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认为中国文明孤立保守,甚至闭关锁国的观点,缺乏历史依据.即便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国文明从开始就积极拥抱外来文明元素,展现出了高度包容的特质.繁荣于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地区的古代犍陀罗(Gandhara)文明,从公元前后一直到公元7世纪,都与中国古代文明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并本土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文明对这一遥远文明的拥抱是全方位的:从佛典语言与宗教信仰的传入,到中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更新,甚至到新的艺术形式与故事主题出现,我们都能看到中国古代文明对犍陀罗文明的吸收与包容.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犍陀罗与中国文明交流史(多卷本)"(项目批准号:20&ZD220)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为中国文明孤立保守,甚至闭关锁国的观点,缺乏历史依据.即便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国文明从开始就积极拥抱外来文明元素,展现出了高度包容的特质.繁荣于今天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地区的古代犍陀罗(Gandhara)文明,从公元前后一直到公元7世纪,都与中国古代文明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并本土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文明对这一遥远文明的拥抱是全方位的:从佛典语言与宗教信仰的传入,到中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更新,甚至到新的艺术形式与故事主题出现,我们都能看到中国古代文明对犍陀罗文明的吸收与包容.可以说,这种世界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造就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也正是如此,中国文明才得以长盛不衰.
其他文献
从新文化运动开启至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图书世界呈现出复杂的流通与阅读图景.经由报刊鼓吹、教材收录等途径,新文化运动旗手们撰译的书籍,在各地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晚清编纂、译介的一些书籍,继续被重印和流通.新出售书账簿、民众读物调查与实体书籍遗存进一步显示,清代大众文本文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颇具影响,清代大众文本文化三大板块——教育类、实用指南类和小说与纯文学类——的不少书籍仍旧被改编、重印.在晋南、粤东、河南开封、香港新界等内地乡村乃至上海、北京等都市的下层社会,与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相关的书籍仍然颇有
在社区研究和实践领域,滕尼斯式的共同体概念影响至深.与中国对"社区和居委会辖区"高度重合的绑定式理解不同,西方国家的社区概念繁杂且语义模糊.百年来,西方学界围绕"两圈一网"(人群、地域及网络)要素,先后产生了"社区孤存论、社区消失论、社区继存论、社区适应论、社区解放论"五种主张,形成了"所面即所存、所感即所存、所连即所存"的多样化社区认知.受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重大危机的影响,百年来西方的社区认知历经了"融入社会、接纳国家、面向网络"的三阶转型,冲破了"滕式共同体"的狭隘界定和地理局限.现实来看,西方
本文以唐五代笔记小说为中心,梳理了颇为丰富的饮食书写资料.在此基础上,提炼归纳出以饮食细节描写人物道德品行的多种模式,进而阐述唐人的道德书写与饮食行为之间所存在的对应规则.由此看到,对应关系虽然各有不同,但书写模式相似,即通过饮食行为描写人性的良善与卑鄙,并出现情节反转,此类反转加强了对人物真实形象的刻画,构成了饮食与人物形象之间的关联.在情节反转的背后,存在着笔记作者及社会所认同的规则,情节的反转也通常同时是对规则的逾越.这种逾越建立在饮食等级性的基础之上.正是在这种对应与逾越之中,唐五代笔记小说构建了
本文以玄奘晚年译经的文献学研究为中心,考察了译经条件的变化,包括译场人员的减少和润文官员的缺失.通过《大般若经》梵汉对勘的实例分析,指出在译经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玄奘的译文依然在极大程度上忠实于梵文,保持了梵文繁复的风格.此外,为了遵循汉译佛经的传统和更好地传播新译经典,他还借鉴其他佛典对译文加以调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玄奘坚守其风格背后的原因,即他希望借由印度佛教,特别是瑜伽行派缜密细致的逻辑思辨来改进汉地佛教思想和风气.而他的所有政治活动,包括与帝王和皇室的交往也都是为了使他的译经和弘法事业得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