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避讳是人类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但中国的人名避讳因其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内涵而独树一帜.其间既有宗法政治文化的寻租,也有伦理本位文化的浸染,又有民族综合性思维文化的根本性影响,进而使中国人名避讳呈现出特有的文化机理.避凶求吉的本能心理和避名的巫术思维使得人名禁忌得以产生,而基于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宏观把握的思维方式、人伦型的文化模式以及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导致了人名属性的异化:伦理化、权威化和工具化,进而使人名避讳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存在方式,还演化为上层建筑.文化心理具有惯性作用,名讳心理经过千百年来的积习成俗,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和西方人无论尊卑贵贱、年龄长幼均可直呼其名不同,即使是今天的中国人,对尊长者、为官者的名字也讳莫如深,视直呼他们的名字为大不敬,名讳已经内化成一种民族心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