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心观察,如此剧情随时上演:
很多小女孩会把一个小枕头抱在怀里,慢慢地摇,轻轻地拍,认真地哄“它”睡觉,有些孩子爱与洋娃娃、抱抱熊等玩偶说“悄悄话”;头碰到钢琴,有的孩子会深深鞠一躬,说“钢琴,对不起”;幼儿园老师提问:“花儿为什么会开?”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有说:“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有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给顶开了。”也有回答:“花儿也有耳朵,它想出来听一听,小朋友们唱什么歌”……
小朋友的举动很是可爱,将枕头、玩偶、钢琴和花等事物赋于人的特性,在他们的心目中,天上飘的白云,跟人走的月亮,吹拂着的风,会跑的汽车,手中的玩具等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这种把事物生命化的倾向其实是一种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原始能力—“泛灵”。
“泛灵“意识使幼儿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性融合到自己心灵之中得到极大的审美体验。如果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也能够运用“泛灵”意识,展现事物生命化地存在,如此,与笔下万物的交流或许就能更顺畅,语言也能够更灵动,文章自然也就能“活”起来了。
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从字里行间去窥探这个鲜活的世界,去挖掘“泛灵”真实地应用吧!
示例1:
①街的对面有一个邮筒。
②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很明显,第二个句子看起来更灵动。充分运用 “泛灵”的手法,作者站在“邮筒”的立场上去理解和感知它的孤独。在作者的眼里它仿佛是有灵魂的“人”。“孤独”、“站”等字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泛灵”意识,让一个普通的邮筒迅速进入读者的视野,印象更为深刻。
示例2:
① 清风舞细柳。
② 清风扶细柳。
一个 “舞”字直白地展现清风中细柳的飘动,而换成“扶”字则表现出了清风的多情,也与细柳的弱不禁风更搭配。风本来没有生命,也谈不上多情无情,可是在作者笔下,它却有了情绪,如此说来,与其说风多情,倒不如说是人多情吧!虽然作者不直接说出,但这种“泛灵”的表达却让其多情之意更加显露。
示例3:
纤夫(节选)
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
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
用雾巾遮住颜脸,
向江上洒下斑斑血泪。
汉江上的纤夫是何等辛苦和艰难,让早晨的红日都不忍看,无奈地“用雾巾遮住眼脸”了!通过“移情于物”,“活化”太阳,“泛灵”手法的运用把作者对雾中汉江劳作纤夫的同情之心表露无疑,让读者在文字中也看到了一副生动的画面,一种同情之心不由从心底而生,不能不为之感动了!
“泛灵”的实质,在之前的示例中已得以较好展现。一言以蔽之,“泛灵”就是将客观、当前的情景“人化”“活化”,或将无生命的世界转化为有生命的世界,或将有生命的世界转化为人的情感世界,或用人的情感世界去融合客观世界。
运用“泛灵”来写作,其实是希望凭借语言激活读者,而读者也透过语言了解作者。不同于拟人、拟物、移情和通感等只是着眼于语言现象本身的研究和归纳,“泛灵”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是通过思维方式的建立来指导语言,即 “泛灵”是一种思维方式。写作的习得,必须建立这种“泛灵”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首先必须从思维上建立 “泛灵”意识,再去突破语言层面,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写作。坚持用“泛灵”的思维去关照万事万物,就能在一段时间后形成“泛灵”的写作习惯;有了这一习惯,才能轻松驾驭各种语言技巧。
听起来貌似很新鲜,可实质上“泛灵”已经是一种古老的思维意识了。东西方文学的源头“神话”,让神、人、自然良好互动,沟通自如就是泛灵的运用。
示例4: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庄子《齐物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西江月》
岳阳楼上听哀筝,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李祈《南歌子》》
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年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徐渭《黄甲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泛灵”意识造就了如此经典名句。
示例5: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吴承恩《西游记》)
《西游记》中“泛灵”意识的运用比比皆是,美猴王,白龙马,妖魔怪兽以及千年龟等都是人化的形象,立体可见,鲜活生动。此处文字即是通过“泛灵”意识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因为不得久住天人之内的猴王的“忧虑”和“堕泪”,让我们看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美猴王也对人世有自己的思考,让人读罢不禁笑从心生,难以忘怀。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泛灵”也备受文学大师们的青睐。
示例6:
东方的天上,太阳光,金色的眼珠子似地在乌云里睁开了。在浦东,一声男子的最高音: “嗳……呀……嗳……”直飞上半天,和第一线的太阳光碰在一起。接着便来了雄伟的合唱。睡熟了的建筑物站了起来,抬着脑袋,卸了灰色的睡衣,江水又哗啦哗啦的往东流,工厂的汽笛也吼着。歌唱着新的生命,夜总会里的人们的命运!醒回来了,上海!
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通过将静态的物体活化,如太阳光在乌云里睁开眼,建筑物睡醒站直,江水歌唱新生命等,作者实质上是寄予了建立新上海的美好愿望,泛灵手法的运用,让作者那种迫切的心情更加凸显。
示例7:
风吹弯了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弛,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地乱卷,像不知怎样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老舍《骆驼祥子》)
运用“泛灵”思维将没有情感的风和雨跟世界联系起来,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和祥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除了体现在名句名篇中,“泛灵”意识和思维融入高考当中而得的佳作也不乏其数。
示例8:
松柏不会因为几次雨雪的侵袭而背弃它对大地常青的诺言。
江河不会因为几次干旱的肆虐而违背它对大海永恒的约定。
山川不会因为一点龟裂的伤痕而收回它对草木坚守的承诺。
它们尚且如此,作为"天、地、人"三才之首的人,又该如何呢?(《至诚,至成》)
“诺言”、“约定”和“承诺”本是人才可以给的,不直接说人,考生通过“活化”松柏、江河和山川,却更引发出人对重承诺,重信用的思考,不仅突出了主题,也让行文过渡更加流畅。
示例9:
爷爷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劳,再也不用朝九晚五为生计奔波。他只需在古色古香的南方古居中轻轻踱步,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山前云卷云舒,不知不觉在夏日午后沉沉睡去,醒来到溪边听溪流轻轻吟唱。
然而,悠闲的生活却是空洞的。暑假,我回去看他,搬出了装饰精美,却落满尘埃的琵琶,轻轻拨弄。我不曾发觉晶莹的泪光在他布满皱纹的双眸中静静诉说尘封的梦。(《尘封的梦,重拾未晚》)
示例10:
一刹那,记忆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无数的花瓣轻轻摇曳,承载着我的思念。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却让它开出了花。(《时间让记忆开了花》)
泪光本无情,可是在布满皱纹的双眸中,考生已经看到它诉说的是爷爷尘封的梦;记忆无法生根,可是因为承载了思念,却耶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泛灵”在这两处运用地恰当得体,让我们看到了两位考生流露出的深深的爱和思念。读罢,深深感动。
示例11:
多少年了,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真让我有些心酸啊!我懒懒的叼起一根稻草,伤心的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那时节,这样的夜晚,有星星,有晚风,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发行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现在呢,没有了煤油,也没有了煤油灯,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圆的,方的,环形的,柱形的,白色的,红色的,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见证》)
抛弃人的视角,选择牛的视角,本文通过“泛灵”而出新。通过牛的自述,让人仿佛走进了牛的内心世界,去看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借此来表明考生个人的观点。
示例12: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赤兔之死》)
将赤兔马拟人化,考生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
示例13:
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养护了弱小的悲啸;或者环抱双手,让流水变成湖泊;或者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山谦卑地静立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痛苦和人类胡作非为带给它的挫折。 (《山水的挫折》)
行文中赋予山以人的品格和思想,“涵纳”“收容”“孕育”“环抱双手”“裂开身驱”“谦卑静立”“缄默忍受”等都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灵动中显示出诗意。“泛灵”意识的运用让行文更加大气自然。
示例14:
在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的起身,开始他在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浮华糜烂,走过悲泣无奈,跨过沧海桑田,终于来到一扇古朴陈旧的门前。(《夜•月•人》)
思想无体,却能够起身;沧海无边,却能够跨过,通过“泛灵”方法的运用,读者仿佛追随着作者,漫游历史,穿过浮华。
是的,何必刻意寻求呢?“泛灵”本就是一种原始的表达和思维方式,带着对“万物有灵”的相信,通过“物我合一”的感知形式,我们只需用一支笔去描绘万物的节奏与灵动,“人化”“活化”每个情景,通过挖掘生命的真实以及捕捉源自内心的情感去凸显生命之魂,让丰富的生命和多彩的生活尽收眼底,也让读者从我们的笔端看到一个有感情,有灵魂的鲜活的世界。所以与其说“泛灵”是一种追求,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还原,一种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与万物的交融,与世界的和谐。
如此说罢,“泛灵”的涵义就更加清楚了,正如哲学学说“物活论”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一样,泛灵也强调对上至宇宙星辰,下至草木虫鱼的感受性,即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泛灵”是一种原始的表达方式,或许不符合科学,却十分适合文学。
让“泛灵”成为你与世界的一种交流方式,用一颗灵动的心去看曼妙的世界,书写美丽的人生。
泛灵,让你的作文“活”起来!
很多小女孩会把一个小枕头抱在怀里,慢慢地摇,轻轻地拍,认真地哄“它”睡觉,有些孩子爱与洋娃娃、抱抱熊等玩偶说“悄悄话”;头碰到钢琴,有的孩子会深深鞠一躬,说“钢琴,对不起”;幼儿园老师提问:“花儿为什么会开?”孩子们的答案千奇百怪,有说:“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有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给顶开了。”也有回答:“花儿也有耳朵,它想出来听一听,小朋友们唱什么歌”……
小朋友的举动很是可爱,将枕头、玩偶、钢琴和花等事物赋于人的特性,在他们的心目中,天上飘的白云,跟人走的月亮,吹拂着的风,会跑的汽车,手中的玩具等都是有生命的、有思想的、有感情的,这种把事物生命化的倾向其实是一种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原始能力—“泛灵”。
“泛灵“意识使幼儿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性融合到自己心灵之中得到极大的审美体验。如果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也能够运用“泛灵”意识,展现事物生命化地存在,如此,与笔下万物的交流或许就能更顺畅,语言也能够更灵动,文章自然也就能“活”起来了。
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从字里行间去窥探这个鲜活的世界,去挖掘“泛灵”真实地应用吧!
示例1:
①街的对面有一个邮筒。
②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很明显,第二个句子看起来更灵动。充分运用 “泛灵”的手法,作者站在“邮筒”的立场上去理解和感知它的孤独。在作者的眼里它仿佛是有灵魂的“人”。“孤独”、“站”等字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泛灵”意识,让一个普通的邮筒迅速进入读者的视野,印象更为深刻。
示例2:
① 清风舞细柳。
② 清风扶细柳。
一个 “舞”字直白地展现清风中细柳的飘动,而换成“扶”字则表现出了清风的多情,也与细柳的弱不禁风更搭配。风本来没有生命,也谈不上多情无情,可是在作者笔下,它却有了情绪,如此说来,与其说风多情,倒不如说是人多情吧!虽然作者不直接说出,但这种“泛灵”的表达却让其多情之意更加显露。
示例3:
纤夫(节选)
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
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
用雾巾遮住颜脸,
向江上洒下斑斑血泪。
汉江上的纤夫是何等辛苦和艰难,让早晨的红日都不忍看,无奈地“用雾巾遮住眼脸”了!通过“移情于物”,“活化”太阳,“泛灵”手法的运用把作者对雾中汉江劳作纤夫的同情之心表露无疑,让读者在文字中也看到了一副生动的画面,一种同情之心不由从心底而生,不能不为之感动了!
“泛灵”的实质,在之前的示例中已得以较好展现。一言以蔽之,“泛灵”就是将客观、当前的情景“人化”“活化”,或将无生命的世界转化为有生命的世界,或将有生命的世界转化为人的情感世界,或用人的情感世界去融合客观世界。
运用“泛灵”来写作,其实是希望凭借语言激活读者,而读者也透过语言了解作者。不同于拟人、拟物、移情和通感等只是着眼于语言现象本身的研究和归纳,“泛灵”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是通过思维方式的建立来指导语言,即 “泛灵”是一种思维方式。写作的习得,必须建立这种“泛灵”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首先必须从思维上建立 “泛灵”意识,再去突破语言层面,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写作。坚持用“泛灵”的思维去关照万事万物,就能在一段时间后形成“泛灵”的写作习惯;有了这一习惯,才能轻松驾驭各种语言技巧。
听起来貌似很新鲜,可实质上“泛灵”已经是一种古老的思维意识了。东西方文学的源头“神话”,让神、人、自然良好互动,沟通自如就是泛灵的运用。
示例4: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庄子《齐物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田园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西江月》
岳阳楼上听哀筝,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李祈《南歌子》》
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年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徐渭《黄甲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泛灵”意识造就了如此经典名句。
示例5: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吴承恩《西游记》)
《西游记》中“泛灵”意识的运用比比皆是,美猴王,白龙马,妖魔怪兽以及千年龟等都是人化的形象,立体可见,鲜活生动。此处文字即是通过“泛灵”意识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因为不得久住天人之内的猴王的“忧虑”和“堕泪”,让我们看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美猴王也对人世有自己的思考,让人读罢不禁笑从心生,难以忘怀。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泛灵”也备受文学大师们的青睐。
示例6:
东方的天上,太阳光,金色的眼珠子似地在乌云里睁开了。在浦东,一声男子的最高音: “嗳……呀……嗳……”直飞上半天,和第一线的太阳光碰在一起。接着便来了雄伟的合唱。睡熟了的建筑物站了起来,抬着脑袋,卸了灰色的睡衣,江水又哗啦哗啦的往东流,工厂的汽笛也吼着。歌唱着新的生命,夜总会里的人们的命运!醒回来了,上海!
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通过将静态的物体活化,如太阳光在乌云里睁开眼,建筑物睡醒站直,江水歌唱新生命等,作者实质上是寄予了建立新上海的美好愿望,泛灵手法的运用,让作者那种迫切的心情更加凸显。
示例7:
风吹弯了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弛,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地乱卷,像不知怎样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老舍《骆驼祥子》)
运用“泛灵”思维将没有情感的风和雨跟世界联系起来,突出了社会的黑暗和祥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除了体现在名句名篇中,“泛灵”意识和思维融入高考当中而得的佳作也不乏其数。
示例8:
松柏不会因为几次雨雪的侵袭而背弃它对大地常青的诺言。
江河不会因为几次干旱的肆虐而违背它对大海永恒的约定。
山川不会因为一点龟裂的伤痕而收回它对草木坚守的承诺。
它们尚且如此,作为"天、地、人"三才之首的人,又该如何呢?(《至诚,至成》)
“诺言”、“约定”和“承诺”本是人才可以给的,不直接说人,考生通过“活化”松柏、江河和山川,却更引发出人对重承诺,重信用的思考,不仅突出了主题,也让行文过渡更加流畅。
示例9:
爷爷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劳,再也不用朝九晚五为生计奔波。他只需在古色古香的南方古居中轻轻踱步,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山前云卷云舒,不知不觉在夏日午后沉沉睡去,醒来到溪边听溪流轻轻吟唱。
然而,悠闲的生活却是空洞的。暑假,我回去看他,搬出了装饰精美,却落满尘埃的琵琶,轻轻拨弄。我不曾发觉晶莹的泪光在他布满皱纹的双眸中静静诉说尘封的梦。(《尘封的梦,重拾未晚》)
示例10:
一刹那,记忆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无数的花瓣轻轻摇曳,承载着我的思念。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却让它开出了花。(《时间让记忆开了花》)
泪光本无情,可是在布满皱纹的双眸中,考生已经看到它诉说的是爷爷尘封的梦;记忆无法生根,可是因为承载了思念,却耶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泛灵”在这两处运用地恰当得体,让我们看到了两位考生流露出的深深的爱和思念。读罢,深深感动。
示例11:
多少年了,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真让我有些心酸啊!我懒懒的叼起一根稻草,伤心的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那时节,这样的夜晚,有星星,有晚风,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发行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现在呢,没有了煤油,也没有了煤油灯,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圆的,方的,环形的,柱形的,白色的,红色的,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见证》)
抛弃人的视角,选择牛的视角,本文通过“泛灵”而出新。通过牛的自述,让人仿佛走进了牛的内心世界,去看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借此来表明考生个人的观点。
示例12: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赤兔之死》)
将赤兔马拟人化,考生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
示例13:
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养护了弱小的悲啸;或者环抱双手,让流水变成湖泊;或者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山谦卑地静立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痛苦和人类胡作非为带给它的挫折。 (《山水的挫折》)
行文中赋予山以人的品格和思想,“涵纳”“收容”“孕育”“环抱双手”“裂开身驱”“谦卑静立”“缄默忍受”等都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灵动中显示出诗意。“泛灵”意识的运用让行文更加大气自然。
示例14:
在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的起身,开始他在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浮华糜烂,走过悲泣无奈,跨过沧海桑田,终于来到一扇古朴陈旧的门前。(《夜•月•人》)
思想无体,却能够起身;沧海无边,却能够跨过,通过“泛灵”方法的运用,读者仿佛追随着作者,漫游历史,穿过浮华。
是的,何必刻意寻求呢?“泛灵”本就是一种原始的表达和思维方式,带着对“万物有灵”的相信,通过“物我合一”的感知形式,我们只需用一支笔去描绘万物的节奏与灵动,“人化”“活化”每个情景,通过挖掘生命的真实以及捕捉源自内心的情感去凸显生命之魂,让丰富的生命和多彩的生活尽收眼底,也让读者从我们的笔端看到一个有感情,有灵魂的鲜活的世界。所以与其说“泛灵”是一种追求,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还原,一种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与万物的交融,与世界的和谐。
如此说罢,“泛灵”的涵义就更加清楚了,正如哲学学说“物活论”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一样,泛灵也强调对上至宇宙星辰,下至草木虫鱼的感受性,即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泛灵”是一种原始的表达方式,或许不符合科学,却十分适合文学。
让“泛灵”成为你与世界的一种交流方式,用一颗灵动的心去看曼妙的世界,书写美丽的人生。
泛灵,让你的作文“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