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或毁于水污染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雅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诞生在热带雨林里的古文明,主要分布在美洲大陆的中南部地区,包括如今的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等国家的丛林地区。然而在1000多年前,曾经盛极一时的玛雅文明却仿佛在一夜间神秘消失,只留下无数巨型金字塔、宫殿和神庙等壮观建筑,这也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为了查明玛雅人消失的真正原因,科学家多年来根据考古发掘、壁画、玛雅象形文字等提供的线索,提出了干旱、战争、瘟疾之灾等说法,但均未得到有力考证。最近,这一千古谜团似乎有了眉目。来自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指出,玛雅文明的毁灭或许与水资源遭受污染有关!因为他们在玛雅时代最大城邦之一——蒂卡尔城的水库中,发现大量汞和藻类的痕迹,由此推断这两类物质对水源的污染很可能是导致玛雅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

人口增长造成土地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公元前10世纪,玛雅文明诞生,并在公元300年到900年间达到鼎盛,城邦数量一度达到数百座之巨。玛雅人的城邦建立在原始丛林之中,有密集的农业种植区,但没有畜牧业,也没有金属工具,玛雅人主要以玉米为食,所以他们的食物能否充足,取决于气候是否适宜,非常不可控。
  常年在玛雅遗址现场调查的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新伟说,玛雅文明在公元800年逐渐开始衰落,此时大量著名城邦核心区被遗弃,不再有新的金字塔等高级建筑和国王石碑出现,似乎王族集体消失,社会也发生了解体,但总人口尚未明显减少;公元900年以后,玛雅人口开始减少,大城市完完全全被遗忘在原始密林深处。
  李新伟认为,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资料可知,玛雅文明衰落的种子在其全盛时期就已播下。当时的玛雅人口暴增,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以至于林中那些不适合用于耕作、无法保证提供持续收成的区域——包括低地和沼泽地区,也被排干开垦。这样一来,很多新耕地的作物产量势必无法和高质量耕地相提并论,总产量不足,无法供应数量庞大的总人口,饥饿造成的健康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
  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了环境的过度开发,不但没能喂饱广大民众,还对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处于玛雅世界核心的蒂卡尔,在鼎盛时期人口众多且稠密,人口密度相当于我国的现代农村,居住区非常集中。山坡上有梯田,古玛雅人试图把所有能利用的土地角落都拿来种植作物。
  玛雅文明以其宏伟精致的金字塔等大型建筑、华丽的神殿为傲,而要打造这些奇观,需要大量木材作为支架和运输工具,且用石灰岩制作石膏也需要以木材为燃料。从玛雅人开始占用土地到公元1000年之间,热带雨林面积大大减退,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和乱砍滥伐,导致土壤侵蚀、盐碱化、水土流失。

持续大干旱导致战争频发和社会动荡不安


  玛雅人平民往往聚居在乡村地区,但上层社会人士则高居城邦中心的豪华宫殿。王室家族生活奢华,而其他显贵也想要分享他们的权力。这样一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宗派之争的频发,暴力和战争席卷了整个玛雅文明。
  气候记录显示,在玛雅文明开始衰退的前一个世纪,玛雅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高,虽然人口在快速增长,但作物收成也很喜人,城市发展处于全盛时期。然而在公元900年前后,玛雅文明遭受了近200年的持续干旱,在公元760年、810年、860年和910年都发生了极其严重的旱灾,即每隔50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大旱。其中后3次旱情的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大体一致。
  每次大干旱还会引发政权争斗,频发的战争使社会变得动荡不安。虽然一些地区的玛雅人凭借储藏量可观的地下水,勉强度过了前两次危机,但却没能熬过随后的第3次大干旱。干旱带来的农业减产、饥荒、死亡,使玛雅人被迫放弃繁荣的城邦,前往北部高地的热带雨林寻找生机,核心城邦昔日的繁荣与辉煌再也没能恢复。
  由于玛雅人过分依赖玉米,所以当气候变化导致玉米歉收,或土地生产力下降时,他们的食物来源就会变得十分不稳定;再加上玛雅人没有发展出畜牧业,故而野生动物是他们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但乱砍滥伐导致大部分森林消失,野生动物匿迹,玛雅人也就失去了蛋白质来源,造成营养不良,带来各种疾病。

汞和藻类污染引发严重健康问题


  刊登在《科学报告》杂志的最新研究指出,美国科学家在蒂卡尔城的四个中央水库中,发现大量剧毒汞和藻类;并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发现,离城邦的宫殿和庙宇最近的两个水库里,汞含量也极高且具有毒性。
  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研究人员发现,原来,玛雅人喜欢把建筑物、陶土制品等染成各种漂亮的颜色,这就需要大量的颜料,这些颜料中就含有汞。雨季来临时,暴雨把建筑物和其他物品表面的颜料冲走,剧毒的汞也隨着颜料一直流到水库中,长年累月,便沉积在水库底部。这样的水,即使烧开了喝,也会让人生病。
  “生命之源水库中积累的大量有毒的汞和藻类植物,对衰落中的玛雅文明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李新伟说。
  李新伟认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玛雅人崇尚萨满式宗教,玛雅国王是尊贵的萨满,平日里似乎拥有沟通超自然的能力,可解读宇宙的机密和运行规律,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统治能力。
  这种社会体制和神秘的王权影响力,在风调雨顺的和平时期确实能让玛雅文明长治久安,可一旦遇上重重危机,就难以应付。当干旱来袭、土地生产力退化、人民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不明原因中毒导致的恶疾如魔鬼一般萦绕在城邦的上空时,国王却无法说服众神降下甘霖、驱散病魔,人民对国王“永恒正确性”产生怀疑,信任随之土崩瓦解,只好“另谋高就”。当社会基石动摇,上层建筑也将轰然倒塌。玛雅文明就此被冻结在时间的长河里。
其他文献
老家水多,柳多。老屋西面几十步远有个大坑,坑里满是水,水边满是柳。春风拂过,水面开满细碎的纹儿,枝条绽出青绿的芽儿。又一阵春风,水波欢快地绽放,绿芽撒欢儿蹿长,压弯枝条,一口一口亲吻着水波。鱼儿跃出水面,柳和水依然不管不顾,厮磨缠绵,鱼儿无奈着,潜入水底去了。   鸭儿来了,鹅儿来了,一群一群,跩进水里。钓鱼的娃儿来了,家南,家北,家东,家西,潮水般涌向坑边,手里挑着根棍儿,棍的那头系着一条绳,
沃尔特·迪斯尼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他在少年时代,曾经到美国的堪萨斯明星报社应聘,没有被录用。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替教堂作画的工作。  有一天,当他像往常一样在车库工作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跃。他赶紧回到家里,拿了一些面包屑给它吃。渐渐地,彼此混得很熟。有时候,那只老鼠竟大胆地爬到他工作的画板上,并且有节奏地跳跃着。出于好奇心,他每天都要带一些面包屑去喂老鼠。老鼠美美地饱餐,他就
测试题目:  1.你希望以什么形式來留住最美好的回忆?  用文字记叙下来→4  用画笔绘画下来→2  用照相机拍摄下来→5  2.假如你为洗衣液设计包装瓶,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瓶子呢?  蓝色→3  黄色→4  绿色→5  3.你很少因为想太多事而失眠吗?  是的→4  不是→5  4.在《睡美人》这出话剧里,你最想扮演谁?  仙女→5  巫婆→A  公主→B  5.你希望自己的卧室布置在房子中的哪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每当念起这首古诗,我就想起家乡的秋天。  每到秋天,火红和金黄的枫叶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落在地面上,好似给大地铺上了一张双色的地毯。我小心的踏在上面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就像拍照发出的声音。  我家乡的果园,这时候,苹果、山楂、山梨……大多都成熟了。爸爸小时候,经常去摘果子,每次都摘一篮子回家。回家后,洗好的水果刚一端上桌,他就像饿坏了的小狼一样
要写好“我”这类作文,关键之一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首先,要去认真的审视自己,看到自己的不同,或者是优点,也或者是缺点,这样,才可写出一个富有真实情感,又与众不同的“我”。  其次,是写真实、抒真情。因为真实才可以描绘出细节,让读者懂得,自己虽然很平凡,但一直很优秀。  第三,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大多同学都会以“我”的眼光来写自己,如果我们改变角度,以别人的眼光来写自己,是否就会更加新
关于云南  如果一辆车能将我的灵魂带回云南,能将对祖籍的思念带回云南,那么,10年前第一次听到奶奶说起祖籍的故事时,我便开始了对乡愁的救赎。  我的血液里有牛栏江的凶猛,躯体里有乌蒙山的气息。乌蒙山联系着山川、河流,也同样联系着一个走出祖籍的孩子。生在黔西北,我童年里有许多黔西北的故事。  黔西北的山河,如同我迁出云南的祖辈们,仍日夜在山间加赶着步伐。  古柏青松,悬崖峭壁,行云流走,这是什么?这
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就用了7支铅笔。  海明威在埋頭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
蠶和蜘蛛都是纺织能手,它们俩决定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成绩优秀。孔雀要从它那扇子般的羽毛中,选出最漂亮的一根做成奖状,准备送给优秀者。  蜘蛛抢先爬上墙角,绕着圈儿不停地织着。不一会儿织成一张网,一环套一环又细又密。  织完了网,蜘蛛连忙向大家介绍:“我织的网非常结实,即使刮风下雨也能粘住许多飞虫。一日三餐,我每一顿都能吃个够。”  白胖胖的蚕爬上了草山,它织得那么快,那么好。左一下,右一下,一丝不
毛泽东七岁的时候,常和小伙伴们到山上放牛,砍柴,捡果子。  有一回,他想:怎样既能放好牛,又能多砍些柴,还能捡些果子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大家分成三个小组:一组放牛,一组砍柴,一组捡果子。天快黑了,放牛的把牛喂得饱饱的,砍柴的背回了许多柴,捡果子的捡了满篮的野果子。  毛泽东把柴和果子分成几份,每人一份。大家牵上牛,背上柴,提上篮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卖风筝的人  老人每年春天都在这里  从他手里卖出去的风筝有无数只  从他身边走过的孩子一茬茬  当他构建了风筝和孩子之间的人物关系  他就成了某个故事的创作者  奔跑,飞翔,欢笑  是故事的高潮  断线,掉落,或挂在树上  是故事的结局  这样的情节如咒语般  会在孩子的未来不停地复制、重演  而他自己早已置身故事之外  如一只收拢翅膀的风筝  看破天空,不再放飞自己  我们彼此原谅  一只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