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语]为了陈氏太极拳小架的继承和传播,应《搏击》杂志之邀,石磊先生将自己多年前跟随陈克弟老师习拳时的学习笔记交给了我,说“本不打算示人,是自己看的”。这是厚厚一本手工线装、包了皮、纸边泛黄、十分规整的文献,里面记载了他习拳时陈克弟老师一着一势口传身授的教导;与陈伯先、陈伯祥、陈立清等太极名家切磋研讨的认同点及感悟;自己习练中的困惑及心得;拳友们的有识见解等等。从预备势到第六十四势,逐势分节,另将手、肘、肩、胸、腰、裆、腿、足等身体各部位分节,按时间排序,从1975年陆续记到1989年。我不禁为之震颤,为之感动。石老师敬拳,尊师、重友的道德品质,悉心钻研、不懈探索的学习态度,科学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方法,跃然纸上。大师就是大师。大师是常年日积月累的沉淀。
征得石老师同意,现撷取笔记的前几页(预备势和前三势)发表。并附照片。其中除写出名字的外,均系克弟先生所讲。
石磊老师的陈氏太极拳学习笔记摘录
预备式
(1)这套拳与旁的拳不同的地方是:全套架都是走立圈,不走平圈。(2)裆要圆,膝要扣,肩要松,肘要垂,最重要最难的是气要沉下。
1975.11.23
陈克弟老师讲后,李树森讲了以下两点:(1)拳要握紧。拳握紧了,肩就松下来了;拳松了,肩就松不下来。(2)有三个地方要用劲:一是手腕(要直,不要摇晃),二是腰,三是脚后跟。
1975.11.23
(1)手腕耍直而有力,五指要并拢,手指伸直,不要求手指向后微弯。手腕不要轻易摆动,要用腰劲带动大、小臂动。(2)拳式中,手掌都要侧立,不要用俯掌,使手心向下。如用俯掌,容易被人拿住。
1975.11.30
两脚的距离不要超过肩宽。过宽了,两脚就转动不灵活。
1975.12
上场前,先松一松裤腰带,再平肩站立。然后,使屁股微向上泛,将裆前的两股大筋掖进去,使前裆、后裆都撑开。然后,再起势上《金刚捣碓》。
(陈伯祥1976.3)
第一势 金刚捣碓
(1)两手要往前上方划立圈,不要往左走圈,更不要走平圈。(2)腰也是前后的立圈。只有金刚捣碓是前后的立圈,其他式子都是左右的立圈。
1975.12.9
右手变拳前划时,拳眼向上掤出就行了。右拳落在左掌中,也是拳眼向上。如用拳心向上,则变劲慢。
1976.1.14
(1)定势时拳掌都在肚脐以下(按:《图说》文中是:“手与心齐,一齐停住”,但《图画》是两手均在脐下)。(2)两肩要向下松沉。(3)两足距离与肩同宽。不要小,也不要大。
1976.1.5
两手划圈时,要齐上齐下。不能此上彼下,或此下彼上。这样才能把劲吃到一起。
1976.8
(1)两手下按后,左手上棚,右手即变拳上冲。用时,或上步用右拳前冲,或两手用合劲击出。(2)定势时,我们学时都是拳眼向上。也有练成拳心向上的,或练成拳心斜向后上方。
1977.5
右脚下落是虚脚。身体重量始终在左腿上。即使右足练成震脚,也是用身法向下松,这时重量仍在左腿。
1977.6.24
由预备式开始发动,左裆掖住,右裆半掖;要用右裆内的那条大筋向上引动两手。
1977.9.11
立清:左手尖与右足尖相系,左足尖与右手尖相系,整个身要形成浑圆。
1987.2.27
第二势 揽擦衣
(1)两手贴近衣服向左运转,手心均向后;再由左向上向右转一大圈,右手平肩;左手划小圈至左小腹前。两手划圈向右运转,擦着衣服走,就自然走成立圈了。两手划圈最高不能超过头。(2)右脚尖朝前,左脚尖内扣;右膝盖和右脚尖照正,重量放在右腿。
1975.12
定势时,右臂伸展在右,右指向右微向上,右掌根用力,右掌心微向前下,右手虎口正对上方:右手腕要直,不要坐腕。
1976.5
定式时,右臂要微向后弯。右臂如果伸的过直,右肩就擘了;如使右手掌心向下,右肩就太扣了。
1976.10
(1)上身要照直,不要向右斜,百会、尾间照正。(2)定式时右臂伸展,右肘弯微向前上方:右肘尖不要正直朝下,所有式子的肘尖都不能正朝下方。
1977.8
立清:定式时,右手尖耍和右足尖上下对直,我小时,老师教用根线吊住鸡蛋壳,上下手足必须对齐。
1987.2.26
第三势 单鞭
一、手足右合式(六封四闭)
(1)身法向右合时,右手及右臂基本不动,光是用腰劲往左后下方转圈;左手和左手臂是贴身向左后方转一小圈。(2)全身是一合劲,两手合,两膝合。左脚跟要向左摆,才能合住劲。
1975.12.3
《六封四闭》不是没用。右臂随腰向后一引,就可以变拳向外发劲(逆缠),和披身捶一样。
1975.12.10
初学时可以练成:两手向左右后方各侧转一小圈。但是到了腰裆能动时,就要着重走腰裆劲。这时,后裆(左)要低于前(右)裆。腰劲是由右而下、而上、而右转一圈。这样,两手臂就不再向后转,而是只顺势向左转一圈,转而向右前下方斜插。
1977.5
(1)两手要划成上下的立圈,不要向后划成平固。(2)仍是以右手为主。(3)胳膊上不要用气,要用腰裆运转带动两手运转圈。
立清:我小时老师教(拳)此式,要求右钩手须与右脚外侧中间对齐(定式时)。
1987.2.26
二、单鞭弓步左展式
(1)左手向左运时,要松肩垂肘。腕部稍用力,手腕要直,不要屈,用侧掌,指尖向左,不要坐腕。右手腕也要直而有力。(2)左足向左踏出后,右足以足跟为轴,将足尖向左扣住(约扣30度)。
1975.12.3
拳式中惟有《单鞭》不能发劲。单鞭是听劲。
1976.2.4
定式时,从外形上讲,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从内劲上讲,则是左腿为虚,右腿为实。
(伯先、伯祥 1976.3.3)
向左拉单鞭时,不能只顾走左半身的圈。这样,身子就要向左“跟”,就要向上耸,这是常犯的毛病。要使劲由右脚起。右脚踏实,劲要经过腰向左手上走,身子就不会向左跟了。
1976.9
从上势手足右合时,就要把右裆掖住。左手向左拉成单鞭,右裆虽然为实,但不能向前顶死,用手指摸着应仍是软的。身法:右合时有多高,左展过程及定势时仍多高,身法不要向上长,也不要到定势身法向下一坐,两个胳膊向下一搭拉。
1976.9
(1)身法向右合时,右脚就要把劲吃住:向左拉单鞭时,右脚劲一直不能丢。(2)左手左展时,劲从左腿翻上来,劲在左腿。《当时陈师让摸他的腰俞穴部位,其转圈如图)。胸也要虚虚含住。
1978.1.1
(1)要用右腿的劲,用右腿小腿的劲往上转圈(由里向外的顺缠——石),斜着往上到大腿,把右裆松开,把左裆掖住。但这时,右裆不能顶死,左裆不能掖死。我看你现在练的就走过了,掖住~点就行了。一掖死就不灵了。
1978.9.18
克弟师来家,作了单鞭示范,并说:“左手向左展开时,劲主要用在右腿,右大腿的劲(让摸住)是从胯后方,向里、向前、向上送到腰上,再达于左手。左腿的劲是从前裆向里、向上送到腰间,再上达于左手。两个腿的劲都往腰间翻。不是把右腿的劲往左腿上勜,是左边前裆叫劲,右边后裆送劲,都集中到腰问,再由腰上达于手。”还说:“劲都是从实腿上发出,以实腿为主。”当我试习时,他说:“你是用气顶的。右腿的劲向上项死了,裆要虚、要活、要瓤,不能向上顶得太死,只虚虚的向上领住就行了。你的身法还向上起那么一点,就是因为气向上顶了。身法不能上起,只能往下松。”按其所说再作,觉得劲走的自然多了。他还说:“单鞭的劲能走好,揽擦衣就不一定走好,劲虽一样,但那条腿不常用。”
1979.1.9
还说:“左边胯尖一点不能动。右胯尖当然要动。”
1979.1.9
今晨,在公园克弟师对李秀真讲单鞭腿的内劲。他说:“右腿上,里脚掌和大拇趾一吃劲,劲就从大拇趾向下向左翻到裆(做手势左右),再顺脊梁到达左手。这个劲是撵着的。这时左手转(顺)圈,左裆也要下松,左裆的劲也是。这是一定的。”(因想:这样岂不两手两脚同时都成了顺缠丝吗?道理尚待进一步体会。)
1979.3.2
(石:左手左展时,左手、左足先是顺缠:右手、右足先是逆缠。及至半展时,左手变逆缠,右足变顺缠;左足变逆缠,右手变顺缠。最后定式时,两手两足相对合住。克弟师所示图””是指转过圈以后的内劲线路。
1987.2
征得石老师同意,现撷取笔记的前几页(预备势和前三势)发表。并附照片。其中除写出名字的外,均系克弟先生所讲。
石磊老师的陈氏太极拳学习笔记摘录
预备式
(1)这套拳与旁的拳不同的地方是:全套架都是走立圈,不走平圈。(2)裆要圆,膝要扣,肩要松,肘要垂,最重要最难的是气要沉下。
1975.11.23
陈克弟老师讲后,李树森讲了以下两点:(1)拳要握紧。拳握紧了,肩就松下来了;拳松了,肩就松不下来。(2)有三个地方要用劲:一是手腕(要直,不要摇晃),二是腰,三是脚后跟。
1975.11.23
(1)手腕耍直而有力,五指要并拢,手指伸直,不要求手指向后微弯。手腕不要轻易摆动,要用腰劲带动大、小臂动。(2)拳式中,手掌都要侧立,不要用俯掌,使手心向下。如用俯掌,容易被人拿住。
1975.11.30
两脚的距离不要超过肩宽。过宽了,两脚就转动不灵活。
1975.12
上场前,先松一松裤腰带,再平肩站立。然后,使屁股微向上泛,将裆前的两股大筋掖进去,使前裆、后裆都撑开。然后,再起势上《金刚捣碓》。
(陈伯祥1976.3)
第一势 金刚捣碓
(1)两手要往前上方划立圈,不要往左走圈,更不要走平圈。(2)腰也是前后的立圈。只有金刚捣碓是前后的立圈,其他式子都是左右的立圈。
1975.12.9
右手变拳前划时,拳眼向上掤出就行了。右拳落在左掌中,也是拳眼向上。如用拳心向上,则变劲慢。
1976.1.14
(1)定势时拳掌都在肚脐以下(按:《图说》文中是:“手与心齐,一齐停住”,但《图画》是两手均在脐下)。(2)两肩要向下松沉。(3)两足距离与肩同宽。不要小,也不要大。
1976.1.5
两手划圈时,要齐上齐下。不能此上彼下,或此下彼上。这样才能把劲吃到一起。
1976.8
(1)两手下按后,左手上棚,右手即变拳上冲。用时,或上步用右拳前冲,或两手用合劲击出。(2)定势时,我们学时都是拳眼向上。也有练成拳心向上的,或练成拳心斜向后上方。
1977.5
右脚下落是虚脚。身体重量始终在左腿上。即使右足练成震脚,也是用身法向下松,这时重量仍在左腿。
1977.6.24
由预备式开始发动,左裆掖住,右裆半掖;要用右裆内的那条大筋向上引动两手。
1977.9.11
立清:左手尖与右足尖相系,左足尖与右手尖相系,整个身要形成浑圆。
1987.2.27
第二势 揽擦衣
(1)两手贴近衣服向左运转,手心均向后;再由左向上向右转一大圈,右手平肩;左手划小圈至左小腹前。两手划圈向右运转,擦着衣服走,就自然走成立圈了。两手划圈最高不能超过头。(2)右脚尖朝前,左脚尖内扣;右膝盖和右脚尖照正,重量放在右腿。
1975.12
定势时,右臂伸展在右,右指向右微向上,右掌根用力,右掌心微向前下,右手虎口正对上方:右手腕要直,不要坐腕。
1976.5
定式时,右臂要微向后弯。右臂如果伸的过直,右肩就擘了;如使右手掌心向下,右肩就太扣了。
1976.10
(1)上身要照直,不要向右斜,百会、尾间照正。(2)定式时右臂伸展,右肘弯微向前上方:右肘尖不要正直朝下,所有式子的肘尖都不能正朝下方。
1977.8
立清:定式时,右手尖耍和右足尖上下对直,我小时,老师教用根线吊住鸡蛋壳,上下手足必须对齐。
1987.2.26
第三势 单鞭
一、手足右合式(六封四闭)
(1)身法向右合时,右手及右臂基本不动,光是用腰劲往左后下方转圈;左手和左手臂是贴身向左后方转一小圈。(2)全身是一合劲,两手合,两膝合。左脚跟要向左摆,才能合住劲。
1975.12.3
《六封四闭》不是没用。右臂随腰向后一引,就可以变拳向外发劲(逆缠),和披身捶一样。
1975.12.10
初学时可以练成:两手向左右后方各侧转一小圈。但是到了腰裆能动时,就要着重走腰裆劲。这时,后裆(左)要低于前(右)裆。腰劲是由右而下、而上、而右转一圈。这样,两手臂就不再向后转,而是只顺势向左转一圈,转而向右前下方斜插。
1977.5
(1)两手要划成上下的立圈,不要向后划成平固。(2)仍是以右手为主。(3)胳膊上不要用气,要用腰裆运转带动两手运转圈。
立清:我小时老师教(拳)此式,要求右钩手须与右脚外侧中间对齐(定式时)。
1987.2.26
二、单鞭弓步左展式
(1)左手向左运时,要松肩垂肘。腕部稍用力,手腕要直,不要屈,用侧掌,指尖向左,不要坐腕。右手腕也要直而有力。(2)左足向左踏出后,右足以足跟为轴,将足尖向左扣住(约扣30度)。
1975.12.3
拳式中惟有《单鞭》不能发劲。单鞭是听劲。
1976.2.4
定式时,从外形上讲,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从内劲上讲,则是左腿为虚,右腿为实。
(伯先、伯祥 1976.3.3)
向左拉单鞭时,不能只顾走左半身的圈。这样,身子就要向左“跟”,就要向上耸,这是常犯的毛病。要使劲由右脚起。右脚踏实,劲要经过腰向左手上走,身子就不会向左跟了。
1976.9
从上势手足右合时,就要把右裆掖住。左手向左拉成单鞭,右裆虽然为实,但不能向前顶死,用手指摸着应仍是软的。身法:右合时有多高,左展过程及定势时仍多高,身法不要向上长,也不要到定势身法向下一坐,两个胳膊向下一搭拉。
1976.9
(1)身法向右合时,右脚就要把劲吃住:向左拉单鞭时,右脚劲一直不能丢。(2)左手左展时,劲从左腿翻上来,劲在左腿。《当时陈师让摸他的腰俞穴部位,其转圈如图)。胸也要虚虚含住。
1978.1.1
(1)要用右腿的劲,用右腿小腿的劲往上转圈(由里向外的顺缠——石),斜着往上到大腿,把右裆松开,把左裆掖住。但这时,右裆不能顶死,左裆不能掖死。我看你现在练的就走过了,掖住~点就行了。一掖死就不灵了。
1978.9.18
克弟师来家,作了单鞭示范,并说:“左手向左展开时,劲主要用在右腿,右大腿的劲(让摸住)是从胯后方,向里、向前、向上送到腰上,再达于左手。左腿的劲是从前裆向里、向上送到腰间,再上达于左手。两个腿的劲都往腰间翻。不是把右腿的劲往左腿上勜,是左边前裆叫劲,右边后裆送劲,都集中到腰问,再由腰上达于手。”还说:“劲都是从实腿上发出,以实腿为主。”当我试习时,他说:“你是用气顶的。右腿的劲向上项死了,裆要虚、要活、要瓤,不能向上顶得太死,只虚虚的向上领住就行了。你的身法还向上起那么一点,就是因为气向上顶了。身法不能上起,只能往下松。”按其所说再作,觉得劲走的自然多了。他还说:“单鞭的劲能走好,揽擦衣就不一定走好,劲虽一样,但那条腿不常用。”
1979.1.9
还说:“左边胯尖一点不能动。右胯尖当然要动。”
1979.1.9
今晨,在公园克弟师对李秀真讲单鞭腿的内劲。他说:“右腿上,里脚掌和大拇趾一吃劲,劲就从大拇趾向下向左翻到裆(做手势左右),再顺脊梁到达左手。这个劲是撵着的。这时左手转(顺)圈,左裆也要下松,左裆的劲也是。这是一定的。”(因想:这样岂不两手两脚同时都成了顺缠丝吗?道理尚待进一步体会。)
1979.3.2
(石:左手左展时,左手、左足先是顺缠:右手、右足先是逆缠。及至半展时,左手变逆缠,右足变顺缠;左足变逆缠,右手变顺缠。最后定式时,两手两足相对合住。克弟师所示图””是指转过圈以后的内劲线路。
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