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养生食材推荐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月份天气开始炎热起来,人也比较容易出汗,易耗气伤津,所以这个月在饮食方面应注意吃些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肥甘厚味。下面为大家介绍几款应季食材及其养生食谱。
  一、赤小豆
  赤小豆又称红小豆、红豆、赤豆等,原产于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赤小豆可以与其他粮食混合煮粥、蒸饭,也可以制成豆沙,再加工成各种点心。
  赤小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铁等成分。
  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清热退黄、解毒排脓、调经通乳的功效,适用于水肿、脚气、产后缺乳、闭经、腹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痔疮出血、热毒痈肿等症。
  赤小豆具有很好的利水消肿、清热退黄作用,对水肿、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如慢性肾炎水肿者,可用赤小豆加白糖煮汤饮用;营养不良水肿、肝硬化腹水者,可用赤小豆与鲤鱼、陈皮、生姜煮汤,调味饮用;脾胃虚弱、水肿、黄疸者,可用赤小豆与茯苓、薏米煮粥食用;急性肾炎、水肿尿少者,可用赤小豆与冬瓜煮汤饮用;肾炎水肿、小便不利者,可用赤小豆与白茅根水煎服;脾虚水肿、小便不利者,可用赤小豆与桑白皮煮汤饮用;慢性水肿者,可用赤小豆与大枣、花生共煮烂食用。赤小豆还有通乳的作用,产后乳汁不通或水肿尿少者,可用赤小豆与通草水煎服;产后缺乳者,可用赤小豆煮浓汤饮用。赤小豆的解毒排脓作用也较好,如热毒痈肿、产后恶露不下者,可用赤小豆炒熟研粉,开水调匀服用;腮腺炎者,可用赤小豆捣烂,用蜜调匀外敷;疮痈肿毒者,可将赤小豆研末,用鸡蛋清调匀,涂于患处。
  赤小豆不可长期食用,否则易使人瘦;阴虚而无湿热、小便清长者忌食赤小豆。
  1.赤小豆百合杏仁粥
  原料:赤小豆60克,百合10克,杏仁15克。
  做法:赤小豆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至半熟,放入淘洗干净的百合、杏仁共煮成粥即可。
  特色:这款粥具有润肺止咳、除痰利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慢性咳喘、眼泡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2.桑白皮赤小豆鲫鱼汤
  原料:桑白皮(鲜者)60克,赤小豆90克,鲫鱼2条(约300克),生姜皮6克,陈皮6克,调味品适量。
  做法:鲫鱼去鳞及内脏,洗净。其余原料均洗净,与鲫鱼一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大火烧沸后,改小火慢煮2小时左右,加入调味品调味即可。
  特色:这款汤具有清热利水、疏风消肿的功效。适用于风水证,证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肢节沉重,伴恶风发热、咳嗽而喘、小便短少者。
  二、茄子
  茄子又称茄瓜、矮瓜、落苏等,原产于印度,公元4~5世纪传入中国,现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茄子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炒、烧、焖、煎、炸、蒸、拌、做汤、做馅、腌制等。
  茄子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维生素E、钙、磷、钾、镁、锌等成分。
  中医认为,茄子性凉,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利尿的功效,主治热毒疮痈、毒虫咬伤、跌打肿痛、皮肤溃疡、口舌生疮、水肿、小便不利、黄疸、痔疮下血、便血、衄血等症。如痔疮出血者,可用鲜茄子捣烂绞汁,饭前饮服10毫升,每日2次;大便下血者,可将茄子用湿纸包裹煨熟,用油、盐调味食用。茄子有很好的散瘀消肿作用,可用于热毒疮痈、毒虫咬伤、皮肤溃疡等症,如皮肤溃疡、口舌生疮、痔疮下血者,可用茄子蒸熟,加食盐拌匀食用;小儿口疮者,可用霜后茄子阴干研末涂患处;无名疮毒者,可用鲜茄子去皮捣烂如泥,加白酒少许,外敷疮面,每2日换1次;无名肿痛、蜂蜇肿痛者,可用茄子加醋捣烂外敷患处;乳腺炎、疔疮痈疽、皮肤溃疡者,可用秋后老茄子阴干烧灰存性,研末,加入少许冰片,外敷患处;跌打损伤者,可用茄子晒干或焙干研末,用酒或开水送服1克,每日3次。茄子还有利尿作用,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黄疸等症,如黄疸型肝炎者,可用紫茄子与大米煮粥食用;慢性病毒性肝炎者,可用紫皮茄子连皮切片,蒸熟,凉后加蒜泥、盐、味精拌匀食用;水肿者,可用紫茄晒干,研成粉末,每次3克,开水送服,每日3次。
  茄子为寒凉性食物,素体阳虚的人不应多吃,患有哮喘者也不宜多吃。
  1.麻酱拌茄子
  原料:茄子400克,蒜20克,香油、酱油、生姜、醋、白糖、味精、麻酱各适量。
  做法:茄子洗净,切成3厘米左右的块,蒜、姜切末。炒锅置旺火上,倒入香油,烧热,下入姜末爆香,再倒入茄子块翻炒,调入酱油、白糖、醋、蒜末,烧熟,加入麻酱、味精拌匀即可。
  特色:这道菜具有补肾、润五脏、润燥滑肠的功效。
  2.决明烧茄子
  原料:决明子30克,茄子500克,葱、姜、盐、白糖、味精、植物油、水淀粉各适量。
  做法:决明子捣碎,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用小火煎煮2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煮一次,将两次药汁混合后,用小火浓缩至20毫升左右,备用。茄子洗净,切成片。锅置火上,放入植物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茄子炸至熟透、两面焦黄时捞出,沥去油。葱、姜切末,蒜切片。葱末、姜末、白糖、盐、水淀粉放入药汁中,兑成芡汁。锅置火上,放入植物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蒜片爆香,放入炸熟的茄子,炒匀,倒入芡汁翻炒至汁稠,淋上数滴明油即可。
  特色:这道菜具有清肝降逆、润肠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健忘等症,还可用于便秘的防治。
  三、青鱼
  青鱼又称青鲩鱼、黑鲩鱼、乌鲭等,与草鱼、鲢鱼、鳙鱼共称为四大家鱼,主要分布于南方河流、湖泊中,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青鱼可红烧、焖、熏制等。   青鱼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铁、锌、硒等成分。
  中医认为,青鱼味甘,性平,入肝、脾、胃经,具有补气和胃、养肝明目、祛风除湿、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不足、脾虚纳差、胃痛、湿痹、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湿疹等症。
  青鱼具有较好的补气和胃作用,对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症均有较好的食疗作用,如头晕乏力、病后体虚者,可用青鱼肉与猪肉、葱、姜等调味料共炖汤,食肉喝汤,也可以用青鱼加葱、姜等调味料蒸熟食用;慢性胃病者,可用青鱼清炖,食鱼肉喝汤;脾虚、烦闷湿痹者,可用青鱼与粳米煮粥食用。青鱼还具有祛风除湿作用,脚气湿痹者,可用青鱼与韭菜白共煮食用。
  1.糟青鱼片汤
  原料:青鱼中段500克,白菜心200克,冬笋50克,黄酒、香糟各100克,香油、盐、味精、白糖各适量,清汤2500毫升。
  做法:青鱼中段一剖两半,剔去脊骨,切成条,放入容器内,用盐、糖拌匀,再加入香糟、黄酒,拌匀,糟5~6小时后,用清水洗去香糟,沥干水分,备用。白菜心洗净,切成条。冬笋洗净,切薄片。锅置火上,放入清汤、鱼条,烧开后撇去浮沫,加入笋片、白菜心、盐,大火烧沸后,改小火煮8分钟,放入味精,淋入香油即可。
  特色:这款汤具有健脾补气、养胃化食的功效。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面黄消瘦、心悸神疲、头晕眼花等症。
  2.冬虫夏草青鱼馄饨
  原料:冬虫夏草1~3克,青鱼肉250克,南瓜60克,葱花、姜、精盐、酱油、醋、淀粉、胡椒粉、香油各适量,面粉250克,鸡蛋1个,猪棒骨1000克。
  做法:冬虫夏草洗净焙干,研成细粉;青鱼肉用刀背砸成鱼泥;南瓜切成丝,加适量盐拌匀稍腌,挤去水分;葱、姜切末。将鱼泥、南瓜、冬虫夏草粉放入盆中,放入葱姜末、精盐、胡椒粉、酱油,打入鸡蛋,加入淀粉,搅拌均匀,做成馅。面粉加水适量和匀,揉成面团,擀成馄饨皮,加鱼肉馅包成馄饨。猪棒骨洗净斩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大火烧沸后,改中火炖约1小时,拣出棒骨,再次烧沸后,下入馄饨煮熟。碗中放入葱花、精盐、胡椒粉、醋、香油适量,将煮好的馄饨连汤盛入碗中即可。
  特色:这款主食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强筋壮骨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四肢无力、久病体虚、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四、杨梅
  杨梅又称朱梅、珠红等,原产于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华东和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成熟果实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果酱、果汁、果酒、果干、蜜饯、罐头等食品。
  杨梅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钙、磷、铁、镁、锰、锌、钾等成分。
  中医认为,杨梅味甘、酸,性温,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解暑、解酒、祛痰、止呕、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胃气不和、饮食不消、呕吐、腹痛、腹泻、胃阴不足或饮酒过度所致的口中干渴等症。
  杨梅具有健胃消食、止泻的功效,对胃气不和、饮食不消、呕吐、腹泻等均有较好疗效,如胃肠胀满、胃痛者,可将杨梅用食盐腌制,越久越好,用时取数枚用开水冲泡饮用;消化不良者,可将杨梅晒干,放入白酒中浸泡3个月,每次取适量酒饮用;恶心呕吐者,可用鲜杨梅挤汁,与生姜汁、浓冰糖水调匀饮用;痢疾、肠炎者,可将杨梅用白酒浸泡3天,每次食3~5枚,每日2~3次,也可用杨梅烧存性,研末服用。杨梅还具有生津止渴作用,口中干渴、酒后烦渴者,可生食杨梅适量;烦渴、食欲不振者,可用杨梅水煎取汁饮用。
  杨梅多食令人发热、损齿伤筋。阴虚火旺、血热者不宜食用。
  1.糖渍杨梅
  原料:鲜杨梅500克,白糖500克。
  做法:杨梅洗净,加白糖450克拌匀,余下白糖盖在杨梅上,腌渍1日。待糖浸入杨梅后,将杨梅连同糖液一起放入锅中,小火煮至汁液浓稠,出锅,晾凉,装瓶贮藏。
  用法:每次取适量,用凉开水冲饮。
  特色:这款美食具有生津止渴、健胃作用。适用于口舌干燥、吐泻、痢疾、腹痛等症。
  2.杨梅糕
  原料:杨梅20个,面粉500克,鲜奶、白糖各250克,鸡蛋4个,熟猪油200克。
  做法:杨梅用淡盐水洗净,榨取汁。面粉倒入盆中,放入白糖、牛奶,打入鸡蛋,加入猪油、杨梅汁及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制成面粉糊,连盆上笼蒸约45分钟至熟透,取出,放凉后切成块,再放入电烤箱烤至金黄色即可。
  特色:这款甜点具有生津止渴、开胃消食、调理肠胃的功效。适用于津伤烦渴、胃口不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胃积滞等症。
其他文献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罗之遗风也”。梁朝吴钧《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大众化的节日食品,唐明皇曾赋诗言:“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人姚合的诗中也记载有当时的民俗民风:“渚闹涣歌响,风和角粽香”。说明在古代
在那个小贩挑担沿街叫卖的年代,西安城大街小巷里卖粽子的大叔是这么喊的:“蜂蜜——粽——子”,这一嗓子既不能有吼秦腔似的粗犷,却也不能带着花腔,必须要字正腔圆,余韵悠长,方能显出这粽子用料实在,又清甜异常。于是我们这些孩子们便握着五角钱飞奔而出,围着大叔求他快点用竹片刀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凉粽切开,淋上桂花蜂蜜汁递过来。在冰淇淋还很奢侈的年代,蜂蜜凉粽带来的甘甜清凉让童年有了甜蜜的企盼。  无皮无馅赐
目的探讨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肺吸虫脑病患儿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肺吸虫脑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肺吸虫脑病患儿资料。总结其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特点,随访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符合肺吸虫脑病纳入标准者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6~13岁(平均9.3岁)。均以头痛、呕吐急性起病;7例患儿头颅CT及MRI均提示颅内
自古端午便是文人墨客借抒情怀的日子,精致小巧的粽子更是频频成为吟咏的对象。唐有元稹“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宋有陆游“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清代更有查慎行、林苏门分别写出“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以及“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等佳句。单只这几句,就可以看出,各地制作粽子的讲究颇有不同,譬如元稹、查慎行诗中描写用箬竹叶包裹的粽子,而陆游诗中却是用“菰叶”,即茭白叶包裹粽子。其
雄黄酒的传说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还有一项由来已久的传统,那就是:“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百姓们担心先生的身体会被鱼虾吃掉,于是往江里投入粽子的同时,也倒入一坛雄黄酒,不久便浮上来一条被药晕的蛟龙,从而保住先生全身。后来《白蛇传》故事中也引用了这个典故,白娘子在端午节这天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可见自古百姓都相信雄黄酒可以驱虫、解毒、辟邪,且端午节正值南方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