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机械灌注减轻离体猪小肠的微循环损伤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低温机械灌注(HMP)保存减轻离体猪小肠微循环损伤的作用。

方法

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10只,随机数字表法将猪分为两组。(1)HMP组:5只,将获取的离体小肠及其供应动、静脉血管连接HMP保存装置,于4 ℃下保存6 h;(2)UW液组:5只,将获取的离体小肠及其供应动、静脉血管以4 ℃乳酸林格液冲洗,并于4 ℃下用UW液冷保存6 h;保存时间到后均行自体原位小肠移植。分别于开腹前(或获取小肠时)与移植肠袢血流开放后30 min时检测两组猪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含量,检测小肠组织的干湿比(小肠组织湿重/干重),采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检测小肠壁血流流速,以及进行小肠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HMP组与UW液组间,开腹前猪血清ET-1、NO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肠袢血流开放30 min时猪血清ET-1含量均升高,血清NO含量均降低,且UW液组均更为明显(P<0.05)。小肠离体时,两组小肠组织干湿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开放30 min时,UW液组小肠组织干湿比明显低于HMP组(P<0.05)。开腹后两组猪小肠壁微循环血流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开放30 min时,两组血流速度均明显下降,且UW液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血流开放30 min时,HMP组猪小肠组织可见固有膜轻度水肿,散在淋巴细胞浸润,绒毛表面上皮无脱落,无毛细血管充血;而UW液组猪小肠组织可见固有膜水肿充血,淋巴细胞浸润,绒毛上皮细胞部分脱落,局灶性糜烂,毛细血管充血。

结论

与UW液冷保存相比,经HMP保存能够减轻猪小肠微血管损伤,并减轻小肠组织由于缺血缺氧所带来的水肿及损伤。

其他文献
患者男,腹部CT检查发现乙状结肠处有一锥形低密度异物(长14 cm,最大径为4 cm)。常规方法无法取出,改用鼻胃镜体胶条固定三腔二囊管沿异物和肠壁间插进至距肛门边缘40 cm,充气后缓慢同时拔拉,待异物末端出现于肛门口,使用产科卵圆钳钳住异物缓慢拉出体外。本研究应用三腔二囊管内镜下成功取出人为乙状结肠巨大异物,为今后临床遇到类似异物嵌顿结肠的诊治提供了一个简易的非外科手术方法,也为三腔二囊管开创
期刊
目的通过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肝组织中是否存在特异性细菌,拟为AILD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就诊的12例AILD患者[其中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 4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4例PBC-AIH重叠综合征(OS)]和4例肝囊肿患者(对照),均行肝活组织穿刺检查。对所获无菌肝组织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
利那洛肽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口服几乎不吸收,其作用于肠道可促进肠液分泌。美国FDA批准将利那洛肽用于治疗慢性特发性便秘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临床研究证明,利那洛肽能显著改善慢性便秘和IBS-C患者的便秘、腹痛、腹胀等症状。利那洛肽耐受性良好,严重不良事件罕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腹泻。因此,对于慢性便秘和IBS-C的患者,利那洛肽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
期刊
H.pylori是胃癌等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可分泌多种毒力因子,诱导细胞炎症反应、过度增殖等异常改变,最终促进胃黏膜癌变过程,但具体致病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近年多项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可促进胃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及肿瘤干细胞(CSC)产生,这一变化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综述了EMT及CSC在H.pylori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期刊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在无腹腔内邻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来源(如肠穿孔、肠脓肿)的情况下发生于腹腔的感染,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SBP若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病死率高达30%~50%。及时识别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诊治对改善SBP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91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SBP的危险因素,为正确评估病情、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
期刊
收集314例临床疑诊小肠疾病患者的资料,分为大肠、小肠双充盈计算机断层扫描肠道成像组(CTE-WE组,166例)与单纯口服法CT肠道成像组(对照组,148例)两组。CTE-WE组服药依从性、检查舒适度满意率、小肠各段扩张宽度、小肠各段充盈评分和盲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充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CTE-WE组中检出单独小肠异常41例,单独大肠异常26例,小肠、大肠均异常36
期刊
目的通过检测UC患者和UC造模小鼠结肠黏膜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与UC病变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UC的60例患者,其中缓解期15例,轻度活动期15例,中度活动期15例,重度活动期15例;另选取15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进行UC小鼠造模,将48只BALB
目的分析不同体型、年龄、性别、食管蠕动功能、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和临床分型等与GERD患者反流物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141例GERD患者的24 h食管阻抗-pH值监测结果。比较不同体型、年龄段、性别、食管蠕动功能、LES压力和不同临床分型的GERD患者反流物类型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体型肥
胃食管阀瓣是位于胃食管连接部下方和贲门上部胃底侧的阀瓣样肌性黏膜皱襞,起到阀瓣作用,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临床通过解剖证实其确实存在,对预测胃食管反流状态简单、有效。本研究选取病史完整的GERD患者115例,通过胃镜检查对胃食管阀瓣进行Hill分级,并对主要症状、胃镜下表现、食管压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随着胃食管阀瓣分级增高,反酸症状加重,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增高、程度加重,食管下括约肌
期刊
目的探讨IL-38抑制儿童IBD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67例UC患者和115例CD患者。另选取40名因其他原因行内镜检查,内镜下诊断正常者为健康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IB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IL-38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IB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肠黏膜组织中IL-38、NF-κB、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