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角膜局部的免疫学研究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鼠角膜真菌感染后角膜局部的免疫反应机制.方法 模拟角膜外伤制作大鼠的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在感染后不同阶段进行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观察角膜局部中性粒细胞、总T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大鼠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早期,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少量CD3+T、CD4+T、CD8+T淋巴细胞和LC浸润,未检测到B淋巴细胞.中期,中性粒细胞浸润达高峰,T淋巴细胞浸润增加,其中CD4+T淋巴细胞多于CD8+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亦增多,B淋巴细胞开始出现.晚期,中性粒细胞数目有所减少,T淋巴细胞浸润达高峰,CD4+T淋巴细胞亦多于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少量表达.结论 免疫反应与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程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其他文献
对某一类常见的悬臂梁结构的固有频率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和简化,建立了多自由度结构模型.根据结构模型的特点,转化为几个两自由度的问题进行求解.应用柔度法建立了振动方程,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前前房空间状态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9例(20眼)老年性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以OrbscanⅡ测定前房容积、前房深度,使用A超测定眼轴长度,并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使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中部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化.结果 术前的平均前房容积为(158.66±29.14)mm3,前房深度为(2.69±0.41)mm.眼
介绍了掠入射X射线散射法(GXRS法)测量超光滑表面的原理及基于商业用X射线衍射仪改造而成的实验装置。以3片不同粗糙度的硅片作为实验样品,分别应用一级矢量微扰理论和改进的Ha
目的 探讨碱烧伤角膜移植术后房水及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建立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以鸡为供体,以兔为受体建立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鸡→兔),将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6只;B组:碱烧伤组8只;C组:碱烧伤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组10只.分别于碱烧伤术后
介绍了采用准光方法激励圆波导产生旋转TE62模式的设计原理、测试方法和实验结果。该模式产生器由毫米波光学系统和开放同轴波导谐振腔系统组成:毫米波光学系统由角锥喇叭天线
目的 建立角膜血染动物模型并进行病理学观察.方法 12只兔双眼角膜根据其血染达角膜后基质的1/3,2/3及全部基质分为角膜血染Ⅰ、Ⅱ、Ⅲ期组.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及反复前房注血制作角膜血染模型.观察角膜血染过程,适时取角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普鲁士蓝染及透射电镜(TEM)检查.结果 模型制作后平均2.2天、3.5天和7.4天分别形成角膜血染Ⅰ、Ⅱ、Ⅲ期,其HE片及普鲁士蓝染片中Ⅰ-Ⅲ期颗粒由少增
针对相控阵天线中基于光纤的微波光子移相器原理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型方案,通过引入可调分光器和保偏光纤来精确控制相移,降低了移相器的复杂性和相干干涉损耗,增
为解决光导开关耐受场强的提高问题,研制了2种体结构光导开关,并进行了实验研究。两种开关均由半绝缘GaAs材料制成,一种尺寸为10.0mm×10.0mm×0.6mm,电极位于10.0mm
一、 微电影广告——比电影更廉价便利的艺术品  由“微博”引领的“微时代”下正孕育出一种不可阻挡的广告趋势:微电影广告。微电影广告由传统广告发展而来,秉承了电影的特质,对网络广告和植入式广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近些年,微电影广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然而笔者在文献搜集及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微电影广告在业界或学界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国内大多学者认为:微电影广告是以电影为表现手法的广告,时间长度一般在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