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学中“有无”的对立共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gat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艺术中“有无”的美学范畴源自于古代哲学中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本体论上呈现出对立共构的美学原则,在具体操作中则往往以无表现有,以有表现无。 The category of aesthetics in Chinese classical art stems from the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 in ancient philosophy, presenting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of contradictory and co-construction in ontology, No performance.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教师绩效误读、基础教育绩效评价模式选用不当、基础教育教师绩效的价值主体模棱两可,它们是导致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而有效
美国中小学“渐进式学生不当行为干预与处理”机制贯彻了“生本位”理念,通过协同运用干预和处理策略,“渐进式”矫正学生不当行为.该机制由“5层级、3策略”构成:“5层级”
搬到光照颇佳的北楼之后,以为这才是轰轰烈烈踏入高三的标志,便满怀信心地在第一次踏入教室就拉开了许久未动的窗帘,倒落了自己一身灰。  上了许久的课后突然有一天回过味才发现,并没有什么人在头上绑着写着“奋斗”二字的红色带子的戏码,也没有激情高涨的口号,都只是在百日大会的时候装装样子。  到了这样的时候,身心疲惫才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敌人。  所以每次到了放假的时候,整个校园里充斥的都是意料内的掌声与欢呼
期刊
有一天晚自习后回家,和同学冲出教室的那一刻,忽地大家都感叹了句“好黑啊”。我们相视一笑,叹了口气。临近春节,全校就剩下了高三的学生。晚上九点钟的弁山,教室的灯光是它唯一的点缀。可那一丛光亮,在一片漆黑中难免又有些孤单。  说实话,三年来的高中生活,除去紧张的学习,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夏天的蚊虫和冬天的寒风。对于学校的灯,我不太留意。可如今少了那灯光,心中却有些空落落的。  我原来是很不喜欢那冰冷的
期刊
寝室文化节是五十一中的一大特色,除了假期与成绩,我最期待的日子便是它了。高一时刚知道寝室文化节,我便想起了日本高中的文化祭,以前我的家长告诉我:“到了高中,就应该收起全部的心思,专心专注在学习上。”九年的义务教育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灌输“学习至上”的观念。我心里琢磨:这所谓的寝室文化节,不会是披着羊皮的狼吧?实际上是以寝室为单位的学习力竞争?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寝室文化节如期而至。  五十一中的寝室文
期刊
这几日心里颇为浮躁。躁动的心因着各方的压力没有一刻能够平稳。于是,忽然想起五十一中空灵而宁静的天空。  傍晚的天空由乳白和黛蓝交融而成,在几层纱雾后透着玫瑰金色,远处的山的剪影是渐变的蓝,映衬着山脚下暖黄色的万家灯火,叫观者不知是入了梦还是入了水墨画。  四方都是跃动的人声,此时做了观景的背景音,愤怒和悲哀也都放下。我深吸一口长气,缓缓走下楼梯。  这天空估摸也只有在五十一中才能看得真切,五十一中
期刊
十八世纪德国的天才浪漫诗人诺瓦里斯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  我来到异乡求学已近半个年头,关于故地的记忆也渐次模糊,但来自三百多公里外的声音还是会偶尔穿梭在生命里,此消彼长,回旋往复。  日子沉默着,如同墙上泛黄的挂历,一言不发。纸张翻动间,时光如流水般过去。偶尔会打破僵局的,是溜进窗户的风声和楼下老伯每晚準时响起的萨克斯。  偶尔,我会想起记忆深海里的巷子,仿佛听见巷子里老
期刊
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本来应该是最燥热的天气,但是被一场接连一场的雨延期,一直延期到这场雨结束,于是万物开始变得干燥而灼热。“梅子黄时雨”是烟草飞絮的愁绪,和夏至这个明亮的节气没什么关系,或者说如同某个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是中国北方的说法,夏至时节他们还没有等到锋面雨带的光临,于是沉浸在最明亮的光照里,高歌太阳,挥汗如雨。  我的祖母在江南的这场雨里寿终正寝,而我的奔丧亦不过是从一座下雨的城赶到另一座下
期刊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那个春夜,我坐在院子的台阶上,花儿不开,微风不畅,星星也没有落在我的花园里,我听到的只是心破裂的声响。  我的爷爷去世了。他的骨灰、他的二胡和印着照片的老年卡被一起埋进坟墓里。墓地的风浩荡地吹,亲人们的哭声在风中回响。我已忘了如何走下山来,
期刊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本研究在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的基础上,建构了教研活动中PCK发展的扎根理论,探究出教研活动促进教师PCK发展的“理解—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