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ieD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才华横溢,满腔报国热忱,一生颠沛流离、漂泊无依,却又惦念国事、心忧黎民。万古青蒙蒙的群山,永远伴随着他——我国古代伟大的歌手和他的歌声,从漫漫黑夜,直到光辉灿烂的黎明。
  【关键词】杜甫;诗歌;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我们初中阶段一共学到了他的四首诗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孤雁》《望岳》。如果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就更容易理解他在这些诗歌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一、《春望》——叛乱京都的伤时恨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时间一晃杜甫已到了而立之年,可是他空有一身济世才华和报国的满腔热忱却不能被朝廷重用,当时政治腐败,皇亲国戚把持朝政,皇上只顾享乐,战乱四起,百姓苦不堪言,杜甫亲眼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境况,这在杜甫心中掀起了万丈波澜。天宝十四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唐玄宗带着百官逃离长安,京城陷落。那一年杜甫35岁,他逃离叛军的营地回到了自己在杜陵的旧居。生活在沦陷下的长安,真是度日如年啊!每当月白风清的秋夜,他总是怀想着流落鄜州的妻子儿女;每到乱云急雪的冬日,他又为官军迟迟不能反攻而独自愁吟。春天来了,他更为远在延州以北的卢子关担忧,因为那里防守空虚,万一山西的叛将史思明和高秀岩率兵攻下这一关口,就可以直捣凤翔,一下子摧毁反攻的根据地,大唐就真的岌岌可危了。三月里,陷落的长安城春光格外明媚,杜甫居住的杜陵一代,春草长得很茂盛,绿油油的如烟似雾;五颜六色的杂花,仿佛星星和宝石嵌在绿草丛中。清晨起来,翠鸟在枝头鸣叫,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使人好像进入了一个纤尘不染的境界。可是春光越明媚,杜甫的心情也是悲凉。望着晨露未干的花朵,他觉得也在为艰难的时事暗自流泪;听着千啼万啭的鸟语,他觉得鸟儿也在为人们的生死离别心惊胆战。战火已经烧了两个暮春三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此时此刻感伤时事、叹恨离别、家音难觅各种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一阵春风吹乱了他的鬓发,他随手抓了抓,感到白发越来越短,差不多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这首《春望》里,诗人通过望见的长安城春天草木丛生的荒凉景象,写尽了这位忠贞爱国、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所有伤感与悲愤。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凄风苦雨下的济世最强音
  经历了长安逃难、麻鞋见天子、北征、弃官西行等层层磨难,48岁的杜甫终于在四川成都城西三里的地方建了一所简陋的草堂,算是有了一个暂时安身的居所,在成都草堂的这一年是杜甫人生中少有的一段闲适时光。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一场暴风雨席卷而来,吹走了草堂屋顶的茅草,使得草堂屋漏无干处。自从战乱以来杜甫为国事担忧,很少能睡安稳觉,今夜更是翻来覆去不能安眠,粗布的棉被,又冷又硬,加上儿子的睡相不好,早把被子蹬的七零八落,屋里四处漏雨,没有一丝暖气,可是在这穷困交加的夜晚想得更多的却是普天之下更困难、更贫苦的读书人,想想他们今夜的处境,要是能有成千上万宽敞的屋子让他们住进去,再大的风雨也摇撼不动,那该多好啊!杜甫甚至想到什么时候眼前出现了这样高大的房屋,就是他一家的茅屋破了,自己受冻死去也是心甘情愿的。想到这些,杜甫靠在枕上吟出了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见,结合杜甫当时的贫苦经历,却还能在凄风苦雨的夜晚为天下寒士慨然呼喊,他这种胸怀天下、心忧黎民的博大胸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不能不让后人由衷的敬佩。
  三、《孤雁》——漂泊无依的悲苦哀鸣
  杜甫草堂的闲适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唐代宗永泰元年(765),随着好友严武的去世,杜甫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只得带着一家老小坐船从岷江顺流东下,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漂泊。杜甫坐在船头看到一只离群的孤雁发出凄厉的哀鸣,仿佛在急切地呼唤同伴,此情此景让他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处境,自从严武去世好,杜甫又陆续得到了苏预、高适、郑虔、李白去世的消息,亲人也大多不在人世了,好友亲朋的一个个离去,他更加觉得孤苦无依。加上自己体弱多病,心里更是悲痛不已。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四、《登岳阳楼》——岳阳楼上的人生绝唱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一路漂泊,准备直下衡州去投奔韦之晋,途经岳州,乌篷船停在了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下。这年八月,吐蕃贵族进攻凤翔,长安又面临威胁,杜甫北归的计划终成泡影。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天和水都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杜甫望着万顷湖波,心情像坠了铅块似的沉重,载着茫茫天地间,有哪一个亲友还在牵挂自己,能捎来一封安慰的信啊?又有谁想到吐蕃贵族不断侵扰,国家一天比一天衰弱能像自己这样愁肠百结呢?站在岳阳楼上,杜甫望着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触景生情,《登岳阳楼》便脱口而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这首诗既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歌颂,又有对自己漂泊天涯、孤苦无依的悲苦,更有对时局动荡的无限感慨
  这就是杜甫,才华横溢,满腔报国热忱,一生颠沛流离、漂泊无依,却又惦念国事、心忧黎民。万古青蒙蒙的群山,永远伴随着他——我国古代伟大的歌手和他的歌声,从漫漫黑夜,直到光辉灿烂的黎明。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学传播,也是一种美学渗透,美的艺术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尽情彰显,方可真正展现语文的人文性和无限魅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
【摘要】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中既复杂又重要的。我在几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也对现阶段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做了积极的思考。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总结成文,希望能对基层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班主任是在教育工作中最基层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他们既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心灵的关怀者
多媒体课件,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与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十分贴近,它通过多彩的有声世界为小学生们呈现出了语文不一样的精彩。本文对如何合理
为了解小麦品种宛麦18高产的原因,以周麦22、内麦988和新麦19为对照,在高产麦田对宛麦18的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宛麦18在灌浆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较
为了解冬小麦刈割后的氮素调控作用,在温室控制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陇育2号为材料,在分蘖期刈割后施氮0、0.1、0.2、0.3、0.4 g·kg^-1土(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
啤酒混浊是一个严重的品质问题,它显著缩短啤酒的贮藏与货架时间。为给生产低混浊啤酒大麦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用混浊特性不同的4个大麦品种,设置不同的氮肥用量与施用时期
本文对我校初三830位学生的思品学习情况从1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基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