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扶贫的实践模式与路径依赖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63742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随着贫困人口标准的提高,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增加。结合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理、文化、产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需要采取“输血与造血协同互动”的扶贫模式,这对钦州市农村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农村扶贫    实践模式    路径依赖    钦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根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249万人,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6%(城市贫困人口未计算在内),如此巨大规模的贫困群体,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对于钦州市来说,由于相对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农村贫困人口相对较多,为了使这些贫困农民走出困境并得到发展,目前钦州市正在按照国家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战略部署,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努力创新创效,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基于此,本文结合钦州市农村扶贫政策制定,就我国农村扶贫的实践模式与路径依赖进行探讨,希望从中明晰我国扶贫开发的发展脉路和未来方向。
  我国农村扶贫模式的发展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问题与我国经济建设如影相随,国家从顶层设计方面,对我国农村扶贫问题进行战略部署,辅之一定的措施跟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体包括四个阶段:
  农村体制改革和小规模区域扶贫(1978~1985年)。作为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在制度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央重点帮助经济发展明显落后、贫困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脱贫。具体措施包括以工代赈、加快“三西”地区(甘肃的河西、定西、宁夏西海固地区的47个县)农业建设、确定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并进行扶贫、开展“智力支边活动”(对“老、少、边、穷”地区开展科技传播和智力投入)等,再加上这一时期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从而使得广大农村贫穷落后面貌逐渐发生改变。
  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开发式扶贫(1986~1993年)。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和开发领导小组,致力于协调大型的农村扶贫计划。在此过程中,我国农村扶贫注重与经济增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对重点区域给予一定的发展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从很多地方实际安排的扶贫项目来看,其更多的是集中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相对忽视了农村的人力资源和综合发展能力建设。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1994年3月,国务院公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划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8000万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在此过程中,我国通过重新确定国家级贫困县,强化扶贫资金、项目进村入户,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落实扶贫目标责任制等措施,基本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目标,贫困人口总数从1993年的2.37亿下降到2000年的1.08亿,年均下降速度达到11%。
  新世纪扶贫计划(2001~ 2010年)。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和开发纲要(2001~2010年)》,重新调整扶贫工作重点县,将扶贫重点放在西部集中连片地区,贫困村成为扶贫的瞄准对象。在此阶段,国家通过政策扶持与加大资金投入结合,开发项目与整村推进结合,产业扶贫、劳动力输出培训、自愿移民扶贫“三结合”等方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早日步入小康水平。当然,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幅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从人均年纯收入1274元提高到了2300元),从而使得我国贫困人口总量激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入了科学化、高标准化的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农村扶贫模式的现实困境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以钦州为例,“十一五”期间,钦州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认真组织整村推进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产业化发展。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背景下,国家提高了贫困人口标准,从而使得钦州市贫困人口大幅度增加,再加上区域发展不平衡,地理、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钦州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后返贫现象日益突出等,这些现实困境突出体现在:
  扶贫攻坚难度日益增大。钦州市多数重点贫困村受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较差,信息闭塞,群众观念落后,科技水平低等综合因素制约,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小,解决温饱问题和巩固扶贫成果难度较大。
  农村扶贫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目前,钦州市贫困村年平均扶贫资金约为50万元左右,而群众自筹部分却相对有限,从而严重影响了一些重点扶贫项目的推进,扶贫质量也受到较大的影响。此外,贫困村集体经济差,扶贫项目的资金较单一且数量较少,加上大多数重点村没有集体经济,从而导致了项目建设得越多、负债越严重的后果,加剧了贫困村的贫困程度。
  后续扶持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目前钦州市几乎所有的资金和工作精力都集中在现行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而对于今后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维护、产业扶持、劳动力转移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却相对考虑不多。
  生产发展难度较大,贫困农户增产增收项目较少。目前钦州市以农业生产为主,现代化工业生产模式还没有走进广大贫困地区,再加上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较大,大幅提升生产能力相对受限,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钦州市农户增收,农村扶贫工作也是阻力重重。
  当然,农村扶贫开发作为我国的大政方针,其发展机遇和有利形势同样也很多: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二是贫困农民参与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的愿望仍然强烈;三是钦州市各级政府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四是近年来随着钦州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契机。因此,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克难进取,打响并打胜扶贫开发攻坚战,是包括钦州市在内的我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也是我国政府在此领域的现实选择。   我国农村扶贫模式的路径依赖
  通过上述分析,目前我国包括钦州市在内的各个地区,大都采取了“输血”或“造血”的扶贫开发模式。实践表明,简单的“输血式”扶贫模式,大都只能解决贫困农民的燃眉之急,对贫困农民后续的可持续发展考量不多;而单纯的“造血式”扶贫模式,即期产生出来的效率和效益较慢,并且在扶贫项目管理和后期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稳定、不可控等弊端。因此,当前需要将“输血式”和“造血式”扶贫模式有机结合,共同推进我国农村扶贫问题得到科学、合理、规范地解决。
  “输血与造血协同互动”扶贫模式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输血式”和“造血式”扶贫模式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是如何结合各地贫困实际和发展实践,有所侧重地加以应用。一般来说,对于绝对贫困地区,短期内要以“输血式”为主、“造血式”为辅,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而对于相对贫困地区,则需要以“造血式”为主,“输血式”为辅,侧重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输血与造血协同互动”扶贫模式是一个全局性、整体性、战略性的问题,需要相应的机制建设和执行策略,共同推动这一模式产生出协同互动的良好效能。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扶贫的瞄准机制。所谓瞄准机制,是指要把基层的情况摸清,确定相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最终科学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这与我国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念和精髓是一致的,需要本着客观的态度,瞄准并定位于农村贫困人口这一相对弱势群体上。二是科学规划并努力打造出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造血机制。在党的十八大上,我国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农村扶贫开发也必须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着力,努力构建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效应。三是建立起契合科学发展观的输血与造血协同互动模式。当然,结合各地实际以及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输血”与“造血”在实施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运作比例等,应该统筹规划,协同共进。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和方法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良好思路。四是要按照服务型政府的施政理念,充分发挥出政府在农村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政府一直要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底线,确保其有饭吃,有衣穿,并适时提供一些培训机会和就业机会,通过其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政府的扶助,逐渐走出贫困的深渊,寻求再发展的平台和自我实现。
  对钦州市农村扶贫政策制定的建议
  农村扶贫开发作为当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采取最科学的方式和模式全力推进、务求实效的问题。笔者所在的钦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手,切实围绕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做文章,在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的同时,努力提升农民整体的生活幸福指数。但按照国家大幅提升的农村贫困人口标准,目前钦州市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还较多,并且因灾、因病、因市场因素返贫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钦州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为此,2012年以来,钦州市科学制定并推进实施了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全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体系,这与我国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实践模式与路径依赖基本相似。因此,依照我国农村扶贫的路径模式,结合钦州市农村贫困实际特点,真抓实干,创新创效,全面推进钦州市农村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是当前钦州市农村扶贫政策制定和设计的重要内容。
  坚定信心,务必打赢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是真做还是“应景”。中央对扶贫开发是高度重视的,具体到地方政府层面,如2012年钦州市通过对过去十年扶贫工作的审视,重点结合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和今后十年的扶贫开发规划,以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的发展构想。由此可以看出,发挥地方政府扶贫开发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在中央整体设计的基础有所创新,溶入一些地方特色的思路和措施,是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合力攻坚、构建大格局的重要保证。钦州市扶贫开发理念与中央的大政方针是契合的。
  以“造血”为主,加大农村扶贫项目开发建设力度,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加强农村扶贫项目开发,按照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化进程。目前钦州市在农村扶贫开发实践中,明确了以攻坚项目为载体,借鉴市场经济下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科学经验,将每一个扶贫内容都纳入项目管理的范畴,从调研、规划、实施、控制、验收、整改、监督等角度持续跟进,确保钦州市农村扶贫开发项目个个都是精品,个个都能产生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推进“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帮助农民致富。引导帮助农民,并给其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群众基础。钦州市在农村扶贫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各村的实际,结合现代科技下乡,帮助农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要通过后续管理跟进,确保这些优势产业能够产生出效益,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近年来,大寺镇那桑村大力发展香蕉种植;平吉镇新胜村引导群众种植黄瓜;平沙村依托糖厂扶持农民种蔗、养殖黑山羊;大垌镇米家村成立养猪协会和蔬菜协会,并采取土地流转方式集中村里土地200多亩种植凉薯、辣椒、黄瓜等各种蔬菜;新棠镇南忠村成立贵妃红荔枝协会,完成30多亩的良种荔枝高位嫁接技术,改良落后老化品种,从而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开发所带来的可喜现象,也是我国“输血与造血协同互动”扶贫模式的发展方向。
  第三,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贫困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这种以培训为切入点的开发扶贫方式,也是我国“输血与造血协同互动”扶贫模式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钦州市灵山县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做文章,在农村大力推广茶叶、莪苓、仙草、甘蔗、奶水牛等种养新技术,选派村干部和农民到广西农业技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学习培训,并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现场给农民进行手把手指导和示范,保证了高新技术的落地生根,保障了科学种植的效益提升,从而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打造出了一个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这些好的经验,理应纳入到钦州市扶贫开发政策范围内。
  加强“输血”,给予特困农民以基本、有效的生活保障。“造血”固然应该是钦州市目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流,但对一些特困农民,通过政府及时的救济和保障,也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重要措施。对于钦州来说,当前重点要从困难救济、社会保障方面下功夫,对于因病、因灾、因学而一时陷入困境的农民,给予直接的资金帮扶,并动员社会捐助,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浦北县乐民镇山鸡村自发捐资建立全村助学基金,为考上大学但上不起学的贫困学子进行奖励扶持,在帮助贫困农民子女圆梦大学的同时,也为贫困家庭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政务建设,夯实扶贫开发的体制保障。基层组织直接与贫困人口打交道,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钦州市在制定农村扶贫开发政策中,要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制度和发展机制建设,注重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激发广大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动力,促使党员干部争当互助致富模范、服务群众模范、社会管理模范,从而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而广大农村贫困人口,也必将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受益。
  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让农民从心底里认同并支持扶贫开发。当前我国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包括“输血与造血协同互动”扶贫模式,也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切实体现。因此,钦州市要积极履行“农事村办+政务服务”,打造村级便民服务驿站,使便民政务服务站成为便民利民的“窗口”。通过搭建干群“连心桥”,推动“群众跑为干部跑、多次办为一次办、拖着办为高效办”的转变,热忱为群众服务,坚持提升村务公开和村务服务水平,真正做到“村民办事不出村、干部服务帮到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促进农村扶贫开发向更高水平、更深领域发展。
  (作者分别为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钦州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特点、机制及规律研究”和钦州学院科研项目“协同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2XKS016、2014XJKY-55B)
  责编/张晓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域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养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的培育必须根植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才能实现新疆人民的思想共鸣,满足新疆人民的利益需求。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疆的历史
期刊
【摘要】西欧社会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二者在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上,虽然所采取的指导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承认指导思想应具有开放性,不断发展。文章试通过对两种指导思想的开放性作比较,从中分析出同异之处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这对改进与完善党的指导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党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D641
期刊
【摘要】马尔库塞追寻马克思的自由王国思想,设计“自由社会”的理想图景,和马克思一样认为个人自由的实现是理想社会的标志。但在自由的范式和自由实现的路径上,马尔库塞与马克思存有明显的分歧,尤其是他脱离社会历史实践去寻求人的本质回归的思想,透露出他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和社会历史观的误读。  【关键词】马克思 马尔库塞 自由社会 比较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社会组织孵化从场地设备、政策咨询、能力建设、项目支持、资源对接以及公益理念宣传等方面入手,培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社会组织孵化应加强以下建设:一是孵化中心自身建设;二是建立统一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三是建立多层面的孵化体系;四是探索从项目购买到整体购买;五是政府加快转移职能进程。  【关键词】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孵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治理理论
期刊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需要相应的行为规范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手段,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获得社会规范的重要途径,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有效的国家治理是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和法律法规成为人们心中底线的有机统一,二者都与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发挥法律的外在力量,也要注重道德的内在力量,使道德自觉与法治约束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期刊
【摘要】选择性执法作为一项行政执法策略,备受争议,且褒贬参半。但是,选择性执法作为一个法律术语,其本身并没有任何贬义。选择性执法的存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与必然性。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文章认为选择性执法并没有违背法所追求的平等性、公平性、公正性与正义性,恰恰是对这些法的精神的贯彻、执行与追寻。  【关键词】选择性执法 人人平等 公平公正 普遍正义 个别正义  【中图分类号】DF84
期刊
【摘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对协商民主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建设协商民主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协商民主法律的价值准则,加强协商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协商民主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重要性 协商民主 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期刊
【摘要】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上,马克思、恩格斯与西方学者既存在着分歧也有一致。通过梳理社会主义城乡“分”与“合”的历史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形成与曲折发展的历史规律,对推进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马克思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城乡由分离走向融合,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对立。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城乡关系 城乡一体化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组成部分,道德教化历代王朝统治者没有做到很好,但是,道德教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毕竟是适应的。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渐改变,传统中国的道德教化体系无法与近代文明对接。如何走出传统德治教化的窠臼,恰当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教化 道德教化体系 实践困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国家治理中如果出现道德失范、法治失控的状态,则可能导致关乎到社会安危、国家存亡的严重后果。经过道德和法纪的规范,失范的道德可以恢复正常,失控的权力可以制于笼中。只有让崇德重礼和遵纪守法相辅而行,让道德和法制手段兼施,才能推动国家治理有序进行。  【关键词】国家治理 道德教化 法治 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治理需德法齐举  崇德重礼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