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孕育学生健康心理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使学生能迅速适应多变的二十一世纪,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及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
  小学生的年龄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从这个时期起,学习取代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主导活动的变化,给儿童心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并被要求服从和执行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儿童的社会地位的变化、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一切都将促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飞跃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中孕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呢?
  
  一、亲近自然,孕育热爱科学的心理
  
  小学科学的绝大部分内容与自然息息相关。大自然,以它自身的美好与神秘时时吸引着人类,激起人类认识它、利用它并改造它的欲望。小学生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利用这些内容来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健康心理。
  在春夏之交的夜晚,让学生到城外去观赏美丽的星空,和学生展开比赛,看谁认识的星多。学生信心十足,北斗七星、北极星、牛郎星、织女星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先后被找到,而与此有关的神话故事也逐渐被学生所熟知。在此后的多次练习中,学生逐渐掌握了观星的方法,认识并找到的星也越来越多,而相关书籍的阅读又再度激发了学生探索星空奥秘的兴趣。
  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让学生走近乡间田野,亲近大自然。春天,有绿油油的麦田,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的果园;夏天,有清清的河水,嬉戏的鸭群;秋天,有果实累累的庄稼;冬天,有银妆素裹的村落……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大自然美丽可爱的一面。
  在春秋游时,带领学生参观虞山上的动物园、尚湖风景区,上海科技馆。动物园中可爱的小鹿、山鸡,凶猛的老虎,笨拙的鸵鸟、灵巧的猴子……博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欢笑。风景区中满眼的绿色、叽叽的鸟叫使学生亲近了大自然,再度让学生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所折服。走进科技馆,学生仿佛成了一位探索者和科学的发现者,在活泼生动的互动中,获得了科学的美的享受。
  这些活动,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无私,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理。
  
  二、充分讨论,孕育勇于创新的心理
  
  课堂讨论是科学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现实课堂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还是老师设计问题的水平有限。若问题设计得好,学生还是会有话说的。科学课堂讨论最忌老师总结时给某个问题来个标准答案,一锤定音。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核心,也是科学教学最生动的标志。在教学时,我不给同学加上框框条条,说不能这样那样,应该这样那样。其实许多创造都是在异想天开中产生的。当然,对异想天开的东西要经过一定的科学论证,然后经过艰苦的实践才能使异想天开变成现实。
  例如教学“摩擦力”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根据课题说说想知道什么?结果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生活中有哪些摩擦现象?其它星球上有摩擦力吗?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力有哪些作用?摩擦力有危害吗?如果有,怎样想办法减少它?如果没有摩擦力存在,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是五花八门,但很有创造性,可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通过学生自己或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来解决。渐渐地,学生问得多,懂得多了,就会提出一些质量更高的问题来。就能培养出一批批勤思善问、勇于创新的现代人才。
  
  三、体验成功,孕育快乐学习的心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在科学教学的实践中,我觉得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还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有时可放低些门槛,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参与科学活动的内部动机。
  例如在教学“空气”这一内容时,我引用这样一个情境:用漏斗装水,水进不去。先让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思考解决的方法,探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空气能占据空间。学生自然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把漏斗向上顶一下,让空气进去,水自然也进去了。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是我有意识设计的,水一进去,学生一下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到很快乐。在教学“淀粉”这一内容时,课前,我让一位画画画得好的学生演示了一个小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用淀粉糊画画,喷上碘酒就显出一幅画来。这马上就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怎么了?白纸上的画是不是先前就有的?画是用什么画的?画画的“颜料”是什么?这种“颜料”为什么遇到淀粉会显出来?会变成蓝色?这一切的猜测,激起学生乐学的心理。然后指导学生用碘酒去检验淀粉,发现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再让学生用碘酒去检验各种食物,得出科学的结论:含淀粉的物质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学生会兴奋的发现:白纸上的“颜料”一定是淀粉或含淀粉的物质。在教学中我用这样的方法组织、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深奥,科学和我们非常的亲近,学生快乐学习的心理就得到孕育,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
  
  四、善于引导,孕育追根求源的心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持久注意力较差,在教学时,我注意发现学生研究中的困难,适时点拨,并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得到“金苹果”,以此孕育学生追根求源的科学探究品质。
  例如在教学“空气的成分”这一内容时,我首先进行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熄灭,让学生猜想蜡烛熄灭的原因。经过讨论,出现了两种看法:一種认为杯内帮助蜡烛燃烧的氧气没有了,但杯内还有剩余空气;另一种认为,杯内没有空气了。针对两种看法,我没有指出谁对谁错,而是引导他们分别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以检验自己的观点。实验时,不同小组的实验现象一致:放入水槽中的蜡烛熄灭了,杯内也都进入了一小部分水,但结论却仍有两种:一种认为蜡烛烧掉了杯内一小部分空气,所以蜡烛熄灭后杯内进了一小部分水;另一种认为蜡烛燃烧掉了杯内所有的空气,而杯内进入一小部分水是由于水的压力不够,此时讨论陷入困境,谁也无法把谁说服。有不少学生出现了知难而退的心理,我就继续引导并鼓励学生“不研究出结果来绝不罢休。”我出示一根玻璃弯管说,谁能利用这个弯管,想出方法并实验,以证实自己的想法。学生们议论纷纷,不一会儿,有一位学生提出把弯管的一端插入杯内水面上方,用嘴向外吸气,观察杯内水位是否有变。当杯内水位随学生向外吸气而上涨时,学生们兴高采烈,而坚持认为杯内没有空气的学生终于心悦诚服。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和疑问,并巧妙把“球”再度传给学生,可以使有疑问者随时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解除学习上的困难,孕育追根求源的心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孕育健康心理方法很多,值得科学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其他文献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湖南柑橘主要品种进行了分子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9个引物共扩增出72条谱带,其中5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率高达75%,平均每条引物扩增的DNA条带
采用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烟叶中的烟碱含量与总糖、还原糖、总氮、蛋白质及与植烟土壤的碱解氮、pH值和施纯氮量等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烟叶烟碱含量与总氮、
乡村旅游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客观上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旅游发展模式。但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不自觉的"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又具有诸多"高碳化"特点。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不同的4种类型半夏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的同工酶进行比较,并根据同工酶分析结果探讨半夏种内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