,他结合沿途见闻和国际形势写了一篇调研报告来分析苏联的民族问题。在报告中,他预言苏联将解体,各加盟共和国也将有序独立。
  “波罗的海三国是苏联在二战时期出兵强占的,并入苏联前就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也比较高。他们认为自己不加盟苏联的话生活会更好,而且美国不承认苏联对这三国的控制,所以这三个国家独立情绪比较强,会先独立出来。高加索三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苏联也有离心倾向。中亚五国原来是游牧民族,加盟苏联后是受益的,很多人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是也有民族矛盾,姑娘很少与俄罗斯民族通婚,他们最后也会从苏联独立出去。”
  王厚立的预言在九十年代初期得到了准确的验证: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率先宣布独立,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最后脱离苏联,苏联解体。
  
  四、卡扎菲六次单独接见
  
  1989年,王厚立出任中国驻利比亚特命全权大使,迈向他外交生涯的顶峰。利比亚是个神秘而独特的国度,其国家领导人卡扎菲更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国际风云人物。卡扎菲一般不单独接见外国使节,而他却单独接见王厚立六次,这在外交使团中传为佳话。
  “他为什么要见我呢?当时利比亚正因‘洛克比空难’事件而受到联合国的制裁,他希望得到作为常任理事国的中国的支持。此外,该事件有许多法律问题,他知道我是个法学家,想听听我个人的意见。”
  王厚立向卡扎菲坦言,“与其说‘洛克比空难’事件是个法律案件,倒不如说是个政治案件;英美的真实目的不只要利比亚交出两名嫌疑人,还要利比亚明确承诺终止恐怖主义活动;除采取法律手段外,还须从政治上考虑来解决问题,首先是权衡同美国的关系。”
  “我们谈话的时候他非常安静,非常耐心,讲话声音很轻,而且不打断你,非常有礼貌,这与他在公开场合那种挥舞拳头、声嘶力竭讲话的形象判若两人。”在王厚立的印象中,卡扎菲会耐心倾听他的每一句话,并频频点头。
  1992年,中国在主张对利比亚进行制裁的联合国第748号决议中投了弃权票。后来,利比亚某高官会见王厚立时,对中国的投票进行质疑,认为中国屈服于美国。“虽然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的是弃权票,但解释性发言的时候是表明反对制裁的。你要中国投反对票,可你的马格里布盟国投的却是弃权票。如果我们投反对票,这不是反对你们盟国了嘛。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受美国的影响,也不会受其他国家的影响。”王厚立的一番话既巧妙地回应了该高官的质疑,又重申了中方的立场。
  “所以,外交是艺术。”
其他文献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企业的经营许可变更,发放基于TD-SCDMA、CDMA2000和WCDMA技术制式的三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一、手机媒体在终端融合中的意义    终端融合即3C融合,是指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激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通过某种协议使包括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
期刊
变  《法制晚报》从1月26日到2月3日9天的时间里,刊登“雄蚕蛾”的涉性广告就有7个整版,几乎每天1个版。  这个广告非常“神奇”:其一,广告吹嘘说:一只小昆虫解决男人大问题,吃九变天虫男人九变。吃雄蚕蛾,生精血、排五毒,男人变变变。20岁男人活力四射、30岁男人体力充沛、40岁男人精力十足、50岁男人动力澎湃、60岁男人百战不疲、70岁男人宝刀不老。其二,在7个版的“雄蚕蛾”广告中有5个广告没
期刊
平时读报、读新闻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新闻看了付之一笑就完了;有的新闻看一下标题、粗看一下内容就足够了,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有的新闻一定要细看内容,并能从内容中得到一点启发与体会;有的甚至能令人深深地回味。这第三类新闻就是我最爱读的新闻,眼前就有一篇,即4月21日《文汇报》刊登的《责任心创造“零死亡”奇迹(主题)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近900师生幸免于难(副题)》(新华社稿),首先副题上“近900师生幸
期刊
数字技术的跃进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Web3.0时代的到来,为报网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功能延伸,新媒介嬗变催生了报网新走向与功能新转向,掀起了媒介调整与融合的浪潮,当前在传媒业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一些著名的新闻集团纷纷探索整合路径的同时,我国传统报业也在探索着自身的发展之路。  《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在5年里报纸出版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
期刊
一、问题提出    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中国报业自此进入了都市报时代。发展至今,《华西都市报》在社会影响力、媒体公信力、品牌发展力等众多指标中均在当地媒体中名列前茅。而《风尚周刊》作为《华西都市报》现阶段的主力业务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成长为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和业务收益的专刊。随着传媒格局的变化,传统报刊间的同类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中都市报以专刊这一更为专业、细分的版面成功吸引了受众
期刊
当今商业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点子,也不是天才,而是“注意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消费者每天置身于各式各样的信息海洋中,过量的信息导致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匮乏,广告接触率严重下降。“注意力经济”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市场机会。面对这种局面,隐性广告的倡导者们认为:只有把广告做得不像广告,让受众在没有任何戒备心理的情况下悄然接受,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植入式广告恰好迎合了这一特点。    一、
期刊
本刊讯 50年风雨兼程,50年岁月如歌。6月5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期刊影响力”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  创刊于1960年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秉持着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追踪学术前沿,服务教学科研,书写了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发展的历程,记载着几代学报人的辛劳和心血。50年来,学报累计出版39卷173期,刊文4128篇,获得省部以上奖励23次,如今学报已跻身于国家
期刊
本刊讯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审读员王扬同志的新闻评论选集《学步集》近日出版。  本书是作者继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论文集《同步集》之后,涉足新闻学领域的学步之作。共收集文章九十多篇,主要内容分为新闻评论、审读与媒介批評研究、新闻杂谈、评报评刊等4部分。这些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报刊出版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对近十年来报刊传媒领域的诸多现象和目所能及的一些报刊的成败得失,作了实事求
期刊
因为上了年纪,虽然手中有世博门票,但不想赶此“五一”高峰去观看,有关世博的报道还是每天都关注的。五月一日当天,上海三家大报都附有《世博特刊》几个版,其中《文汇报》的特刊给人感觉更精美、雅致一些。在宣传世博时,除了给人美的享受外,还揭示了不少美的后面的故事,给人提供了相关知识。我想,即使我日后到现场去观看,也未必会看得那么细,了解得那么透彻。  比如关于丹麦馆的“小美人鱼”,前不久已看到(从媒体上)
期刊
主持人语:本期“传媒大讲坛”特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唐都学刊》陈正奇主编、王银娥副主编,上海大学肖素红教授的专稿。赵振宇教授亲笔撰写的《实施编辑主导责任制,提高媒体竞争力》一文,从新闻报道及媒体竞争力角度深入阐述编辑主导责任制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赵振宇教授认为“传统的记者中心制、采编合一制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建立和完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