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在湖南省脑科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接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在常规的药物治疗下无明显效果,而实验组患者在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后,焦虑、抑郁的症状得到明显地改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中采取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詞】 综合性心理干预 脑供血不足 焦虑忧郁症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178-01
脑供血不足指的是人体脑部某一部分的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脑功能的障碍,其病因和脑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相较于较为常见的急性脑供血不足,慢性脑供血不足则很少受到人们的的重视。此外,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焦虑抑郁障碍[1],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借此观察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具体实验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湖南省脑科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接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最小为58岁,最大为71岁,平均年龄为(64.03±5.34)岁;最短患病时间为4年,最长为13年,平均患病时间为8.45年。实验组:4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68.42±4.67)岁;最短患病时间为4年,最长为12年,平均患病时间为10.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其中主要包括:行为干预治疗、生物反馈和放松训练、支持性的心理治疗。
1.2.2.1 行为干预治疗
临床医生与心理医生联合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治疗。在患者就诊后,向患者发放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治疗的相关须知,内容主要包括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症状、诱发原因、病程转归、治疗要点等[2],借此指导患者改正其不良习惯,例如戒烟、戒酒等。同时,向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均衡营养的相关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告知患者心理保健的方法及必要性。最后,可以给患者发复诊卡,让患者填写家庭记录,并且每周到医院进行1次复诊。与之相对的,医生则需要填写患者的观察卡以及患者的临床指标观察表。
1.2.2.2 生物反馈和放松训练
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在通过多次的针对性训练后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可较为容易地让自己身心放松,并逐步渗入到日常,令日常生活中的自己放松身心。
1.2.2.3 支持性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要密切关注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与之进行详细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日常生活等,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启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重大问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1.3 疗效判定
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调查。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在常规的药物治疗下无明显效果,而实验组患者在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后,焦虑、抑郁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观察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后无明显疗效,而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疗法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治疗时,不仅要改善患者的脑循环,还要从心理因素方面对患者做干预,这有利于减少患者复发的几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中采取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芬,卢瑞庭,马丽.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测定[J].中国心理学杂志,2003,17(2):106.
[2]王雅芹,楚平华,田冬梅.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9):928~930
作者简介:姓名:季云翰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6年 职称:护师 工作单位: 湖南省脑科医院精神康复科
【关键詞】 综合性心理干预 脑供血不足 焦虑忧郁症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178-01
脑供血不足指的是人体脑部某一部分的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脑功能的障碍,其病因和脑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相较于较为常见的急性脑供血不足,慢性脑供血不足则很少受到人们的的重视。此外,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存在比较严重的焦虑抑郁障碍[1],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借此观察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具体实验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湖南省脑科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接收的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最小为58岁,最大为71岁,平均年龄为(64.03±5.34)岁;最短患病时间为4年,最长为13年,平均患病时间为8.45年。实验组:4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最小为60岁,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68.42±4.67)岁;最短患病时间为4年,最长为12年,平均患病时间为10.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其中主要包括:行为干预治疗、生物反馈和放松训练、支持性的心理治疗。
1.2.2.1 行为干预治疗
临床医生与心理医生联合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治疗。在患者就诊后,向患者发放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治疗的相关须知,内容主要包括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症状、诱发原因、病程转归、治疗要点等[2],借此指导患者改正其不良习惯,例如戒烟、戒酒等。同时,向患者进行合理饮食、均衡营养的相关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告知患者心理保健的方法及必要性。最后,可以给患者发复诊卡,让患者填写家庭记录,并且每周到医院进行1次复诊。与之相对的,医生则需要填写患者的观察卡以及患者的临床指标观察表。
1.2.2.2 生物反馈和放松训练
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在通过多次的针对性训练后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可较为容易地让自己身心放松,并逐步渗入到日常,令日常生活中的自己放松身心。
1.2.2.3 支持性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要密切关注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与之进行详细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日常生活等,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启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重大问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1.3 疗效判定
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调查。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在常规的药物治疗下无明显效果,而实验组患者在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后,焦虑、抑郁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观察组在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后无明显疗效,而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疗法后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治疗时,不仅要改善患者的脑循环,还要从心理因素方面对患者做干预,这有利于减少患者复发的几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的治疗中采取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芬,卢瑞庭,马丽.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测定[J].中国心理学杂志,2003,17(2):106.
[2]王雅芹,楚平华,田冬梅.综合性心理干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9):928~930
作者简介:姓名:季云翰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6年 职称:护师 工作单位: 湖南省脑科医院精神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