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肿瘤细胞融合反应形成肿瘤血管的驱动作用。
方法取转染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的人脑胶质瘤干祖细胞SU3–RFP与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绿色裸小鼠MSCs,进行体外共培养。将SU3–RFP细胞接种于绿色裸小鼠脑内形成移植瘤,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共培养细胞和移植瘤组织中RFP+/GFP+细胞或血管。
结果MSCs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5代,高增殖活性基本不变,并高表达CD105。在绿色裸小鼠股骨组织、移植瘤组织和临床胶质瘤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和血管细胞均可表达CD105。随着MSCs与SU3–RFP细胞共培养时间的延长和传代次数的增加,RFP+/GFP+黄色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RFP+/GFP+黄色细胞占83.7%。移植瘤组织压片及组织切片中可见血管壁基质在内的成束RFP+/GFP+黄色血管样结构及黄色血管横断面管壁结构,为MSCs与SU3–RFP融合细胞衍生的血管。
结论肿瘤细胞与宿主MSCs发生融合,并驱动了肿瘤血管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