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四备之法” 确定教学内容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a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课文蕴含的信息可谓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从字词标点到篇章结构,从个人情感到自然社会,从天文地理到人间百态……真是浩瀚繁阔,不可尽数。课文信息无限,并不说明语文课没有边界,可以什么都讲,什么都教。那么语文课的边界在哪里呢?语文课该教什么,不教什么,重点教什么?这是一线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的疑惑。
   笔者认为一线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缺少了一个可以操作的方法协助他们有效确定教学内容。因此,笔者提出了“四备之法”,希望助力一线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四备之法”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文体、备学生。
   一、备课标
   所谓备课标,是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去备课。备课标包括备学科性质、备学科核心素养、备“在跨学科中学语文”。
   1.备学科性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为语用的建构与运用以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线教师常犯的错误是没有兼顾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例如,有两位教师就《陈情表》在新疆举行了“同课异构”的活动。A教师非常注重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解释题目,让学生积累“表”的常识,逐字、逐句、逐段让学生翻译课文,但却完全忽略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没有渗透“孝”文化。B教师则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首先是教师进行范读,读出了李密的悲惨与对祖母的孝顺之情,接着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最后引出援疆教师们在忠与孝之间选择了忠,也值得学生们去学习。B教师非常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但整节课却完全忽略了基本的字、词、句的积累。
   教师把握好语文学科的性质,在备课时兼顾语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会有所偏颇。
   2.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每个素养又可以分成几个小类别。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又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包括:语言的积累与建构、语言的表达与交流、在特定情境中分析和评价作品、语言的梳理和整合。就思维的类别而言,可以分为形象、逻辑、辩证、创造、批判性等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包括感受和体验美、欣赏和评价美、表现与创造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包括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与参与当代文化。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每一个小类都了然于胸。在备课中,要思考是落实哪些语文核心素养?要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哪些小类别?为什么说落实了这个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小类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体现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如何尽量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也是备课中要考虑的。
   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
   (1)假如用一个物品去比喻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你会用什么物品?为什么?
   (2)学习了这篇文章,对你的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喻想达到恰当的效果,就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同时要分析比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传承中华文化。让学生体会革命烈士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并学以致用。
   在备课环节中就充分考虑到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3.备“在跨学科中学语文”
   新课标指出:“注意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所谓在跨学科中学语文是指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线教师常犯的错误是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地位并列,甚至主次颠倒,把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堂。
   例如,某教师在上《定风波》时,先向学生扼要介绍了心理学的ABC理论,然后要求学生用ABC理论探究与苏轼同行的人消极的A、B、C,以及探究苏轼积极的A、B、C。接着设计的练习以及作业都是要求学生用ABC理论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变成了在语文中学习心理学,而不是在心理学中学习语文。
   在跨学科中学语文一般采用“1 X”模式。在“1 X”模式中,“1”代表语文学科,“X”代表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X”的作用是辅助理解语文学科,帮助理解“1”。“1 X”模式见表1。
   例如,笔者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播放了荷塘、荷花、荷叶等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形象去感受美。此外,针对课文中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笔者播放了李克勤《月半小夜曲》的伴奏音乐,让学生体会这种和谐、温馨、优雅的感觉。
   教师在备课中注意“在跨学科中学语文”,就能借助其他学科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而不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注意到这一点,有利于一线教师确定教学内容。
   二、备教材
   备教材要做到备单元和备课文。
   1.备单元
   所谓备单元,是指理解编写者的意图,知道单元学习的重点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前后联系。
   例如,必修三有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的人物形象都非常突出,是学生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好材料。所以单元导读指出:“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所以该单元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贾宝玉、祥林嫂、桑迪亚哥等主人公的形象。
   而必修五的小说单元是学生学习分析主题、分析情节、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好材料。所以单元导读指出:“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而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所以该单元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主题、情节、环境描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线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不理解单元学习的重点,更不知道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必修三对小说的四要素都进行细致的分析,没有重点突出鉴赏人物形象。    编者的意图其实是非常合理的,从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来看,鉴赏人物形象是最简单的,也是高一的学生可以做到的。而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主题,这些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更适合高二的学生去学习。
   教师在备课中注意备单元,就能做到统观全局,做好整体备课。在整体备课中确定教学内容。
   2.备课文
   传统的备课文一般是精读课文,精读教参,笔者提出的备课文还包括精读论文,再次研读课文。
   所谓精读论文,是指精读中国知网上面的期刊论文。所谓再次研读课文,是指吸收别人精华的基础上,再次素读课文,制定出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设计。一线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不研究别人是怎么上课,不吸收别人上课的精华。
   例如,在《荷塘月色》的备课中,笔者在中国知网以“荷塘月色”为主题进行搜索,能够搜索到的相关期刊论文为1241篇,笔者再按照下载量进行排序,认真研读了下载量最多的几十篇论文。
   此外,在备课中还要备该单元、该课文最大的教学价值。每个单元或者每篇课文可能都有一个独特的教学价值,错过了可能再也弥补不回来。
   以《赤壁赋》为例,笔者认为最大的教学价值是苏轼阐述的变化与永恒的道理。启示学生凡事都可以用辩证思维去看待,凡事都可以一分为二去看待,凡事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即使身处绝望之中,也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又以必修五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课文包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笔者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哦,香雪》让学生去阅读。笔者认为这一单元最大的教学价值在于启示人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林教头本想忍气吞声顺从命运,可是没有用;别里科夫封闭自己,逃避生活,也沒有用;翠翠过于被动,不够主动,也是她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姑娘香雪勇敢地用自己的鸡蛋去换铅笔盒,换的不只是铅笔盒,更多的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
   教师在备课中做到了精读论文和再次研读课文,就不会陷入浅薄而不自知。做到了备最大的教学价值,就不会错过该单元或者该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一线教师备好课文,有利于确定教学内容。
   三、备文体
   所谓备文体,是指根据课文的文体特征去制定教学设计。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要根据文体特征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线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不理解文体,不注重备文体。
   例如,将诗歌《琵琶行》当做文言文来教,过于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而忽视情感的追寻。又把论述类文本《父母对孩子的爱》当成抒情散文去教,一味煽情,而忽视了对逻辑思维的追问。
   又如,以《窦娥冤》为例,笔者认为在戏曲教学中应该要抓住戏曲的文体特征,包括:抓角色行当和定场诗、抓矛盾冲突、抓曲词、抓题目全名。作用是把握人物性格,理解和推断剧情发展,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全剧。在戏曲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戏曲的文体特征去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学一篇”走向“会一类”。
   教师在备课中做到了备文体,就能确定教学内容,不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出现重大的偏差。
   四、备学生
   笔者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通俗易懂的“四知”理论。笔者认为要用“四知理论”去备学生。四知理论认为,有学生已经知道的,有学生学习后仍然不能知道的,还有学生经过学习能够知道的。学生能够知道的,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知道并且有兴趣知道的,一类是能够知道但不是很感兴趣的。
   这些教学内容就好比一棵苹果树上面的苹果。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每个苹果的大小和颜色的鲜艳也各不相同(处于位置低的苹果比喻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学内容,处于位置高的苹果比喻学生学习后仍然不能知道的内容,处于位置中的苹果比喻学生经过学习能够知道的教学内容。苹果的大小比喻该教学内容价值的大小,颜色的鲜艳程度比喻学生的喜爱程度)。
   学生自己轻易能够摘到的,教师不用教学生怎样去采摘。教师教了方法,学生拼命跳了也摘不到的苹果,也不用教。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跳跃能够摘到的苹果,就是教师要教的教学内容。当然,在中等高度的苹果中,优先教导学生采摘又大又漂亮的苹果,因为这些教学内容价值最大且学生感兴趣;其次是教导学生采摘大而不漂亮的苹果,因为这些教学内容虽然学生不感兴趣,但是教学价值巨大。再次是教导学生采摘小而漂亮的苹果,因为这些教学内容虽然价值不大,但是也是有价值,且学生有兴趣知道;最后是教导学生采摘小而不漂亮的苹果,因为这些教学内容虽然学生不感兴趣,但是始终有价值。当然,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教学的内容几乎是无限的,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学会取舍,优先教学又大又漂亮的苹果和大而不漂亮的苹果。
   教师在备课中有意识地用“四知理论”去思考,就能有效确定教学内容,不至于只是采摘了小而漂亮的苹果,小而不漂亮的苹果,而又大又漂亮的苹果和大而不漂亮的苹果一个都没有采摘到,甚至是引导学生尝试采摘低等高度、高等高度的苹果。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非常重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教师要清楚明白自己要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为什么不教那些内容,为什么要教到这种程度;要明白自己怎样去教。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四备之法”就能有效确定教学内容。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科研项目立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9YQJK4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广东肇庆市广宁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在共同进步的时代氛围中,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在材料工程人员的努力下,一种具有
京口北固亭,传说东晋蔡谟于北固山所建,因为北临浩浩长江,又称北顾亭。罗贯中《三国演义》演绎刘备病殁白帝城后,孙尚香在此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后世百姓为纪念此事,或称为祭江亭。明朝崇祯年间重建,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   “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省,丁声。(《说文》)”亭,象形,小篆字形中,“丁”象矗立的亭柱。而《释名·释宫室》云:“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建
介绍了液氮洗工艺和影响氮洗塔压差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针对进料负荷、洗涤氮、进料组成、进料温度等因素发生变化引起的塔压变化,分别通过增加塔底采出量、降低洗涤氮量、改变
新型复合材料是近几年出现在建筑工程中的原材料,相比较传统材料来说,新型复合材料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工期,所以取代了传统材料成为了目前工程施工中最受欢迎的材料
近年来,建筑的节能绿色需求不断增多。提高建筑的舒适性,满足社会对建筑实际使用的需求,对建筑节能设计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WELL申报的几个关键点,为后期项目申报WELL提供了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桥梁建设数量、规模逐渐扩大,其中悬索桥作为桥梁中常见的种类,由于其具备造型美观、结构简化等优点,受到了相关建设企业的重点关注。但
语文课程新标准定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文化传承与理解”即是其中之一。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中“文化传承”的關键节点,如何“掌控”宋词,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使用的教材来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共选取了两宋六位词人共计十一篇作品;而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两宋词人词作的选取量显著增多:两宋词人十二位,增加了六位,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值此山东金属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请允许我代表中国金属学会向大会致以热烈地祝贺!向与会代表和山东冶金科技工作者以及广大会员致以
《骆驼祥子》中“祥子脸突然紫了”的“紫”字是否是形容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存在很大争议。判断词类性质的主要标准是语法功能,而从形容词和动词的语法特征和词类活用的主要特点看,“紫”字是形容词作谓语,不是词类活用,只是一个词做了不同的句子成分。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具有增动色彩,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学生批注《骆驼祥子》中“祥子脸突然紫了”这句时,认为“紫”是形容词做动词,为词类活用。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
钢筋混凝土拱桥由于长期位于外界环境之中,桥梁会受到外部载荷、环境腐蚀、偶然灾害等各种外部不利因子的影响,并且内部也会出现材料退化、质量缺陷等不利影响,造成桥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