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伴小肠黏膜淋巴管扩张症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19岁,间断出现腹水和下肢浮肿4年.患者发病以来食欲、排尿、排便均正常,体重无减轻,无明显乏力.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显露,腹部无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min,双下肢无浮肿。

其他文献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易复发的消化动力障碍性疾病,许多患者长期受到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困扰,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期刊
患者男,42岁,已婚,因上腹部胀痛20 d伴黑便6 d,于2006年10月10日就诊于我院普外科.患者于2006年9月2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曾在外院诊断为胆囊炎并对症治疗,逐渐加重,并伴恶心、纳差,10月4日发现黑便,消瘦,在外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予对症治疗。
期刊
随着车架设计的进步和各大品牌商的大力推广,公路车内走线越来越受到车手们的青睐。在高端的车型对外观和低风阻效果的极致追求下,整合一套适配的系统让厂商在设计车架内走线时可以直接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由FSA推出的“ACR”车头全内走线系统,是目前任何车架厂商都可以使用的开放式整合系统,其中内走线碗组是整套内走线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之一。景晔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研发出适配全内走线的T-02碗组,完美解决全车内
胃肠道是接触和抵御各种抗原的一线屏障,为活跃的免疫器官.由食品、药物过敏、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引发的免疫功能改变及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介导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嗜酸粒细胞作为胃肠黏膜的免疫活性细胞,是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倍受关注。
期刊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肠病(IBD).有研究发现,抗氧化剂可有效治疗实验性结肠炎.抗氧化治疗能调控促氧化与抗氧化间的平衡,具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可作为潜在的治疗IBD药物[1]。
期刊
目的 探讨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术后病理因素及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每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数平均为16枚(10~28枚),用癌胚抗原(CEA)指标对所有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淋巴管侵犯和肿瘤侵袭深度与淋巴结的CEA表达呈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与乳头状、管状腺癌临床病理的差异和预后.方法 收集1994年8月至2007年3月结直肠手术患者2089例,其中黏液腺癌144例,印戒细胞癌25例,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1837例,剔除其他类型肠道肿瘤83例.比较三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对影响结直肠预后的部分临床病理指标,如年龄、肿瘤部位、分期、腹膜、病理分型进行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三组进行总体生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核增殖抗原(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胃癌存档蜡块标本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8.2岁.另取上述胃癌根治术患者距肿瘤5~6 cm的癌旁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OX2、MMP-9、Ki6
奥曲肽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素(somatostain,SST)类似物,可抑制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索和促甲状腺索的分泌,同时还能抑制胃肠胰内分泌激素的病理性分泌过多,对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泌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期刊
晚期肝病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可高达65%/~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