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移民”遇到“原住民”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五六岁的孩子知道能从网上下载观看最新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当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已经熟练操作手机各项功能,你不用感到惊讶。在最近举行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李先启校长把90后、00后学生称为数字原住民,而教师们则是数字移民——我们的学生一出生便生活在互联网与手机已然存在的时代,而我们的教师生长的年代经历了影响人类生活的数字技术从无到有的进程,俨然是从“无互联网或手机的世界”迁入“有互联网和手机的世界”的新居民。如果你还是习惯于把电子文件打印出来阅读,如果你收到电子邮件之后还打电话确认等等,请你对号入座——你拥有数字移民的典型特征。
  在学校中,身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在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授业解惑。对于数字化、高科技,每一位教师与数字时代尚处于磨合期,或多或少都正在经历着一个学习、适应过程。当数字移民遇到原住民,传统教育方式较之以往已然受到挑战。身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如何“破茧”、如何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教育使用电脑如呼吸般自然的学生?答案是:教师自身比学生更加需要提高信息素养。
  一方面,如果将教育过程看做一个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那么在教育信息的准备、传递等方面,教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期和细致的积累,不可一蹴而就。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和江苏无锡蠡园中学的教师们都经历了数字移民“破茧”的艰辛。从最初的“建队、建网、建库、建制”,到关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再到关注师生发展的深层次整合,直至建设校园网群、集团化共享优质资源,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用十年时间构建了信息化发展的阶梯式发展格局。在这一阶梯式攀升过程中,学校的行政力量和校园文化形成合力,互为支撑,用数字化的教学管理方式,引领着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成长,共同迈进数字化社会。江苏无锡蠡园中学建章立制、建数字校园平台,目的是提倡教师“四多”——多在网络上阅读、多用电脑写作、多在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多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两所学校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方面虽切入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仅凭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扶持以及教师本人的努力,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局限于围绕纯技术的层面,而要把侧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工作生活相结合的方面。这样的技术手段对教师而言才是活生生的可操作的东西,教师也才能够像数字原住民那样全然浸润在数字文化的氛围中。
  诚然,技术本身无法取代人的内在能力和智慧。原住民抑或移民的差异并不是数字化时代师生角色转变的本质,而只是这一问题的表层;数字化时代浸润式体验和应用的智慧才是根本。数字化时代的智者是能够把自身综合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恰当结合。一言以蔽之,数字移民的教师一旦具备了足够的信息素养,完全可以在深度分析及加工数据、审视及理解他人想法、获取多维观点等方面超越学生。成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智者——这才是教育者所真正追求的。
其他文献
三端单片开关电源TOP412/414是美国Powergration公司生产的将PWM控制器和MOSFET功率开关集成在一起的一体化集成控制芯片.本文介绍了该芯片的性能特点和工作原理,给出了典型
网络教研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它势必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发展。作为校本教研的补充,网络教研并非网络与教研的简单叠加,而是网络对教研的全面和深刻改造,是借助互联网,带给教研以生机盎然的春意。正确对待网络教研,就是要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在进行网络教研、提高网络教研水平的同时,传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被削弱,反而还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传统教研的水平。这样一来,校本教研与网络的交汇才能
经过初始的信息化热潮之后,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问题逐步凸显。我们需要借助博弈论的视野,找到薄弱环节,萌发新的思路。  博弈是指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的行为或是策略并加以实施,取得各自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包含三个要素,即参与者、博弈行为和利益效用。我们不妨从这种博弈的角度来反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长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年轻的课程,这是众多从业者共同的成就和快乐。在从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在课程内容的认识上,我们始终在探讨如何坚持信息技术课程“技术”的特点并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技术—文化”的对偶上寻求最佳平衡。  若将199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到的“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
传统的教师培训多采用“专家讲座”或“现场课展示”两种形式。专家讲座往往理论性很强而实践针对性较弱,教师即便认同专家的理论,在实践应用时却依然不得要领;现场课虽多展示个别优秀教师的超凡技能,但受训教师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效果仍然不佳。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呢?我认为,这两种培训方式之所以效果差强人意,是由于缺乏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  不同于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