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蛾的使命(外二题)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shen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只小飞蛾,刚出生就被灌输树立远大理想,为追求光明而献出生命的使命。
  一出家门,就可以看见一盏盏发出不同亮光的灯笼,有的暗淡,有的明亮,有的耀眼。灯笼下有无数只飞蛾的尸体。他们都因烧伤而亡。最勇敢的,都是烧得最严重的——他们大都是耀眼的灯笼下的尸体,面目全非,快成了灰,在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后,他们会被葬在一座高耸的纪念塔中,授予的“勇士”称号的牌匾被吹吹打打送到家里。小飞蛾家里古老的墙壁上,挂着许多这样的牌匾。
  当小飞蛾跌跌撞撞开始学飞的时候,妈妈将一只萤火虫吊在摇篮边,让他飞向萤火虫,感受灯火的召唤和力量。小飞蛾却一点儿也提不起兴趣。
  一天,小飞蛾从蜜蜂那里学会了唱歌,唱给妈妈听。
  妈妈听了直皱眉头:“你学唱歌有什么用?还是多练练怎样准确朝萤火虫飞去吧。”
  “可是,妈妈,我好想成为一名歌唱家。”小飞蛾说。
  妈妈说:“你唱得再好,也成不了勇士。”
  “什么是勇士?”
  “勇士就是勇敢的人。”
  “可是……”无论妈妈怎样解释,小飞蛾也不明白“勇士”究竟有什么意义。
  一天,小飞蛾在灯笼旁放声歌唱,几个即将成为“勇士”的飞蛾忽然停在半空,专心地听着歌,忘了向灯火飞去。小飞蛾突然知道了自己的使命,他唱得更欢了。
  雉鸡的独白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不好不坏的山岙,山岙里有维持我们生活的基本条件。我们这些雉鸡生活得非常满足。我的离开,纯属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跟别的雉鸡无关。
  我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这里。我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捉虫、唱歌、嬉戏,无忧无虑。我们开始学飞的时候,妈妈忧虑地拉住我说,你还瘦小,迟一点儿再学吧。
  但我还是爬上高高的岩石,跟同胞们一起学习起飞。刚开始,我哆嗦着张开翅膀,跌跌撞撞冲向地面。同胞们喊着加油,为我打气。不久,只觉耳旁清风习习,山谷越来越小,下面隐约传来同胞们的惊呼:“啊,飞得那么高,太危险了,快下来!”
  几天后,当同胞们能勉强飞上一棵树的树梢时,我已经能越过山岙,在半山腰盘桓了。我平生第一次发现,远处还有更大的山岙,更长的溪流,更肥的草地,更密的树林。我突然渴望到那里去看一看、走一走。
  妈妈沉下脸,说:“雉鸡能飞到树梢上就够了,不要胡思乱想。”
  此后,我发现同胞们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我。一天,同胞们背着我去学飞,当我找到他们时,他们正说得欢,看到我,马上噤声了。我独自飞了起来。我从山峰上向四处眺望,看到了更多在梦中也不曾见过的东西。
  同胞们又在捉虫、唱歌、嬉戏,偶尔飞到树梢将山岙看得更远些。这再也引不起我的兴趣,我只想飞。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涌了上来,我挥动着翅膀,飞出山岙,越过山峰,飞向陌生而广阔的地方。
  隐约间,我听到地面传来一个惊喜的声音:“你看,那只大雁飞得真高。”
  给别人看
  黄鹂先生被梦中的一道道闪电惊醒过来。一睁眼,天还黑漆漆的,不知什么时候,黄鹂太太突然与他共枕起这只她并不喜欢的豌豆枕头,一遍又一遍用打了闪光灯的手机拍照。
  他抹掉眼屎,打了个哈欠,奇怪地问:“你拍这样的照片干什么?”
  黄鹂太太得意地一笑,说:“给别人看看我俩恩爱的模样。”
  “为什么给别人看?”
  “你难道不知道,这个森林里,麻雀离婚了,蜗牛与人私奔了,棕熊杀死了丈夫,蝴蝶连家也不回……”
  黄鹂起床穿衣,坐到桌旁,准备吃昨天摘来的篮子里的浆果。
  “等一下。”黄鹂太太冲过来,拎走篮子,在桌上铺上一张碧绿的荷叶,在荷叶上滴上一滴水珠。黄鹂十分奇怪,難道这是今天的早餐?他可不喜欢吃。
  黄鹂太太从篮子里好不容易挑出五个不同颜色的浆果,围着水滴摆成圆形,就像一朵有着晶亮花蕊的五色花。
  黄鹂伸出手去。
  “别动。”黄鹂太太说。她正用刀将盆子里的一条虫子切成相等的五份,在每一份虫肉的切面上挖出一个小洞。
  这时,黄鹂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他不耐烦地说:“我一口能吃好几条虫子,你这样又切又挖的,有什么意义?”
  “这样精致的生活,难道不应该给别人看看吗?”黄鹂太太边说边将五份虫肉一一叠在五只浆果上,又拿来盛着玫瑰花粉的小匙,小心地在虫肉圆形的小洞上洒上花粉。
  黄鹂再次伸出手去。
  “换上它。”黄鹂太太拿来两只黄色的新围兜,一人一个。她边围边将手机开启成自拍模式,说:“你夹给我吃,我夹给你吃,给人家看看,一、二、三——”
  当闪光灯闪烁的刹那,黄鹂直接从窗外飞了出去,他扔下的那只围兜碰翻了桌上精致的早餐。
其他文献
小城有一家裁缝铺,叫贵贵裁缝铺,铺面很小,生意却好。  不知道是裁缝叫贵贵,还是做衣服价钱贵叫贵贵,小裁缝也就20来岁,长着一张娃娃脸,态度极其好。  来贵贵裁缝店做衣服的,可不是一般人。  主顾都是有来头的,男人要么是当地士绅,要么是达官显贵;女人要么是官宦夫人,要么是财主太太。  反正,穷人不来此店,他们在这做不起衣服,衣料太贵,手工太贵。  吴会长是店里的老主顾。吴会长的4个太太更是店里的老
期刊
5点时分,父亲急慌慌地往楼上跑,去给自家的房子贴春联。  那时候父亲刚从老家赶回来。父亲是入赘来到这边的,他的老家在南边的大山里。父亲的爹娘都走了,今天是年除夕,父亲要赶回去给父母上坟。赶回来,父亲就紧着给楼上的房子贴春联,贴上春联就过年了。  父亲一直跟岳父母住在一起,房子是三间低矮的土坯房,有几十年历史了。父亲入赘过来,房子就是这样子的,这多半的原因要怪老岳父。老岳父固执,因了多种原因拒不服从
期刊
翠莲住在长江边的白马渡,建国自小跟着爹娘在渡口打鱼。他们年纪相仿,一来二去,彼此相识。  翠莲得空,常蒸几个雪白雪白的馒头,送给建国。建国也会送她一点儿鱼干虾干,要不就是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黄澄澄的老虎糖,作为回馈。  “给你吃。”  “真甜。”  “你喜欢吃,货郎来了我再给你买。”  廉价的老虎糖,是翠莲年少时收到的最好礼物。  十八岁那年,建国找翠莲网鱼,喊了几声,无人回应,便掀开她卧室的帘子瞧了
期刊
Q城的申君近年来染上了一种喜好,收藏石头。申君说这是他的关门爱好了。所谓关门,那当是最后一个了。申君花心,一生有过许多的喜好,下象棋,打弹弓,投飞镖,练书法,摄影,写作,钓鱼,每一样都只坚持一阵子,都是半拉子状态,这不,近年来又喜欢上了奇石。据申君自己说,他喜欢收藏石头,但从未想过要凭石头去发财。虽然读到过那些动辙上千万甚至上亿的石头传说,比如那个比鸡蛋大不了多少的“小鸡出壳”价值1.2亿,再比如
期刊
结婚三周年纪念日这天,席莉绚丽的天空突然塌了——来了一群穿制服的人,指着院墙上套着大圆圈的 “拆”字大声责问:是谁乱画上去的?赶紧擦掉,那边废弃工厂墙上的“拆”字也要擦。随着“哗哗”地清洗,留下一团模糊不清的白色印痕。  席莉二十六岁时,同车间追求她的小伙子排成了队。她能接受大六岁的苏培,乖乖走进苏家四合院的洞房,都因为一个大大的纯白色的“拆”字。动迁后,这套近百岁高龄的四合院摇身一变,就成了两套
期刊
日从山上出来。  兵马进入古勒野地,汗看见太阳的两旁有红绿两线相交如门,紧随人行。天现黄色,人的脸面也随之淡黄。他下马,率众向那光线叩拜。光线便停留下来,不再随人。汗给众将士训话,我本为人,但我教育后代信仰苍天。为何要信苍天?因为天地公正,有法度。大家抬头看,天地之间那么遥远,风霜雨雪日月轮替,四季从不相违。我们顺乎天道,天必佑我!如天佑我,什么样的敌人我们都能战胜!我们是天命所归!  将士们欢呼
期刊
小妹妹,一起去看录像?  她惊觉回头,左侧一个中年男子推着一辆自行车,突然把脸凑了过来。  她的头发根根竖起来,心怦怦跳,寒意从脚踝涌上来。  桥上,偶尔有一两辆汽车开过,两侧的自行车流像桥下的江水,滚滚向前。人行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熙来攘往。  她想破口大骂,恐惧让她只是盯了他一眼。  她继续往前走,那辆自行车就像一条尾巴,不疾不徐地踩住她的身影。  到了青少年宫附近,沿街是一溜饭店。她猛然跑起
期刊
破旧的窗台上,搁着半壶油,亮堂堂的明黄色,在阳光下闪着柔光。只要外面伸进来一只手,这半壶油就会被偷走。  这里是汉阳南岸嘴的高公街。1998年的夏天,为避水患和兴建晴川桥的需要,多数巷子都在拆迁中。  林芳租住的对门,住着当地的两户下岗职工。胖嫂一家有存款,一日三餐还正常。旁边的林兵两口子,家里已有几天没有炒菜,仿佛成了神仙,不食人间烟火了。  林兵在林芳搬来的那天,跟她套过近乎,说一笔难寫两个林
期刊
从局长办公室出来,老郭有点气喘。  老郭头大脖子粗身材矮胖,多说几句话或者一气急就脖子红到耳根,还气喘。  办公室的走廊是安静的,他明显听到自己重重的喘气声。  此刻他觉得脚步比平时轻了,他像一只刚刚斗胜利的公鸡,有点气喘但喘得舒坦。  老郭本就属鸡。  五十出头了,副局长当了十二年了,也是老资格的人了。他边走边想。那条几十米的长廊今天显得特别短。  办公室在走廊西边的尽头。  这是一个梗,心怀多
期刊
周塘的天空还是乌色的,外面的树一大团一大团,像黑云。父亲一个人起来了,一点亮电灯,蚊子就活跃起来。屋里放满了刚收割的一箩筐一箩筐的早稻,没个落脚处。屋外的蛙叫声仍像前半夜一样,仿佛它们整宿不眠似的。  出了村子,路越来越窄,他只能推车前行。  昨天的一块高田已经让二爷爷耕好。高田与低田之间的田塍上,堆满了稻草,父亲还来不及晒开。天还是黑沉沉的,他一脚踏进秧田时,水还有余温。秧苗细细密密,有股清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