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尤恩《赎罪》中不确定性的道德困境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说《赎罪》是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无论是在文本结构上还是伦理价值上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作者运用了不确定性的写作手法,采用“戏中戏”嵌套结构,将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伦理道德困境表现出来。无论是布里奥妮对自由追寻过程中的道德冲突,还是罗比在战争中经历的善恶冲突,都反映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人们受到多元化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产生的道德选择的困境。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 不确定性 道德困境
  一 小说《赎罪》作品简介
  小说《赎罪》(Atonement)是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故事讲述的是年少的布里奥妮错将年轻人罗比和姐姐塞西莉娅之间的爱情理解成罗比对姐姐的侮辱,所以在表姐被强奸之后指证罗比是罪犯并协助警察找到了“证据”,罗比因此被判入狱,之后几个人都经历了二战,罗比与塞西莉娅的爱情也没有圆满。长大之后的布里奥妮知道当年错怪了罗比,但是罗比和塞西莉娅相继去世,她再也没有赎罪的机会了。小说由四个部分构成,前三部分是隐含在小说中的作者布里奥妮创作的作品,布里奥妮在这部作品中将结局设计成罗比和塞西莉娅终成眷属,她的内心实现了赎罪。第四部分跳出了布里奥妮创作的小说,由现实中的布里奥妮的一本日记组成,日记中揭示出罗比和塞西莉娅早就相继去世,两个人并没有走到一起,布里奥妮也没有实现赎罪。小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喜爱,也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道德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二 小说《赎罪》中不确定性的道德困境分析
  小说《赎罪》采用了“戏中戏”的嵌套结构,文本创作中运用不确定性的写作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中。不确定性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体指在文学创作中没有确定的标准,忽略掉传统小说创作中对于文本确定性和同一性的要求,转入非中心化的语境中。小说的四个部分既涉及到隐含作者创作的作品,也包含真实作者创作的作品,具体包括前三部作品布里奥妮创作的《赎罪》、第四部分布里奥妮的日记和真实作者麦克尤恩创作的《赎罪》。这三个层面的故事一步步来揭示小说的主题,进而来表现主人公布里奥妮内心的痛苦。小说《赎罪》既在文本创作上体现了这种不确定性,又从主题思想上反映了这种不确定性,小说中每个人物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也表现出后现代语境下独特的道德困境,从精神层面揭示出“不确定性”的主题。小说中的这种不确定性的道德困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冲突上:
  1 自由的冲突
  小说的主人公布里奥妮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但是由于她极端的自由理念和控制欲又让她的后半生陷入了痛苦的自责中。她的这种自由理念从少年开始就表现出来,比如她喜欢写作,在她的笔下将她所有对于世间万物的感悟和理解都表达在作品中,满足了她对于现实生活中由于年少思想无法得到认可的心理。在她的作品中,所有的事件都按照她的理解去安排,比如对于爱情,她认为应当是循规蹈矩和井然有序的,而谎言、攻击、邪恶和背叛这些行为则是被她所批判的。正是因为她这种强烈的自由意识,让她在实际生活中仍然想拥有绝对的控制自由。比如她不顾表姐弟的感受擅自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他们扮演她创作的剧本中的角色;剧本排练失败后,她又擅自取消了演出;看到姐姐塞西莉娅脱掉衣服跳到水池中去捡花瓶碎片就认为是罗比在羞辱姐姐;偷看罗比写给塞西莉娅的情书看到里面恋人间玩笑的字眼更加坚信罗比是坏人。正是因为布里奥妮的这种极端自由的思想意识,加上她年纪尚小,生活阅历简单,所以在她偷看到罗比与塞西莉娅在图书馆亲密时便认定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并先入为主的认为罗比就是这样的人。
  布里奥妮将自己置于生活的主宰,她所有的判断都来自于她的自由意识,并且对她所理解的事情的“真相”深信不疑。因此在表姐被强奸之后,布里奥妮武断地认为这是罗比所为,带着警察去翻出了罗比写给塞西莉娅的情书,并在法庭上指认罪犯就是罗比。布里奥妮从这种自我追寻中获得了积极的自由,而追寻自由所带来的荣耀又让她的内心极度膨胀,并且陷入了一种完全失去判断的状态中。最后罗比在布里奥妮的指证下被判入狱,布里奥妮对自由的追寻却让罗比失去了自由,两个人的自由产生了冲突。
  这种自由的冲突还体现在布里奥妮内心的矛盾上。布里奥妮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指证成功而真正感到快乐,她的内心深处又对她的个人价值产生出一种质疑甚至是虚无的感受。小说中对她的内心活动进行了描写:
  “尽管她感觉自己成功了,甚至可以说是胜利了,可是恍恍惚惚,她难以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成功所在……假如她的成功获得了一种新的成熟,可是由于缺少睡眠,她却几乎感觉不到这一点。此时此刻,她是如此的无助,如此的幼稚。”
  通过这样一段描写,可以感知到布里奥妮已经开始对自己追寻自由的行为产生了质疑。首先,布里奥妮一直试图找寻一个权威的真理性声音对她的行为进行肯定,但是在她指证了罗比之后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布里奥妮一直认为自己是在保护姐姐塞西莉娅,她想通过偷看她的情书甚至指证罗比让赛西莉娅获得自由,但是塞西莉娅并不接受她的这种保护,相反还坚信罗比是无罪的。布里奥妮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多元的规则体系中,她所坚持的自由原则并不为其他人所接受,每个人都在坚持着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这让她陷入到了一种虚无的境地中。其次,布里奥妮通过在法庭上指证罗比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周围的人对她这种行为并不赞同,罗比也没有因此而受到大家的批判,相反,罗比以“一位失踪男孩的仁爱的拯救者的形象亮相”,这让布里奥妮内心充满恐惧,她意识到有可能自己的指证是错误的。如果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她将失去追寻自由换来的这种荣耀。因此布里奥妮陷入了一种在丧失道德指导的前提下和无法改变的矛盾思想中不得不面对的道德两难境地中。
  2 善恶的冲突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善恶没有做严格的区分,而是并列存在于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传统的权威性的普遍道德原则让位于多元化的价值观。后现代社会中的人秉承着个人主义思想,每个人都试图保全自我价值的完整性,但是这种自我保全的本能却将人陷入一种善恶冲突之中。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麦克尤恩,在小说《赎罪》中也将这种善恶冲突体现在了人物命运中,最典型的形象就是罗比。罗比被布里奥妮指证被判入狱之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仅失去了之前美好幸福的生活,还失去了与赛西莉娅之间的爱情。出狱之后罗比入伍参加了二战,麦克尤恩并没有渲染过多战争中宏大的场面,将时间设置在英法联军全线溃败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事件上。麦克尤恩透过这一事件中罗比的种种经历,表现了战争对人们以往所认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怀疑并摒弃,罗比在遭遇了生与死的考验之后,内心所坚持的道德观念也一点点丧失。所以小说中写道:“他的人生先毁了,接着每个人的人生都毁了。”   罗比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内心原本坚守着传统伦理道德的原则,但是他的命运因为布里奥妮对自由理念的坚持发生了转变。由于在与爱人塞西莉娅分别时彼此约定要好好活下去,等到两个人见面,所以罗比在战争过程中内心的道德天平完全倾向了自己。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加上又受到了如此不公正的审判,对于一个坚守着对爱人承诺的罗比来讲,他的这种道德原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罗比内心深处又是善良的,在他做出无奈的保护自己的道德选择之后,他的内心又充满了善与恶的冲突。比如小说中讲述了一次敌军轰炸时,一对母子深陷其中,罗比看到之后将母子俩拉起并用自己的身体将孩子挡在身下,他用尽全力来保护这对母子,可见罗比的内心是非常善良的。罗比想说服这对母子与他一起躲开这里,但是这个母亲不愿意离开,之后罗比放弃了拯救他们,一个人离开了轰炸现场。他的生命脱离了危险,但是那对母子却被炮弹轰炸致死。罗比在经历了从善到恶的行为转变之后,他的内心无比的自责和内疚,他试图为自己的放弃拯救行为开脱,他时刻记得他与爱人塞西莉娅的约定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但是他内心却饱受着痛苦和折磨,不断质疑自己做出这样的行为的正确性。他甚至于在梦中都在不断地纠结此事,一边责问自己的行为,一边又肯定自己行为的正确。
  这种在罗比内心的善恶冲突还表现在很多细节描写上。比如在联军大撤退中,罗比与三个英国皇家陆军的战士一起撤退,因为罗比的军衔比其他三个人低,他一直受到这三个人的嘲笑。之后他们又遭遇了水和食物的缺乏,生存本能让罗比打算离开这三个人独自走出荒野。因为罗比的军事水平较高,看得懂地图,他可以脱离开这三个人自己走,而这三个人就有可能因为罗比的离开而失去方向最后命丧荒野。虽然他并没有亲自杀害这些士兵,但是却因为他的放弃间接成为了凶手。但是罗比选择独自离开的理由并不是因为这三个人对他的嘲讽,而是他内心所坚守的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与爱人塞西莉娅相聚的信念。罗比就在这样的善恶冲突之后,选择了保护自己。
  麦克尤恩在对罗比做出种种的保护自己而放弃原有伦理道德观的做法并没有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罗比这些所谓的“恶”行为是由于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二战做出来的特殊行为。在这样一个让所有人只能直面生死的条件下,原有传统的道理伦理观是软弱无力的,所谓的权威道德原则也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每个人都试图通过找寻自己内心所坚持的道德原则来推翻所有其他的道德原则,因此我们所秉持的个人自由选择所带来的善恶难辨的痛苦与挣扎需要由个体自我来承担。
  三 结语
  小说《赎罪》是麦克尤恩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在文本结构上还是伦理价值上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作者运用了不确定性的写作手法,采用“戏中戏”嵌套结构,将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伦理道德困境表现出来。无论是布里奥妮对自由追寻过程中的道德冲突,还是罗比在战争中经历的善恶冲突,都反映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人们受到多元化伦理道德观的影响产生了道德选择的困境。这种道德困境不仅发生在小说情节中,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也是无法避免的,麦克尤恩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出道德矛盾和困境的现实性,并通过作品寻求救赎。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外语教育与新疆维吾尔族多元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编号:12CYY024;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语言接触视阈下塔里木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认同调查研究”编号:TDSKSS1412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丽莉:《寻找真实的努力: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读者参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
  [2] 詹姆斯·费伦,申丹译:《叙事判断与修辞性叙事判断——以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3] 杜维平、高一琼:《麦克尤恩的自由国度——论〈赎罪〉的陌生化叙事结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4] 王晓宁:《伊恩·麦克伊万小说〈赎罪〉中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 申丹:《多维 进程 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国外文学》,2002年第2期。
  (徐瑛,新疆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杨艳,新疆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PSA是最重要的前列腺癌(PCa)瘤标,hK2有约80%的结构和PSA相同,因此,新的可测定的丝氨酸蛋白酶hK2应能用于研究PCa的特异性。方法:术前连续采取319份血标本,其中PCa74例,BPH193例,带有留置导尿管的BPH(BPHcat)52... PSA is the most imp
引言“哥特”一词最初来自于日尔曼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以野蛮、剽悍著称,后用其指称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
过去,我们都习惯揣上一个小电话本,想联系谁就掏出来查阅一下。后来,有了手机、商务通之类的电子产品,只要一个按键、一个提醒,问题就迎刃而解,一切都变得简单方便。但是负面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旦丢了手机,没了帮手,我们会发现自己变迟钝了,变健忘了,有时连最简单的事情都记不住。  爱尔兰的心理学专家在调查了3000人后发现,1/4的被调查者说记不住自己的固定电话号码,2/3的被调查者说不出3个以上朋友或家人
在波德莱尔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时间”是被反复言说的主题之一。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本文试图呈现出波德莱尔借助艺术这一美的历险去触摸永恒的努力。论文第一部分集中讨
目的:探讨Ge132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方法:以荷瘤小鼠为模型,采用腹腔注射Ge132[100、300mg/(kg·d)],连续注射14d,观察肿瘤生长及Ge132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Ge132能显著抑制荷瘤小
目的探讨32磷玻璃微球(32PGMS)局部注射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和超微结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后用32PGMS进行治疗,取治疗后瘤组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瘤细
炎夏来袭,但对宝宝来说,高温也丝毫不会影响玩游戏的兴趣,空调房中、游泳池边、洗澡盆里……到处可见宝宝欢乐的笑脸。爸爸妈妈请为宝宝打开那扇亲子共玩之窗,给心情吹吹风!
波浪般的长发在空气里摇曳,纷纷扬扬,宛若一朵朵傲然的花朵。在男人眼中,卷发是风情的另类表现。当浓密而蓬松的长发写满波浪和卷曲时,会让女性犹如热情的玫瑰花,举手投足间
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社会命运以及其他力量把一个纯洁、质朴、美丽、善良而又勤劳的农村姑娘苔丝逼得走投无路而成为杀人犯,最后付出生命代价的悲惨故事。苔丝的悲剧性结局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