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语言的再审视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cr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以语言学为基础、服务于教育和教学的一种职业语言,对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必须重视对教学语言的选择与使用。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和专业术语,同时还应包括必要的肢体语言。高校教师应通过生动、得体的课堂语言,灵活的授课方式,气韵贴切的表达,以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同时,还要通过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这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语言;感染力;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1-0109-04
  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社会语言的一部分,是语言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这个专业特殊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它是以语言学为基础、服务于人才教育和课堂与实践教学的一种职业语言。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必然具备语言的基本性质、功能和特征,如语言的思想性、工具性和和社会性;但由于其作为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流通语言,所以,它还必然具备教育性、规范性、科学性、示范性、学科性和可接受性等基本特征。[1]长期以来,教育界十分重视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的研究,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的研究尚欠深入,为此,笔者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对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有所裨益。
  一、高校教师教学语言的选择
  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研讨科学与真理的神圣、庄重的活动,因此,有人将高校的课堂类比为“教堂”。由于在教堂中举行的仪式使用的语言都是正式的语体和经典的语言,因而,高校教师尤其是理工科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必须选择使用规范、专业、得体的教学语言。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
  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这是关乎祖国的语言文字统一、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促进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重要举措。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因而,普通话的推广就有利于民族的统一。为此,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十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国务院[1977]132号文件指出:普通话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国家的统一、人民团结的需要。[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普通话是经过中国历代文化精英们的精心加工和锤炼、具有丰富的词汇和句法的中国的“国语”,因此,普通话是高校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由于高校的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如果教师用自己的方言对其他方言区的学生讲课,学生是无法接受他传授的知识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的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极其困难的。可以说,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既是对师生关系和教学情境的一种确认,也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条件。正因为如此,教育部规定了教师应该达到的普通话等级,以便推动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高校的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
  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目前,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国的国语——普通话在日益频繁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中得到了较大普及,人们经常会发现在不少场合外国人说中国话虽然不太流利,但中国人能听懂,其主要原因就是外国人学中国话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去学习的。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这对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关系重大。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专业术语
  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必须是专业术语,也可以简称为行话。教师讲授的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例如,教普通话就要说声母、韵母、声调等术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学科的规律,按照学科的学术体系进行语言表达,否则就显得语言比较凌乱,理工科高校的专业教学尤其需要如此。教师如果表述不清,学生就无法理解。
  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遵守学科的术语、规则和规律。高校教师如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需要既要掌握行话,又要在教学中能够在日常生活语言和行话之间自由转换,达到所谓的深入浅出,回到知识的讲授和应用的情境之中,而不是照本宣科[3]。例如,在“采油工程”课程教学中,有些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讨论或讲课时往往将事实上的“井底流压”说成“井底压力”,科学地讲,“井底流压”只是“井底压力”的一种,但两者并不等同,尤其是在确实要表达“油井生产时的井底流动压力”时,更不能用“井底压力”来代替。但是,这种代替在非课堂教学的日常交流中又是允许的,然而,在课堂教学这一严肃的场所,这种取代则是不合适的。
  高校教师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学科的教学中,对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应各不相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当控制专业术语的数量和难易等级,并逐渐增加专业术语的分量和难度。在某一课程教学刚开始时,可能需要用日常语言解释专业术语;在课程教学的中间阶段,两者应互相渗透、互相阐释;在课程教学的后期,专业术语必须要应用得多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有意识地控制两者之间的消长关系。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包括肢体语言
  人类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个具体信息的精妙表达,有时语言和声音起到的作用却小于表情和动作。表情和动作属于人的肢体语言,因而也是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高校教师的肢体语言在表现教师的道德修养、文化思想和专业知识方面同样不可或缺。
  在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复杂的知识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学生,这在融洽师生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利用无声胜有声的肢体语言能够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师将表情和动作恰当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的肢体语言在专业教学中虽然十分重要,但也不能使用过多、过滥。在使用肢体语言时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肢体语言要自然、得体、适时、适度,做到不“疯狂”,不“多动”,不“惊人”;其次,肢体语言要体现美感和幽默感,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能出现不雅的姿态或动作;再次,肢体语言应使教师和学生互动互通、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感染力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发学生产生相同或相近思想感情的力量、激励学生的感情或启发智慧的能力。在时下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投影、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大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就使理工科高校教学中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渐渐被摈弃或忽略,从而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出现干涩、粗糙的现象,教学语言缺乏必要的教学感染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相对枯燥的理工科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很难把一些原理、公式、模型等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精辟透彻。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能够使授课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讲解、入木三分的分析、鞭僻入里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科学知识的殿堂,使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校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
  高校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是其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采油工程”课程点评学生作业时,发现用传统的点评方式学生反应平平,并没有起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效果。后来笔者独辟跷径,将作业点评更换为类似于电影颁奖典礼的形式,选出了较好的和较有特色的作业颁发给“艺术效果奖”、“最佳书法奖”、“不辞辛劳奖”等等,选出几份书写混乱、总体较差的作业颁发给“龙飞凤舞奖”、“最佳节俭奖”等奖项,并通过PPT逐项穿插公布,让学生发表“获奖感言”。实践证明,用这种生动甚至“戏谑”的形式进行作业点评,让学生在嬉笑背后进行深思与反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笔者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需要贴切地表达教师的气韵。所谓气韵,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就是对所教授的内容有丰富体验和深刻理解,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真挚情感和热爱,并将其充分体现为教师的气质、风度、气概、神采或风貌。教师的教学只有气韵生动了,教学语言才会变得生动、自然,否则就有造作和呆滞之嫌。一堂好的课,总能使人从其中感受到气韵的流转生动。贴切地表达气韵,需要教师做到音色优美。女教师的音色应当明亮、温婉,但是不能尖利;男教师的音色应低沉、圆润,不能异性化,不能过于气息轻柔、音色妩媚。教师的教学语速应当略低于日程交谈,节奏上要高低错落,疾徐有致,抑扬相间。
  (三)高校教师在使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需要做到课堂语言得体。得体是社会语言学中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符合这个要求。[4]所谓得体指的是“语语形式对说写主体和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有些教师音量太小,仿佛自言自语,显得胆怯;有些教师声若洪钟,振聋发聩,容易使学生心生疲惫;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剧场效果,言辞滑稽,形体夸张,学生视若小品,嘻哈忘形。高校教师在坚持教学语言的得体性时,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感受,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独立和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地位平等地讨论知识的认知过程,同时还应当维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基本伦理层级关系,做到长幼有序。同时,还必须防止教师的言语暴力,要对学生有慈爱之心,鼓励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即使学生扰乱了课堂秩序,也应恰当地进行批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和平等。
  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感染力,还需注意使教学语言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应当处处散发着清新的时代气息,为此,高校教师应善于借助于时代语言来为高校的课堂教学服务。高校教师在赋予教学语言以时代气息时,要注意取舍,即必须选取一些大众流行的积极的、向上的时代语言,摒弃那些消极的、颓废的流行语言。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能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好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之间的共同合唱。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和锤炼十分重要。广义的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环境(如教材、教具等等)的互动等。
  高校教师在选择通过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方式时,可借鉴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Ned A. Flanders)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理论,该理论阐述了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互动和控制的如下类型:(1)接纳情感,宽容地接纳或者纾缓学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2)表扬或鼓励,包括以善意玩笑的方式消除紧张、点头示意或者言语鼓励。(3)接受或利用学生的想法,理清、发展或拓展学生的思路。(4)提问,提出内容或程序方面的问题,请学生回答。(5)讲授,陈述内容或程序方面的各种事实或观点,引证权威的观点,或者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解释。(6)指令,要求学生做出特定的行为。(7)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阐明教学行为的理由,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上述观点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教师通过教学语言营造课堂良好的互动氛围的方式有多种,为此,应根据不同的场景选取不同的方式和语言。
  在教学中,当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面对问题情境和探究对策时,教师就应当多说“咱们”(南方的教师也可以说“我们”,虽然两者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也可以说“如果……,咱们会看到什么情况”;还可以说“如果……,咱们怎么办?”这样说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使学生认识到师生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控制自己的言语量也是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防止教师一言堂的有效方法,就是教师应控制自己在教学中的言语量,即有意识地营造课堂的静寂。静寂是语言节奏的重要元素。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在以下情景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静寂(停顿):用于强调随后的重点词语时;用于提示学生思考疑难问题时;只是为了善意提醒“走神”的学生时。而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害怕课堂出现静寂的局面,从而致使自己的教学语速太快,这就容易使学生无暇理解课程的重点和理路,导致疲劳甚至厌倦感的产生。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设计课堂提问也是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方法。高校教师的课堂提问通常分两种:即设问性和探究性的提问。在设计设问性的问题时,教师对设问的问题应当胸有成竹,提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在设计探究性的问题时,探究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开放的、即兴的,有时甚至是无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探究性的提问中,当教师提问学生时,师生就形成了相应的谈话关系,此时教师的“追问”语气往往就是探究性的。教师在追问时,为了防止“卡壳”,应当用提示性的问话形式,指点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防止话语的中断,保持课堂教学节奏的顺畅。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实施两种提问:一是使用告诫性的语气提问,用于提醒“开小差”的学生;二是使用奖励性的语气提问,让积极呼应的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高校教师在通过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时,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的互动是以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为前提的。虽然后现代的课程教学观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但是,因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计等等都是由教师确定的,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强调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互动的控制十分必要。二是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的互动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课堂教学言语的互动,其目的就是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行知识探究与传递活动的“广场”,防止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三是在高校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时,教师要细心地对学生进行察言观色,积极回应学生的每一次反馈,洞悉学生内心疑虑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水准和接受心理应了如指掌。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再审视,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选择使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高校教师必须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还需要通过利用教学语言创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培养要遵循有关语言学的理论依据,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只有如此,高校教师才能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和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韩晓方.论教学语言的语言学基础与修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4):42.
  [2] 张少慧. 论推广普通话教育的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8):79.
  [3] 蔡易.论教学中教师课堂语言模式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7):92.
  [4] 郑荣馨.语言得体艺术[M].书海出版社,2002:10.
  [责任编辑:陈可阔]
其他文献
[摘 要] 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后辉煌。在国家收缩权力、保护民众利益时,两者形成合作博弈关系,市场繁荣、经济发展,康乾盛世兴起。当国家侵害社会各群体的利益时,两者出现非合作博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文化趋向保守,经济发展停滞,康乾盛世走向衰败。皇权不受制约和民众权利缺失,是康乾盛世转衰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康乾兴衰;内在机理;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国家权力;民众权利  [中图分类号]K2
期刊
[摘要] 近年来,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由于高耗能的重工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加,成为全国碳排放的重灾区。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采用协整分析,基于东北地区1995—2012年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东北地区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东北地区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
期刊
[摘要] “理即性”是薛瑄对程朱“性即理”理学范式的重大修改与完善,如果说程朱的“性即理”是道德主体通过后天修养所达到的性与理的经验统一,那么,薛瑄的“理即性”是天理在根源上与性的先天统一,并具有必然性与普遍性。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指出薛瑄的学术宗旨是“以复性为宗”,又指出其“恪守宋人矩矱”。相对于程朱,“以复性为宗”就是薛瑄的一个突破,而非“恪守宋人矩矱”。  [关键词] 河东学派;薛瑄;学案
期刊
[摘要] 诗歌创作中语言变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前景化是诗歌创作成败的关键。从文体学理论的语言变异及前景化视角入手,对卡明斯的经典诗歌“Love is more thicker than forget”中的五种语言变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卡明斯诗歌的语言变异特征及其前景化效果,进而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与领悟,深化对诗歌前景化实现模式的认识和运用,为进一步构建诗歌分析模式、拓宽诗歌研究领域提供有
期刊
[摘要]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压力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压力来源也成了研究的热点,分析中国石油企业员工具体的工作压力来源,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稳定。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油田企业实地调查,发现组织环境与管理、工作待遇与家庭、工作条件与环境、职业发展和工作人际关系是中国石油企业员工五大工作压力源因子,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企业压力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工作压力;人力资源管理;石
期刊
[摘 要] 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从Jakobson最早对衔接手段的研究,到Halliday与Hasan正式提出衔接理论,至魏在江先生提出的转喻衔接手段,衔接体系已日趋细密完善。对衔接的研究逐渐从篇内到篇外,从系统功能发展到语义、语用、认知及文体学研究的视角。Fauconnier与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诗歌意象与衔接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概念整合理论能够阐释、论证诗歌中的
期刊
[摘要] 现代服务业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选择,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着眼点。在建立现代服务业分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为例,通过全局熵值法的运用对其现代服务业9个细分行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发展不平衡;行业规模是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行业成长能力在现代服务业竞争力
期刊
[摘要] 新时期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风建设意义重大。“四步螺旋学习法”遵循选题定向、深思凝思、检验交流、总结升华四个学习步骤,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学习活动的循序渐进性、周而复始性、学以致用性的特征。在新时期采用“四步螺旋学习法”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学风建设,对于解决当前一些党组织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学习型党组织;学风建设;“四步螺旋学习法”;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
期刊
[摘要] 基于Tapio脱钩模型,通过计算陕西省1995—2011年五大类产业CO2排放量与产业发展脱钩指标,研究了陕西省产业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碳排放脱钩状态不容乐观,而第三产业发展与碳排放关系整体上比较理想,属于低碳排放产业。因此,必须探索陕西省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陕西省低
期刊
[摘 要] 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主体是终审法院的院长、终审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和终审法院的上级人民检察院。这不利于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应当对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的权力进行改革,即将审判监督程序启动权收归上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而且要区分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权对于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应该区别对待。  [关键词] 刑事诉讼;审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