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烦恼”如何被看见?——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道的内容分析与框架研究(2012-2019)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a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媒体对相关议题的建构有助于让社会受众看见"少年的烦恼".回顾2012年至2019年《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和《文汇报》三份报纸中涉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报道,经内容分析和框架研究发现:青少年心理报道的基调普遍客观积极,没有污名化现象,习惯使用新闻调查和新闻评论类体裁;报道的消息来源尚不够多元,缺少一线专业人士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具体经验分享;报道中最常见的三大新闻框架依次是原因剖析、服务呈现和个案描述,缺少情境性指导描述.建议媒体今后可保持青少年心理健康议题常态化,重视青少年及家长的声音,让新闻报道更富建设性,关注媒体自身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其他文献
关于电影类型的学术研究,一般采取历史性的进路.然而这样的研究进路无法挖掘出不同类型的电影之结构性特征,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本体论潜能.本文通过对科幻电影与爱情电影的一个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著作《物质与记忆》是吉尔?德勒兹电影理论的基石.本文尝试从柏格森的记忆回路理论入手,在其提出的习惯性认知和专注认知概念基础上,以德勒兹“时间
在媒体成为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当下,县级融媒体中心成为县域范围内治国理政和社会治理的新平台,其功能定位应从原来主要担纲信息传播的功能转型为融合信息传播、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治理整合功能.从建设实践看,当前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出现了"机制改革主导型""内容创新主导型""服务主导型""复合型"四种建设模式.根据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场域,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因地制宜,遵循分级进阶的逻辑进路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