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鼻子老人看齐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3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罗地亚举办“世界击剑元老锦标赛”的时候,我恰好正在此地。亚得里亚海的风景自然不错,然而触动我内心的却是那些大鼻子老剑客们的气质。
  这个比赛的参赛年龄段是50~80岁,不想这些老人的气质竟有如此的魅力。这种气质可概括为健康、乐观、自信、率真、典雅、威武、活力四射。我被深深触动,主要是因为这和国内老年群体的对比强烈。是不是只有运动员才这样呢?接下来,在观众席和旅游中我又留意观察,发现不只是运动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老年人状态似乎普遍比我们要阳光一些。
  与这些大鼻子老人比,我们的老年群体似乎多一些软弱、隐忍、愁苦和步履蹒跚。我不知道中国的孩子更喜欢怎样的爷爷奶奶,我甚至说不好自己将会成为怎样的爷爷。
  仔细一想,已经“知天命”的我,未来向大鼻子老人看齐还是挺难的。虽然我温饱无近忧,虽然我一直保持体育锻炼,虽然我爱好艺术几十年至今,虽然我生活得还算比较自我、自在,虽然我会哼着小曲儿走向地铁站……但我觉得自己再过二三十年还是不能变成他们那样。我常鞭策自己别活得那么自私,要有点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平添许多悲愤;我虽然想尽量活得坦荡、磊落些,却要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之类的事情去做谄媚、猥琐的事情;我虽然讨厌贪官庸吏们的嘴脸,却又不得不常跟他们打交道……如果这样再活二三十年,我怎么能变成个器宇轩昂、阳光明媚的老头呢?
  接下来我又想,如果说这些大鼻子老人的气质是近几百年来一些国家和民族文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到底是这种气质催生了这些国家的现代文明制度,还是制度文明造就了这种气质?
  我的思考一度有点“制度决定论”,现在又想,“制度何来呢?”“制度何以能够长期存在呢?”于是我突然更觉得鲁迅的伟大。人家近百年前就已经挖掘这个问题并找到答案了,我现在还在这儿云里雾里呢。
  这些大鼻子老人还让我想到,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总怪别人、骂别人的思路转移到自我反省的思路上来呢?如果我们真的强大了,自然就不会被别人看不起,而“强大”的标准,绝不只是有多少钱、有多少军舰,“强大”的灵魂是文明。
  征得赛会组委会的同意,在闭幕晚宴上,我把二百多幅自己拍摄的比赛照片展示给大家,并声明可免费取走。同行的中国朋友说我此举给中国人争了光。我只觉得做了一件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事情而已。
  对了,中国击剑的奖牌能力应排在世界前五之内,但历届“世界击剑元老锦标赛”都鲜有中国人的身影。此次去参赛的我的中国朋友是个纯民间击剑爱好者,而且是卖了房子过生活、筹参赛经费。很多国内朋友说他是个“老晕头”,我倒是看到了他这种生活方式和心态的闪光之处,但是能这样做也太难了,而且说不好还有后患。
  (责编:萧茵)
其他文献
几年前,一本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写的《虎妈战歌》,介绍她用严格的教育方式和妙趣横生的教育方法,把两个女儿教育成人的故事。它颠覆了慈母的传统,在网上引发了“虎妈”“狼爸”的争论。  反思近半个世纪的教子经历,我问自己:我是虎妈吗?是,也不是。“严是爱,松是害”,我至今认为这是对的。可我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严得有些出格,更缺少“美国虎妈”妙趣横生的教育方法。这里有时代的局限,观念的偏差,性格的缺陷。如今,
期刊
咏母爱  郝斌 80岁  东风送暖万木春,天下母爱最为亲。  甘献乳汁养生命,含辛茹苦育新人。  情系儿女泰山重,恩寄晚辈东海深。  亲亲祖国享母爱,敬奉一束康乃馨。
期刊
“中国梦”,代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和幸福的未来,这是党的十八大之后,街谈巷议最流行的词汇。人人都在勾画属于自己的“中国梦”,更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了美好的愿景。我身为普通退休职工,不仅参与见证着这一壮丽的时代,更有着“梦想成真”的个人成功。  我自小喜欢京剧,常去公园拉琴唱戏,我梦想着成立个老年京剧社,把散聚在公园里和社区里的京剧爱好者组织起来,登台演出。为此,我没少鼓动社区领导,愣是在办事处文
期刊
2013年3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出现在两会会场,一条蓝色大围巾,一顶黑呢子小帽,微笑着向每一位认出他的工作人员点头致意。虽然已年过八旬,但是其演讲常常配合有力的手势,气势凌厉不下年轻人,他在不同场合呼吁“创造”,阐述了科技与“改革红利”的关联,重申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想当化学家,工业报国  1949年2月,19岁的厉以宁被保送到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他怀抱工业报国的梦想,梦想当
期刊
回归自然  父母的骨灰,该流到祖籍地山东了吧?该漂流到大海了吧?连日来,我一直在这样推测,也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  “人来自大自然,也应该回归大自然。”这是父亲生前不止一次说过的话。他在健康时多次表示:将来把我的骨灰撒入黄河,让我顺着河流漂到山东,我们家的老根在那里!  今年清明节,我替父母实现了这个愿望:在黄河宁夏永宁县境内的一座浮桥上,我亲手将两位老人的骨灰撒入奔腾不息、直流入海的黄河,让他们
期刊
我忽然发现您已经老了  岁月的艰辛写在了脸上  您把人生当做河流  我把您比成舵手领航  您的爱是首深沉的诗  日夜陪伴我甜美的向往  从黄昏驶进晨曦  由柔弱转为刚强  我想我每前进一步  都闪烁着您的光芒  我永远走不出您宽阔的心  您永远叙不完对我的期望
期刊
2013年央视3·15晚会节目现场,主持人王小丫这样介绍即将上场的嘉宾:“‘鸡蛋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话音刚落,一位身穿半旧黑色风衣的五旬男子走上舞台。在央视发起的“3·15”贡献奖评选活动中,他获得了颇具分量的贡献奖。他叫任庆河。  好名声,靠良心经营  今年54岁的任庆河家住河南汝州市蟒川镇唐沟村。其父亲任老德1948年参军,1958年转业至云南大理州云龙县工作。1985年,父
期刊
1959年,时传祥与刘少奇握了一次手。  1969年,刘少奇走了,连真名也不能说。后来,时传祥知道了,精神就崩溃了,不久,他也走了。  他们死于“文化大革命”中。时传祥是北京的掏粪工人,刘少奇是我们共和国的国家主席。  “掏粪热”  今天,当问起时传祥时,很多中学生摇头,大学生也双眼漠然。只有上了年纪的老同志听到时传祥三个字时,才会在惊讶中夹杂着激动,他们就像是在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说道:“知道吗?
期刊
在上海有这样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曾经是非常知名的诗人,事业有成生活富足,但他们却不留恋繁华大都市的生活,卖掉房子,来到黄山脚下的西递古村,买了一座明代老宅定居下来,演绎着美妙的乡村隐居故事。  厌倦繁华  寒玉1961年5月出生在上海,从上海某高校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先后做过美编、摄影师和外贸小生意,但生活的重担让她感到透不过气来。一次在好友的婚礼上,她见到了当时在北京某学校当老师的小光。小光祖籍黄
期刊
王光亚,江苏阜宁人,1950年3月出生于上海,法学硕士,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现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丛军是陈毅元帅最小的女儿,曾任驻爱沙尼亚大使,后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这对“伉俪大使”的爱情源于雾都伦敦,在联合国总部绽放。  寒门学子  王光亚祖籍江苏阜宁,1950年3月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63年,他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可初中还未毕业,“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