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的理解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班,今年作为交流教师来到另一所学校,开始接手三年级。每次經历这样的过程,都有“阵痛”感。每次开始三年级的教学,就感觉,嗬,又一个孩子来了。
  10月下旬,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兴致盎然,我也挺轻松的。分角色朗读,情景表演,童话创作,一切似乎都挺井然有序。唯独每到这个环节,我的喉咙就像被鱼骨头夹住,心里像是压了块大石头。
  《蒲公英》这篇童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太阳公公教育蒲公英种子们要落在泥土里,才能生存。绝大部分听话的种子落在黑黝黝的泥土中,茁壮成长起来。落到金灿灿的沙漠中的种子,早已干死。落在银花朵朵的湖泊里的种子,早已淹死。由此,教育孩子们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诚然,俗话说: 老人家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饭还多。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可是,课文中那两个“夭折”的蒲公英种子追求金钱,追求快乐,虽然付出了代价,难道真的完全错了吗?
  试想,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旅途中没有错误发生?哪个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坎坷?再看看,古往今来,凡是名留史册的人,有几个是“顺民”?诺贝尔历经父死弟残,仍埋头研制炸药。富兰克林被人称为“疯子”,雷暴天气放风筝,发现了金属导电的秘密。莱特兄弟不顾别人的嘲笑,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飞上了蓝天……所有的成功都告诉我们: 梦想,努力,追求;敢于创造,充满热情,勇于突破,大胆创新,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美好的童话,听话的学生,你们为什么不质疑?
  第二篇童话《三袋麦子》主要讲土地爷爷送给小动物们一袋麦子。小猪立即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小牛把麦子保存好,等杂粮吃完了,再慢慢吃这上等的麦子;小猴将麦种种下了地,第二年收获了满囤的麦子。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事要有计划,眼光要长远。
  有个练习中问学生: 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老师们都把“喜欢小猴的做法”,作为最佳答案。我却不这样认为。小猪早早地享受到了美味,这不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小牛,勤俭节约,每天晒晒麦子,想想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挺舒适,有吃有喝,还有“存货”,多踏实!当然,小猴的做法肯定聪明。他就是当今社会的成功人士。
  道理肯定对!可是,我真的希望孩子们在他们有限的光阴中,能够简单一点,从容一点,快乐一点!道理都对,可不同的孩子,不一样的秉性,我们应该有点“非常”的理解与包容、延伸与引导。让每个孩子有自己选择的,喜欢的,真实的人生,那该多好!
  (作者单位: 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阅读,丰富心智;阅读,滋养生活;阅读,润泽人生。阅读是一种学习途径,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世界上各发达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来实施。“世界读书日”成为全世界推动阅读的重要日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为了培养师生读书之乐,分享读书之智,传播读书之道,深化学校办学内涵,加快现代化学校特色建设,我们坚持建设书香校园,以书香彰显精彩人生,以书香打造绚丽的教育时空,
期刊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中,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以草根性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 从激发兴趣、因势利导入手,提高科学课教学效率  皮亚杰曾说过:“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是由大大小小的问题组成的,科学活动、科學实验不是无目的的,它们都是要用实践活动的方式为学生拓展见识,诱发思考,引出探究的问题。因此,科学
期刊
【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第六课《平安回家》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师: 同学们!最近学校大门隔离桩的出口处,又增添了一个可移动的护栏,这是校长伯伯专门为了同学们的安全添置的,读读前后的宣传标语你们能读出什么吗?(正面分别劝导家长不要带交通工具拥到学校门口,外来车辆不要在校门附近停留;背面是校长伯伯祝福所有板小师生和客人平安回家,欢迎再次光临!)  师: 是啊!愿同学们都高高兴兴来上
期刊
诗词故事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是以“文包诗”这种形式出现的。文包诗这种形式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课文,也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一个亮点。对于文包诗这种形式的课文,教学重点是先教诗还是先教文,还是教诗与教文同时进行,在很多教师中产生过困惑和争议。这类课文究竟应当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寻找适合的教学策略呢?  “文包诗”的教学究竟是以诗为主,还是以文为主?  我觉得不同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期刊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部分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让美术课的评价更有价值?  一、 评价标准要以人为本  一幅好画的标准,当然可以从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评价,但美术课中我们评价的并不是画家的大作而是学生的习作,我们给出的评价不应该只是一个定论,还应该有鼓励学生、指导学生的作用。所以,美术教学中评价的标准应该以人为本,可以从以
期刊
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想像新颖、作品创新,进而全面提高美术素养,值得每一位美术老师研究与探讨。  一、 深入浅出: 培养美术基本能力  翻开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种类五花八门,写生、国画、水彩……教材涉及到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难度不断加大。这种情况要求教师不断亲身实践,主动去画一画,想一想
期刊
在美术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起码要了解美术的几个种类、几个画家  每学期开学,我都要问学生: 美术除了画画儿,还有什么?学生说不出什么来,慢慢能报出来的就是手工。嗯,除了手工,还有什么?学生边想边答: 还有素描,还有临摹。我请大家说说知道的有关美术方面的词语,能想几个就想几个。同学们绞尽脑汁搜罗,还说出不少的名堂,比如捏泥人、折纸、剪窗花、水墨画、水彩画、写生、油画等等。  然后,我再总结
期刊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老师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在下面玩东西,有的交头接耳;老师提问时,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开口,有的孩子答非所问,更多的时候是叽叽喳喳争着发言;老师讲话时,话还没有说完,有的幼儿就插进话来,打断老师的话,把话题扯得远远的。现如今的孩子会说的多了,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多了,而真正学会倾听他人发言的却很少。听是一种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儿童学习的开始,是
期刊
教材简解  《推敲》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月夜访友不遇,题诗相赠,在回长安途中,反复斟酌误闯韩愈仪仗队,他执着地与韩愈一起推敲诗句中的用词。通过这一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目标预设  1. 了解“推敲”事情的经过,并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划分段落层次,运用详细表达和简要概括的方法练说片段意思。  2. 循着事件,紧扣人物的语
期刊
表演游戏是儿童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幼儿通过对话、动作、表情来再现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兴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培养幼儿活泼的性格,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形成。因此,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以往开展表演游戏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 ① 在老师的“导演”下进行表演;② 光是表演没有游戏的成分;  ③ 老师把握不住表演和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