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叠—三叠纪定量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相关界线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jmldb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详细讨论了各种二叠—三叠系界线定义的性质。在对牙形石和其它一些重要化石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为标准,在电子计算机上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华南地区、四川广元上寺、广元猫儿塘、广元朝天、邻水华蓥、重庆合川、重庆凉风垭、陕西西乡、喜玛拉雅地区西藏聂拉木县、色龙几条重要剖面几种拟议中的界线的等时性问题,并从生物群的演化以及地理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合理定义(Ophiceras层之底)的理由。
其他文献
本文应用人工合成的雄烯二酮11α-半琥珀酰-牛血清白蛋白为抗原,建立了5株稳定分泌抗雄烯二酮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McAb与睾酮、雌酮交叉反应分别为8.1—12.3%和0.8—2.5%,抗体亲和力为2.0 x10~7—2.8×10~8L/M之间。它们均为IgG_1亚类。使用该McAb被动免疫新疆细毛羊,两个情期中孕酮(P)和促黄体激素(LH)的含量皆高于对照组,绵羊排双卵和产
期刊
本文用定向选择的方法,研究了在20K下测定的14N-63Cu-HAP的DMSO/EtOH(5:1)冷冻溶液的ENDOR谱,精确测得配体~(14)N核的各向异性超超精细耦合张量值,各种不同~1H核的超超精细耦合张量值和~(14)N核的四极矩耦合张量值。~(14)N核超超精细耦合张量值与前文~([10])的数值比较表明,前文的波谱解析,方法是合理的,数据是可靠的。
期刊
本文以陨石学和太阳系演化学的基本结论为依据,论证了地球原始物料是由与各化学群球粒陨石类似的多种星云凝聚物组成。通过球粒陨石的高压熔融实验,说明了球粒陨石在高温高压下经历了两次大的分异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地球的初期演化做出了讨论:原始地球由Fe-Ni内核和球粒陨石质的原始幔构成,原始幔的第一次分异形成了Fe-Ni-S(P,C)外核,第二次分异形成了不同成分的两种原始壳——富Si,Al质原始壳和富Ca,
期刊
在350—650℃,实验研究了黑柱石-水之间氢同位素动力分馏。研究结果表明,黑柱石-水之间氢同位素交换以扩散交换为主。氢扩散活化能为118.5kJ/mol(圆柱模式)和115.5kJ/mol(薄板模式),交换活化能为122.2kJ/mol,黑柱石-水之间氢同位素交换的封闭温度远低于其形成温度,因此黑柱石形成后,还会与后期热液继续进行氢同位素交换。
期刊
本文首次报道了福建省莆田县平海乡后石井村龙虎山的晚全新世海滩岩中5属6种大动物遗骸。这些动物属种多分布于中新世至现代的潮间带与潮下带之交的热带海域。研究结果证实了该区海岸沉积岩是海滩岩,而不是海岸沙丘岩,也证实了海滩岩是热带海岸的海洋产物。海滩岩及其所含化石的研究,将对古气候古地理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期刊
本文在分离、灌流的鲫鱼视网膜上考察了视网膜电图b波随背景光强递增所发生的变化。在视杆、视锥同时活动的间视状态,较弱背景光时695nm闪光所引起的b波振幅反而低于较强背景光时同一闪光引起的b波。与此相应,695nm辨增阈在这一光强范围随背景光强递增而降低。这些结果提示,视锥信号在暗中和弱背景光强时受到视杆信号的压抑。光感受器电位(PⅢ)并不显示类似的变化,这表明视杆、视锥系统的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视网
期刊
从感病的萝卜叶片中得到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分离物,以oligo(dT)为引物,合成了其基因组RNA的互补DNA,并克隆到载体λ-ZAPⅡ中。通过单链cDNA探针杂交和DNA末端序列分析找出含有poly-A尾巴的阳性克隆。我们对一个含有1429个碱基插入片断的克隆进行了序列分析,根据芜菁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的大小和马铃薯Y病毒组蛋白质加工位点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确定了外壳蛋白基因的5′末端。
期刊
本文通过对海洋细粒沉积物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充分证明沉积环境是决定海洋细粒沉积物工程地质性质的重要宏观因素,同样,它们又受到物质成分、物理化学性质、微结构特征等微观因素的控制和影响。
期刊
本文通过一个地、气系统能量和水分平衡方程模式,对土壤湿度和植被影响短期气候异常持续性的基本特征和物理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与土壤热力状况的影响相比,土壤水状况在短期气候变化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气候异常的持续性与地、气之间水分及能量交换的能力有关;土壤湿度或植被覆盖度越大,则地、气水分和热量交换的速度越快,从而地、气系统扰动衰减的速度也越快。在较干的气候环境中,地、气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较弱,因
期刊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的大鼠上,应用电刺激足三里穴(ZSL)和孤束核(SN)及腰髓背角Ⅲ—V板层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发现并鉴定了57个对ZSL和SN电刺激均有反应的脊髓神经元。其中34个可被SN逆向激动,其余对SN发生突触反应。所有神经元对ZSL刺激均发生顺向反应,LTM型和WDR神经元约各占一半。结果提示:(1)同一个脊髓背角神经元可接受来自ZSL的躯体传入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内脏感觉核团——S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