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教学改革的探讨

来源 :新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nfs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电气类学生对后续课程的继续学习。本文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目前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及考评机制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措施,进而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研究的是高电压强磁场下的绝缘问题、高电压试验问题以及过电压防护问题[1-2];同时,它还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程技术课程,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绝缘的设计、运行和检修工作中都需要用到高压绝缘、高电压试验及过电压的相关内容[3-4]。本文从民办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本课程如何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进而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难度大,学生遇难而退,丧失学习兴趣
  本课程以大学物理、电路原理、电力系统分析以及电磁场等课程为基础,研究在高电压强磁场下的绝缘、高电压试验以及过电压防护等问题[5]。课程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不易抓住重点,部分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占用课时较多,达56学时,致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遇难而退,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2.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过于被动,单一授课手段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本课程传统授课方式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规划分配好学时,综合课本知识及课内试验,通过PPT讲授相关知识点,学生被动地听课,参与度不高;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考前突击背诵,考试结束后不久,背诵过的知识点几乎就遗忘殆尽,更不用说用来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创新更无从谈起。
  3.理论与实践脱节
  本课程的56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的联系较为薄弱,抽象难懂,无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直观的认识;且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以后从事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或是进修深造。
  二、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改革思路如图1所示。
  1.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分组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其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加强综合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摆脱过分依赖老师的现象。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基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较为枯燥的现状,可增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板书和PPT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无法现场参观的设备和装置,以及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图片、动画、视頻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原理、现象和实际的工程应用。
  3.增加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使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EMTP建立相关仿真模型的能力,帮助理解电力系统过电压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限制措施。如此一来既降低了理论课的枯燥乏味,又增强了直观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改革考评机制
  改革前的考评机制中,平时成绩占比40%,期末考试占比60%,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的考核。
  改革后的考评机制变为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考试占比50%,其余为实践环节考评,占比20%,包含课堂分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属于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本文从民办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及考评机制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最终达到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鑫,周力行,罗日成等.研讨式教学模式下《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考核方法改革[J].高教学刊,2018(11):137- 139.
  [2]刘攀.独立院校“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18):123-124.
  [3]马爱清,赵璐.基于教学团队的“高电压技术”核心课程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76-77.
  [4]张鸿博.提高“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41-42.
  [5]蔺红,晁勤,娄毅.“高电压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3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校级转型试点课程项目;2018年重庆市本科高校大数据智能化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渝教高[2018]12号)。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数字动画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构建“文化为体,科技为媒,策划为本”课程体系,挖掘课程的育德内涵,注重设计与文化结合的动画内容教学,探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数字动画设计;课程思政;文化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校积
期刊
摘要:极限理论是高等數学的基础,其中数列极限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求数列极限的方法众多,本文先给出了Stolz定理及其证明,然后介绍了Stolz定理在计算数列极限中的应用。  关键词:Stolz定理;数列极限;应用  参考文献:  [1] M. 菲赫金哥尔茨著,叶彦谦,译.微积分教程(第八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蒲和平,大学生数学竞况赛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大学出版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科技文体的自身特点,将香农提出的信息论与科技英语的汉译相结合,得出科技英语的翻译思路: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保持原文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应优先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性,依此对所译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考虑信息形式的处理。  关键词:科技英语;信息论;信息传递  1.关于信息论和科技文本的特点  1.1 信息论  1948 年,香农提出了著名的信息传输模式,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意
期刊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当前高校对教学秘书在教务管理中的角色多有遮蔽,忽视了这一群体在推进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功能,而“双一流”的大背景正是促发这一群体角色转变的良好机遇。四川大学位于西部地区亦是国家进行“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高校,抓好四
期刊
摘要:新時代促进大学生党建设的好处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增强党的主导地位,加强学生的哲学教育。当前学生党建的建设有理论教育的延迟、学生党员的缺乏认识、党员管理和评价的不完善等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组建一支精英领袖团队,加强理论教育和培训,在基层组织“主流”党,建立和完善党员治理和考核制度。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推进路径  运用科学发展观,为高等学校和大学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坚持科学
期刊
摘要:习近平青年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贯彻落实习近平青年思想,更加注重当代青年不忘初心,坚定信心,看齐核心,使命在心的意识培养,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记在心,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一、习近平青年思想的现实依据  (一)青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永续发展的力量来源,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求高校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好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设计思维表达》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设置专业学习与德育教育双重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艺术设计类专业课教学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途径  一、引
期刊
摘要: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在当今的职责要培养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的“双创型”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要尽最大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传播知识、文化、科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面前,不断学习新知识,为社会创造新的成果,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
期刊
摘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模式、教育过程,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与与小学及中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主要是针对心理发展已经成熟的学生。现阶段在对中小学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以及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高等教育教学中虽然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是也有一定的心理发展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由于语言学习输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存在差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教学中一个严峻的挑战。本研究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质量的教学理念定位、典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实践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人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