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幻想中盘问真相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0206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获得这个开放性的结果之前,艺术家为观众展示了一系列物化的证据。然而,这个展览的核心并不在于展示这些证据,而是为观众展示艺术家独一无二的思考方式,在幻想与现实的转换中引导观众进入对人的存在可能性的思考。
  10月18日,艺术家张玥的首次个展《不明真相》在杨画廊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因他的非学院出身和牢狱经历而显得异常特别。张玥在济南监狱度过了4年的时间,有着和大多数艺术家颇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现实体验,也注定了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创作系统。
  《不明真相》整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展厅里的作品是艺术家牢狱生活的记录和回溯。其中,《2003.05.14--2007.04.27》是张玥服刑4年间所画的速写,有风景、狱友肖像和日常劳动场景。一场暴力事件让艺术家的求学之路意外终止,转而被隔离在封闭的监狱之中。日复一日的强制性劳动和思想教育规训,使得艺术家产生了严重的身份焦虑。他开始审视自身,也审视身边的人。绘画材料的匮乏并没有打消他的念头,他利用着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固执的画着,一丝不苟又略带稚拙的画面暗示着艺术家对描绘对象的长时间审视和思考。在同化的监狱体制生活之外,绘画活动是他对自我身份的保留,同时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教育和救赎。绘画也给张玥带来了现实的帮助,《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是张玥服刑期间接到的任务,即把狱内服刑人员行为规范的内容配上图片,要求是“生动”、“严肃”、“结合狱内实际情况”。张玥用了一个多月花完了55张画,奖励了20分,折合假释刑期6个月。
  出狱之后的张玥对此段生活进行回溯,又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绘画计划》是张玥想去拍摄监狱狱墙,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了狱警和武警的阻拦,并指明狱墙、电网、武警岗之类带有监狱特征的东西都不允许拍摄。因此,他将所有不允许拍摄的地方用笔画下来,画画的材料也是临时攒的,有警察的烟盒、服刑人员家属招待所的信纸、监狱医院的药品袋等。此时艺术家的视角已经发生了转变,由服刑人员对监狱生活的体验回归到一般人对监狱特征的抓取。
  进入第二展厅,我们可以看到好几个用木板分割成的相对独立的小房间,每一件作品都独立地陈列在单个房间中,仿佛是艺术家隔绝生活的重新构建,而当中一座被高举的木屋仿佛是监狱之中的瞭望台,居高临下的监视全场。与第一个展厅中原生态的文献处理不同,第二个展厅中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独立而完整的。这一展厅布局一方面暗示了艺术家牢狱生活的烙印,另一方面则展现了艺术家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创作系统的形成过程。
  张玥的许多作品都是体量庞大而又繁琐的,它由诸多创作过程中的现实遭遇、研究图表和文献记录共同构成。张玥有整理物品的癖好,他的许多作品都可归类为整理系统。《张玥的白色全书》中艺术家持续不断的收集了身边8136种白颜色,他按照潘通国际制色原理把它们的配比数值调制出来做成色谱,堪称是世界上最全的白色色谱。在张玥的工作中,他运用了众多的科学原理,查阅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完成对某种规则和秩序的追溯。这种机械的、重复性的劳动在常人看来似乎是乏味的,但却成为张玥乐此不疲的创作方式。
  张玥对于这种探索的偏执在他的以幻想为对象的作品中体现的更加鲜明。《银鲑00001》是艺术家想收藏一条太平洋里的鱼。他将这条假想中的鱼命名为银鲑00001,并对这条鱼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从生物解剖图片到成长历史,并制定了全面的捕捞计划。《帝国计划》中,艺术家参考了近五十年来的世界历史,幻想杜撰了一份消灭美国的计划,之后将它以邮件的形式传播于世界各地的邮箱之间。为了躲开各种软件对于敏感词的审查,他将字母统一成大写,又去掉了所有的间隔符,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还是会有人辨认出古巴复国主义、中程导弹、关塔纳摩监狱等这些散发着恐怖主义气息的词汇。作品《明天》则是艺术家做了一个关于战争的黑匣子,但是这场战争还没有开始。戴上耳机之后,里面传来各种各样的声音,有邓丽君甜美的歌曲,也有模糊不清的新闻报道。那场战争究竟是怎样的呢?没有人说得清。
  或许没有人比张玥更加严谨的对待自己的幻想了,他将在常人看来不切实际或是百无一用的幻想变成一种实体的繁琐行动。他将自己的幻想化为实践,反复论证、遴选,将在实践中不断产生的幻想投射于下一个环节中,持续地发现,逐步地深入,系统的推导和研究,最终得到一个暂定的结果。在获得这个开放性的结果之前,艺术家为观众展示了一系列物化的证据。然而,这个展览的核心并不在于展示这些证据,而是为观众展示艺术家独一无二的思考方式,在幻想与现实的转换中引导观众进入对人的存在可能性的思考。
  对于自己的创作,张玥如此说到:“我喜欢任何事情的不可控性”,“我将作为一名调查员,将事情的真相找出来”。而所谓的真相究竟为何?艺术家没有回答。这不禁更让观众感到困惑,毕竟在幻想中寻找真相似乎是一条南辕北辙的路。对此,策展人崔灿灿在展览序言中解释道:当幻想被付诸于大量的调研和严格的论证时,对幻想的实践行为便成了一种美学。它提供的并不是一个视觉结果,也不是艺术介入科学的扩张,它区别于科学通过彻底实证来去除幻想的目的。它起源于幻想,但并不终结于幻想和现实遭遇后的“真相”,也不在意于它的潜在的价值性考量。它是艺术家参与现实的一个理想动作,它最终只取决于艺术家个体是否想要相信的意愿。因此,艺术家所言的真相并非真相,而是一种偏执的寻找世界的认知方式。
  对于艺术家所言的真相,更能让观众理解的莫过于《无题》。《无题》是一件互动体验式的作品,艺术家在画廊门外设计了4个水泥制成的小黑屋子。屋子大小仅可容一人坐在其中,观众在进入之前自主设定锁上的时间,可以选择1到30分钟之间的任意时间。进入之后,屋内没有光亮,密闭的空间内除仅留的几个小通风孔外与外界再无联系,声音也因厚厚的水泥墙壁隔绝变得近乎寂静。观众可以在《无题》这件作品中得到类似监狱幽闭环境的极致体验。艺术家设计了一个无法撤销时间的锁,当观众进入黑屋之后,除非设定的时间到达,否则再无别的方式可以将门打开。这意味着。每个体验的观众都必须对自己设定的时间负责,因此观众在体验之前必须和艺术家签署一份风险告知书,也要承担体验作品可能带来的风险的后果。这种后果就是封闭、黑暗、未知的空间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刺激有可能超出自身的感知和承受范围。进入黑屋之后,观众被迫面对被隔绝的自己,无论后悔与否,都必须在自己设定的时间内完成体验,这也是一个对自身在极致环境中承受能力的全新认知过程。这就迫使观众面对自身,去思考所谓的“真相”。
  展览的美中不足之处是作品VOGUE和It is what he likes。VOGUE是艺术家自2013年冬天至2014年7月28日,每天用水彩复制杂志VOGUE中的一页或几页。一共画了551张,复制完整本书。而It is what he likes则是艺术家驻留纽约期间与一个漂亮姑娘的游玩摄影记录。艺术家巧妙地以此为作品完成了驻留期间的创作任务,也体验了华尔街最昂贵的餐馆和曼哈顿最好的夜场。或许这两件作品也蕴藏着艺术家深深的思索,但与其他作品相比还是稍显突兀。毕竟,与那些无穷无尽的幻想相比,这些消费主义的生活现实显得较为淡薄。当观者面对的不再是隔绝空间中的虚无幻想,而是日日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时,也就与追问真相产生了距离。
其他文献
这几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出来。出现这种“小学化”的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1.学前教育没有像学校“课程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