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学阅读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备受关注,然而在实际教育中,往往还是会出现重专业轻人文的局面。本文立足于当今中西交融、古今激荡的多元语境,认为在强调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应当将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的同时提升,而课外文学阅读正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由此分析了课外文学阅读的概念与重要性,探讨其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以期进一步探索课外文学阅读实践的途径与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 课外文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8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状况备受重视,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即大学生课外的文学阅读实践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些年来,国内外不少教育者探讨了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欧美经典文学的阅读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分析了课外文学阅读的概念与重要性,由此探讨其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促进作用,以期进一步探索课外文学阅读实践的途径与意义。
  1 人文素质与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人文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概念,是人的基本品格与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3]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有助于提升文化品位,陶冶志趣情操,使人积淀升华而成为人。
  中国的人文传统源远流长,人文教育亦从未懈怠。自西周时期的周礼与春秋时代的儒学盛行伊始,人文教育的传统便代代相传。汉代将儒家的人文教育理念推广并普及,宋代的程朱理学与心学在传承儒家思想之时又将传统人文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创新,近代蔡元培、陶行知等一批教育思想家倡导德育美育、推广乡村教育以提升国民素质、强民强国,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的复兴与发展更是将人文素质教育确立为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并在全国中小学与大学里掀起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热潮。
  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摇篮,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需要、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富含人文精神、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中指出,“我们所进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对文科大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在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的熏陶与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视之下,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不少高校,依然存在文理区分明显以及学科之间渗透不够的现象,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刻板,人文素质较差。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层面的教育,导致了在物质主义环境的影响中不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扭曲,精神空虚,信仰缺失,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精神危机在大学生中泛滥。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古今中西的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混合碰撞更为剧烈,拓展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的任务就尤为紧迫。要把人文素质培养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人文素质所包含的各方面着手,明确教育的目标、路径与方法,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来发展人文素质教育。
  2 文学阅读与课外文学阅读
  《辞海》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称为‘语言艺术’,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学的本质可以说是人学,是在对生活的再现与情感的传递中分享人类的感悟与智慧。相对于现代所指向的体裁固定的文学表现形式,古时的文学视野更为广阔。其实对文学给出明确的定义几乎不可能,文学的范畴极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以诗歌、戏剧与小说等形式表达的狭义文学作品,它还与历史、哲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文学深邃的魅力正是在于它跨领域的多样性以及对各种流行文化的包容性。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也是对文学广义范畴的一种印证。正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近现代的尼采、萨特等许多思想家将文学、哲学与历史糅杂于一体,凝练成独特的人文智慧。正因如此,文学阅读的范围也是包罗万象。散文家培根曾对各类阅读做如此总结:读历史让人明智,读诗歌让人灵气,读伦理学让人庄重,读逻辑修辞让人善辩,这堪称经典的阅读体会已传承几千年,激励鼓舞着后来的读者。文学阅读如同寻找人文宝藏的探险之旅,它意味着你能够通过文字与遥隔千载的先贤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能够有机会体验多种别样于周遭现实的人生,能够在品读人情练达成的文章中回味洞察世事的学问。
  作为文明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在阅读中汲取知识、提升修养。然而在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类课程的种类与课时仍然十分有限,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众所周知文学阅读是一个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仅靠教科书里有限的知识与教师在课堂上短时间内的传授是完全不够的。因而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进行的文学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外文学阅读的开展恰恰能够弥补我国高校教育中对人文素质关注不够以及长期以来的压抑个性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不足。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在丰富的图书资源环境中大学生们有着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并强化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反思力。开放式的课外文学阅读,不受专业与课程的限制,没有考试升学的压力,文化氛围宽松包容,选择余地自由广阔,这些都十分符合当代独立活跃、好奇心强的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3 课外文学阅读与人文素质的提升
  我国学者基本上一致认为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四方面。[3]人文知识包含人文领域的各种知识,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种学科。它是人文素质的依托,也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养成和提升的基础。人文思想是蕴含在人文知识之中的内在逻辑和理论基础,较人文知识而言更为抽象立体。人文方法是提炼自人文思想的认识与实践方法。人文精神是前三者的总和与浓缩,也是人文素质的终极体现。人文素质的养成实则是从累积人文知识的层面提升到具备人文精神的层面,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升华的一个过程,这几个层面的培养要求与课外文学阅读的特征与价值十分符合。
  从人文素质的定义与人文素质所包含的四方面来看,人文知识的拓展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基础的层面。要提升人文素质,必须系统的学习和掌握人文知识,而人文知识具有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特性,零散式蜻蜓点水般的接触很难产生实质性的作用。我国很多高校的人文课程设置在结构上不够合理和灵活,开设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上有待提高,课程的种类与形式也还没有实现多样化,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落伍陈旧的问题。因而人文知识的积累和内化并不能单纯依赖书本教学,不能光用灌输模式,也不可能局限于课堂之内。要想获取广博的知识面和信息量,需要持之以恒的关注与积累,课堂之外学生积极主动开展丰富的文学阅读活动恰巧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对人文知识的积淀恰恰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在大量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里,合理规划安排文学阅读对于形成有框架有基点的知识体系极其有益。古今中外的无数优秀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写照、形象的生活画面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如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堪称中华文化发展中的里程碑,其中记载着中华文明早期的历史和思想史,记录了中华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书中有地理天文和占卜八卦,有阶级关系和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典籍。古希腊与罗马的哲学与神话中有柏拉图的语录、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众神的传说等等,目光之锐利、想象之瑰丽,堪称西方哲学、诗学、神学的源头。莎士比亚的戏剧,描述的不仅仅是英国中从王族至平民的争权夺利与爱恨情仇。在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中,人性中的忠善、正直、狡诈、昏愚难以分割的糅合在一起,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让人悲喜交加。文学以其博大精深、吞吐万象的容量诠释着人类社会种种世态,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书写和社会的百科全书。课外大量的文学阅读是认识社会与人生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是人文知识的积累的重要途径。
  课外文学阅读不仅有助于拓展视野、构建人文知识体系,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思想与人文方法,促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力与感悟力,用全息的思维视野来看待事物和问题。文学阅读并不是机械的识字,不是简单的读书,而是训练思维、拓展想象、培养思考力的智能活动。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阅读中积极思索字里行间的逻辑与深意,主动探索理解的方法与技巧,这正是辨析体会人文思想和传承创造人文方法的过程。这个酝酿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琢磨感悟,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难以提供充分的条件,因而课外文学阅读能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在文学世界中浸润对于培养人文思想与方法十分必要。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五项能力,一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即跳出常规的批判精神,以及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他认为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才有能力经常产生新的思想,而创新的核心恰恰是新思想。俄国图书学家尼古拉·鲁巴金曾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阅读重在理解,重在举一反三,在思考中训练自己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书中所学的经验运用到现实中问题中,做到快速分析、准确把握并且采取合理的措施。因而在课外大量的文学阅读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学会看透事情的因果,理清进展的脉络,发现自己的思路与能力。
  人文知识并不等于素质,将外在的知识吸收内化并凝聚成人文精神才是终极目标,人文精神可谓素质的灵魂与核心,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4]文学中蕴含的除了外在实用甚至功利的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拥有超越功利的内在价值,即精神性价值。课外文学阅读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最重要、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之一,课外阅读让大学生从大量的书籍中了解各种文明的智慧与精髓,学会尊重世界各国的文化和人民,在持久的文化熏陶中完善人格、提升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也传递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不断滋养着世世代代的读者。如我们熟悉的《简·爱》,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诗意生平写照,饱含作者对人生苦难的洞悉与辛酸,从如诉如泣的文本中可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与艺术境界。简·爱是现代独立女性的经典代表,她出生贫寒、无依无靠,没有金钱没有美貌却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敢于蔑视财富与世俗,勇于坚持自己对平等自由的理解,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努力赢得了幸福的爱情和人生。这部作品鼓舞着现代女性在爱情中不盲目,在生活中有追求,以独立的人格与坚强的个性面对生活。又如中国的儒学经典《论语》,其中“君子”一词频繁出现,孔子正是以君子为人格素养培养的目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导人们拥有平静和强大的内心,保持谦恭大气,这正是品德高尚之人的为人之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教导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说话谨慎,行动敏捷,切不可夸夸其谈。“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教导人们在与人相处在保持自尊的同时亦应友善合群,不应谋取私利。“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对人们的日常修为做出了全面的概括,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道德修养。《论语》以形象的方式倡导儒家仁义恭俭的精神,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处世。对于人生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课外文学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许许多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如同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从细微处影响他们的灵魂,给他们以人生智慧和精神力量,助他们抵御种种精神危机,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人文精神的提升不在一朝一夕,课外文学阅读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在阅读中自由全面成长为人的过程。
  4 结语
  要改善我国大学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过度以就业为目标等问题,落实深化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通过贯彻坚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课外文学阅读正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积极有效的途径之一,它能够弥补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不足,满足现代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提升人文精神,最终实现人文素质的提高。引导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这些都需要学校、教育者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罗明华,涂争鸣,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出版社,2010.
  [3] 石亚军,赵伶俐,等.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宗文举.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5] 邓志斌.传统人文思想视角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其他文献
近日,北京移动宣布,北京移动正不断扩大其短信营业厅的服务功能及业务种类,使客户更灵活地选择通过自助渠道办理业务。
摘要: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一直都是其薄弱环节,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更是让人文素质教育受到冷落。本文针对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策略选择。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142-01  1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关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