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回归;学生板书;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2(A)—0019—01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提炼,它需要提纲挈领地、扩散式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板书的内容兼具提示性和概括性,好的板书设计能将教材理解、教学过程、师生的思维灵感凝聚在一起。一般来说,教师的理解力较学生要好许多,对一篇课文的研读时间充分,又有教参的帮助,在理解文章精髓、概括文章大意等方面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因此,教师事先设计好板书的内容以及关键词语,在教学中演示成板书,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有的板书经过教师的反复斟酌,几轮磨炼,已经成为不可更改一字的“权威”。相对而言,学生的思考、语言组织则稚嫩得多。所以,我们一般都采用教师板书学生纪录的方式。
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学习发现、学生归纳的关键词与教师的板书预设常常不一致。此时,我并没有对学生归纳的词语置之不理,或作出简单否定,而是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并比较其差异,和学生一起讨论用哪个词更恰当,及时作出评价,最终形成板书。
有了这样的铺垫,我想,随着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增长,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学生阅读文章,选择板书关键词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主旨和细节、辨析词语含义、反复鉴别比较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其他学习者交流沟通的过程。在寻找发现板书关键词的过程中,学生由远及近,由不确切到确切,由争论到统一,一直在体会思考的乐趣,接受进步的激励,感受做学习主人公的满足。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我让孩子们给每篇课文设计板书,他们给了我不少惊喜。
《大地的话》这一课,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让孩子们归纳板书,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结果如下:

这个板书与我设想的不同,我设计的板书没有最右边括号里的内容,可是孩子们认为应该在板书里加入孩子们给大地母亲的回报,所以又加入了右边的内容。虽然这个板书并不完美,但这里凝结着孩子们的智慧,述说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汇聚着他们所想要表达的感情。能够概括出这样的板书,我想本课的学习任务应该是圆满完成了的。
看着孩子们认真地思考,畅所欲言,据理力争,我想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用力“挤压”学生,逼迫他们使自己的思维运动起来,把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而具体用哪个词语、什么样的形式来板书,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这样的过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在参与,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也是一个考核展示的平台,而那些程度较低的孩子们,也只能是像以前一样,捡拾别人的劳动成果。但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感受思维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心情,应该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2(A)—0019—01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提炼,它需要提纲挈领地、扩散式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板书的内容兼具提示性和概括性,好的板书设计能将教材理解、教学过程、师生的思维灵感凝聚在一起。一般来说,教师的理解力较学生要好许多,对一篇课文的研读时间充分,又有教参的帮助,在理解文章精髓、概括文章大意等方面有较大的“先发”优势。因此,教师事先设计好板书的内容以及关键词语,在教学中演示成板书,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有的板书经过教师的反复斟酌,几轮磨炼,已经成为不可更改一字的“权威”。相对而言,学生的思考、语言组织则稚嫩得多。所以,我们一般都采用教师板书学生纪录的方式。
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学习发现、学生归纳的关键词与教师的板书预设常常不一致。此时,我并没有对学生归纳的词语置之不理,或作出简单否定,而是捕捉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并比较其差异,和学生一起讨论用哪个词更恰当,及时作出评价,最终形成板书。
有了这样的铺垫,我想,随着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增长,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学生阅读文章,选择板书关键词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主旨和细节、辨析词语含义、反复鉴别比较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其他学习者交流沟通的过程。在寻找发现板书关键词的过程中,学生由远及近,由不确切到确切,由争论到统一,一直在体会思考的乐趣,接受进步的激励,感受做学习主人公的满足。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我让孩子们给每篇课文设计板书,他们给了我不少惊喜。
《大地的话》这一课,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让孩子们归纳板书,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结果如下:

这个板书与我设想的不同,我设计的板书没有最右边括号里的内容,可是孩子们认为应该在板书里加入孩子们给大地母亲的回报,所以又加入了右边的内容。虽然这个板书并不完美,但这里凝结着孩子们的智慧,述说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汇聚着他们所想要表达的感情。能够概括出这样的板书,我想本课的学习任务应该是圆满完成了的。
看着孩子们认真地思考,畅所欲言,据理力争,我想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用力“挤压”学生,逼迫他们使自己的思维运动起来,把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尽可能地发挥出来,而具体用哪个词语、什么样的形式来板书,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这样的过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在参与,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也是一个考核展示的平台,而那些程度较低的孩子们,也只能是像以前一样,捡拾别人的劳动成果。但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感受思维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心情,应该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