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河口海岸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来源 :海洋开发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grmls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位于大湾区珠江口东岸,是大湾区几何中心和珠江口城市群连接点,规划为未来新城中心,其河口海岸生态修复具有典型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梳理和规划分析等方法,从东莞滨海湾新区河口海岸自然环境现状出发,在分析其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湾新区应以河口海岸自然环境特征为基础,在保障河口行洪纳潮安全的前提下,对接海陆功能,开展沿海岸线的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东莞滨海湾新区“一堤一港一岛一廊多园”的生态海岸带,建设珠江河口“美丽湾区”。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河口海岸开展生态修复应以安全性为第一要素,因地制宜实施精细化修复,探索岸线异地修复制度,实现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河口海岸带;生态修复;东莞滨海湾新区
  Abstract: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s clearly proposed to build 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barrier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Located on the east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in the greater bay area,Dongguan  marina bay new area is the connection point between the geometric center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and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urban agglomeration,and the estuarine and coast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new area is of typical significance.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data sorting and planning analysis,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tatus of the estuary coast of Dongguan marina bay new area,fou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then put forward that the marina bay new area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stuary coast,in the protection of river flood tide under the premise of safety,docking function of sea and land,ecological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of the coastline,made the Dongguan marina bay district “a dike,a fishing port,an island,an ecological landscape gallery and more gardens ”ecological coastal zone.Finally,it was suggested that safety should be the first element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carry out fine restoration in line with local conditions,explore a system for restoration of coastline in remote areas,and support development space with ecological space.
  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Estuarine and coastal area,Ecological restoration,Dongguan  marina bay new area
  0 引言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强化海岸线与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提出建设沿海生态带。粤港澳大湾区地处珠江流域下游,范围涵盖珠江入海的八大口门,河口海岸众多。其中,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位于东江下游、珠江口东岸,属于典型的河口海岸区,同时新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珠江口城市群东岸和西岸交汇处,是广东省首批三大海岸带综合示范区试点之一。本研究选取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为例,研究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修复策略,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修复实践和生态修复格局形成提供技术借鉴,为广东省海岸带示范区建设提供生态修复案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海岸带生态修复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海岸带位于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过渡带,通常指从海岸线向海陆两侧延伸具有一定寬度的地带性区域[1]。按基底物质的组成性质,海岸带可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和河口海岸等[2]。生态修复理念起源于生态恢复的概念,国际生态恢复协会定义生态恢复为协助已经退化、损害或者彻底破坏的生态系统回复到原来发展轨迹的过程[3],为更为贴切地体现与生态恢复的差异,日本学者首创“生态修复”一词。周启星等[4]认为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环境的方法。吴鹏[5]认为生态修复的内涵包括自然修复和社会修复两方面,自然修复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角度出发,通过采取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改造和重建,而社会修复则惠益于普通民众,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自然修复的策略方面进行研究。   当前,海岸带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主要在修复策略、技术和成效评估等方面。海岸带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关注海岸带生境修复的主导因素,并将其作为指导实际生境修复和重建工作的依据,如Luckenbach等[6]研究了牡蛎丰度和生境整体状况之间的关系;孙文广等[7]对黄河口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生境修复建议;而Bond等[8]认为还需对地理阻隔、生境利用类型变化、外来种、修复区划定范围不当、修复时段过长等影响生态修复成功的潜在要素予以重视。我国学者对生态修复策略研究多从问题出发,从宏观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如:姜中鹏等[9]提出加强入海污水的处理和控制、生物资源和种类的修复、开展海岸带湿地保护行动等修复策略;唐迎迎等[10]划分了自然化、景观化、生态化以及能力提升型等4种修复类型;刘荣成等[11]提出恢复红树林植被、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创建水禽的活动空间、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工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修复对策。
  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研究多从某一类具体的生态系统类型入手,如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树林植物的人工栽培上[12],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关注珊瑚虫繁殖技术和珊瑚移植[13],盐沼湿地修复研究主要为水文沉积环境的恢复和植被的恢复技术[14]。专门提出河口海岸带的生态修复研究還不多见,李雅[15]探讨了河口海岸城市如何建设韧性盐沼海岸防线,河口区域往往存在着红树林、盐沼等生态系统,可作为借鉴。
  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16]。河口海岸分布有红树林、盐沼等生态系统类型,同时与非河口区的生态系统有区别,修复的策略、技术方法亦有差别。鉴于河口海岸的水文状况的特殊性,其修复要考虑多种因素,安全为第一因素,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生态功能修复,以及适当考虑景观、文化、经济等因素。修复考虑的因素如图1所示。
  2 研究区概况
  东莞市滨海湾新区成立于2017年4月,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部沿海,由东莞市长安镇西南部的交椅湾和虎门镇西南部的沙角半岛、威远岛组成,规划面积84.1 km2,其中现状陆域面积51.8 km2。共涉及虎门、长安两镇13个社区,滨海片区在经济总量、财政税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人均GDP等方面具有较高发展水平。东莞市高质量打造滨海湾新区,提出“一廊三绿心三水系”的生态空间格局。因此,滨海湾新区无论在经济实力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上都具备开展海岸线生态修复的条件。
  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位于珠江口虎门东岸,属于典型的河口海岸型城市,处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区。背靠大岭山,面朝狮子洋,珠江口喇叭顶以内,外海传进来的波浪受众多岛屿、河床地形及水深等因素影响,逐渐消能,波浪不大。狮子洋泥沙主要来源于北江干流、流溪河和东江支流。受珠江水系径流影响,盐度年变化较大,丰水期海域盐度普遍降低,一般在0.34~2.54。陆域自北往南依次有太平水道、磨碟河、茅洲河等河流自滨海湾新区入海。为减轻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当前岸线多建设了防潮堤坝,原生自然岸线稀少。沿岸红树林面积约7.86 hm2,其中天然林7.77 hm2,人工林0.09 hm2。
  3 海岸带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东莞市经济飞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更是加速了海岸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锐减、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3.1 自然岸线保有率低,生态功能降低
  粗放式的历史围填海活动破坏了原生海岸线生态服务功能,岸线生态功能较低。港口码头建设、滩涂围垦、防洪(潮)堤坝建设等占用了自然岸线资源,当前东莞滨海湾新区大陆基岩岸线、河口岸线、砂质岸线等类型的自然岸线保有率仅为11%。原生自然岸线多被硬化,自然岸线仅分布于沙角半岛部分岸段,威远岛南部及交椅湾岸线由围填形成。
  3.2 原生红树林生态系统衰减,生态服务价值受损
  海岸带工业开发及滩涂围垦造成沿海防护的天然红树林面积锐减。目前滨海湾新区的原生红树林仅保留于交椅湾苗涌、龙涌等河涌入海口,面积约20 hm2。滨海红树林湿地的大面积减少,造成鸟类栖息和觅食地逐渐消失,生物栖息繁育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威胁海岸带生态安全。
  3.3 受陆源污染影响严重,区域水环境质量较差
  滨海湾新区陆域主要有太平水道、茅洲河、磨碟河三条地表水体,均处于河流末端,水质状况总体较差。各断面水质状况多数符合第五类或劣五类水质标准,属于中度至重度污染,主要超标污染物有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溶解氧等,呈现明显的生活有机型污染特征。滨海湾新区海域水质受自身和上游城市河流水体入海及沿岸工业用海的影响,常年处于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等。整体上水环境受陆源污染影响严重,治理难度较大。
  3.4 海域生物资源衰退,生物种类少且生物量低
  由于海域开发、水环境污染、自然海岸侵占等原因,东莞市海域的生物资源衰退严重。据调查,沙角以东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生物数量稀少,海域潮间带维管束植物种类从10种减少为4种,海域鱼、虾、蟹类资源锐减,定居性鱼类种类减少。
  3.5 滨海生态景观缺乏,空间环境品质较低
  滨海湾新区威远岛和沙角半岛是东莞市的主要工业区,面海为防百年一遇的防潮堤坝,河道沿岸堤防采用的是土体填筑、混凝土局部护砌的传统修筑方式,沿岸堤防内外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生态环境效益较低;游憩等公共服务设施欠缺,公众可达的岸线较少,不能满足公众的亲海需求。
  4 海岸带生态修复策略
  作为东莞市城市名片,在海岸带生态修复策略上,东莞滨海湾新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针对自然岸线生态功能较低、红树林生态系统受损、海域水环境质量差、生物资源衰退和滨海生态景观缺乏等问题,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污染治理、产业创新,打造绿色生态海岸带,为城市建设提供生态环境基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   依托东莞滨海湾新区山、水、林、田、湿地等自然本底,可通过实施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东莞滨海湾新区“一堤一港一岛一廊多园”的生态海岸带,即生态海堤、渔人码头、绿色威远岛、滨海景观长廊、红树林生态公园,建设珠江河口“美丽湾区”,在保障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提升滨海湾新区海岸带生态功能,为公众创造亲海空间,为发展创造优美生态环境,实现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建设生态宜居的滨海“公园城市”。
  4.1 以滨海生态景观长廊、生态渔港建设提升滨海湾新区“美丽湾区”形象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东莞滨海湾新区定位为粤港澳协同发展先导区、广东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岸带综合示范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十大核心平台,滨海湾新区在城市建设品质和形象上需进一步提升。结合滨海湾新区“一廊”规划,滨海长廊建设宜统筹海陆功能对接,加强沿海岸线资源的统一谋划,以生态景观建设为重点,串联红树林、森林公园等生态节点,配备休闲开发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集生态景观、文化体育、公共服务、时尚休闲为一体的魅力滨海景观休闲带。东莞新湾渔港是40 km滨海景观长廊的节点之一,是服务民众的重要基础设施,宜整治现有渔港环境,疏浚港池航道、清除沿岸废弃船只、建设港口排污系统和垃圾回收设施,科学合理布置城市生态景观、公众亲海空间和渔业产业用地,建设滨海长廊上渔人码头新地标。
  4.2 以海堤生态化建设提升岸线安全防护和生态功能
  东莞滨海湾新区自然岸线保有率及人工岸线生态功能较低,可对人工硬质堤坝岸线进行生态化改造或建设,打造集安全防护和生态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化海堤。根据海堤的现状结构,因地制宜地在海堤堤脚、护坡、堤上“三带”构建不同的生态结构,海堤堤脚可种植水生植物生态缓冲带或水下抛小型人工鱼礁营造海洋生物栖息场所,直立式护坡可创造立体凹凸面营造生物附着环境,斜坡式护岸可采用生态护面等生态设计促进绿色植被生长,堤上带设置滨海绿化带和亲海景观设施[18-19]。通过“三带”生态结构的建设或改造,增强海堤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海堤生态功能,改善海岸生态景观。
  4.3 以红树林植被修复构建河海生态公园与生态廊道
  红树林在防风消浪、造陆护堤、水质净化和维护海岸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历史上滨海湾新区红树林繁茂,由于海域咸淡水交汇,具备红树林等滨海植物生长的盐度、光照、温度等条件,可选择合适地点,通过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及其他滨海植物人工栽培与管护,恢复滨海湾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滨海湾新区现状规模最大的原生红树林分布于交椅湾板块的苗涌、龙涌等河涌沿岸,结合滨海湾新区规划,红树林湿地修复可选择在现有原生红树林植被集中区域和磨碟河、茅洲河、太平水道、长安新河等河涌入海口附近,进行红树林植被种植,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尤其在现状原生红树林区域开展红树林植被的保育,设立海岸建筑后退线,疏通水系保障水文通道,为红树林生长提供外部保障。通过红树林植被的保育与种植,逐步恢复原有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形成滨海湾新区生态廊道与节点,与陆地上威远岛森林公园、滨海湾中心农业公园等共同形成“三大绿心”,构建生态网络。
  4.4 以入海河道清污及整治修复带动河口海域生态环境及景观提升
  区域水环境质量是海岸带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东莞市位于珠江河口海域,珠江中上游陆域污染水体汇聚于此,已多年处于劣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东莞市作为制造业之都,污染物的排放造成了河涌水质和底泥的污染,滨海湾新区三大水系太平水道、磨碟河和茅洲河均污染严重。东莞市虽然已开展了污水管网的铺设、工业企业港口的污水限值排放、固体垃圾的回收处理、海域垃圾打撈、河涌水质治理,但是河道底泥的污染威胁依然存在。开展太平水道、磨碟河和茅洲河的清淤及整治修复,摸清水道污染物来源,从海陆一体统筹设计进行污染治理,查清上游陆域水系及水质污染状况,查清河道两岸入河排污口分布及入海排污量,全面调查3条水道水质、沉积物质量、生物生态、淤泥底质污染物现状,通过对接上游治水、入海排污口限值排放,重点开展河道清除底泥污染物,确定科学合理环保的河道清污技术方案,恢复河道水体沉积物质量。另外,辅助开展河岸生态建设,种植河道两岸水生植物,形成河道生态缓冲带,提高河道环境及生态景观功能。
  4.5 以黄唇鱼自然保护地升级进一步提高濒危海洋生物资源水平
  滨海湾新区威远岛板块所在海域,处于珠江口经济鱼类中心产卵场和索饵场,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唇鱼的重要繁育场所。黄唇鱼属于我国特有鱼种,纳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度濒危物种。东莞市于2005年设立了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86 hm2,目前已开展了黄唇鱼救护、驯养、放生和人工繁殖研究。在滨海湾新区特有的海洋生物资源恢复上,除了开展常规的增殖放流之外,黄唇鱼资源的恢复尤为重要。进一步提高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救护中心的建设水平,加强黄唇鱼繁育研究,扩大对公众尤其是渔民的宣传力度,形成保护合力,共同促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
  5 建议
  生态修复以安全性为第一要素。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河口海岸区域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同时受海洋潮流和入海河流的影响,尤其在雨季,防洪防潮的需求大。因此,生态海堤的建设、临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重视防护减灾功能的保护和持续发挥,保障现有海堤的安全和原生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河口海岸现实状况复杂,修复应视现实状况而定,应制定精细化的生态修复方案。如滨海湾新区生态海堤建设,滨海湾新区在交椅湾板块可新建生态海堤,在威远岛和沙角半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密集,开展海堤生态化改造更为适宜。
  探索异地修复,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达,尤其是广州、东莞、深圳、中山、珠海沿岸,未来对岸线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在优化存量、集约利用的同时,可以考虑岸线异地修复。当前,《广东省大陆海岸线使用占补制度实施细则》已向公众征求意见,东莞滨海湾新区等重大省级发展平台可积极开展制度研究。   参考文献
  [1]CICIN-SAIN B,KNECHT R W.Integrated coastal and ocean management:concepts and practices[M].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1998.
  [2]WOODROFFE C D.Coasts:process and evolution[M].Cam-Bridge: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3.
  [3]国际生态恢复协会.生态恢复入门指南[EB/OL].(2004-10-25)[2016-02-10].http://c.ymcdn.com/ sites/www.ser.org/resource/resmgr/custompanges/publications/SER_Prim-er/ser-pimer-chinese.pdf?hhSearch Terms=%22primer%22.
  [4]周启星,魏树和,张倩茹,等.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吴鹏.论生态修复的基本内涵及其制度完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6):628-632.
  [6]LUCKENBACH M W,COEN L D,ROSS J P G,et al.Oyster reef habitat restoration:relationships between oyster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two studies in Virginia and South Carolina[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05,40:64-78.
  [7]孫文广,孙志高,孙景宽,等.黄河口芦苇湿地不同恢复阶段种群生态特征[J].生态学报,2015(17):237-245.
  [8]BOND N R,LAKE P S.Local habitat restoration in streams:constraint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toration for stream biota[J].Ecological Management & Restoration,2003,4(3):193-198.
  [9]姜中鹏,刘宪斌,曹佳莲.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破坏原因及修复策略[J].海洋信息,2006(3):14-15.
  [10]唐迎迎,高瑜,毋瑾超,等.海岸带生境破坏影响因素及整治修复策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35(9):57-61.
  [11]刘荣成,洪志猛,叶功富,等.泉州湾洛阳江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75-79.
  [12]BARNUEVO A,ASAEDA T,SANJAYA K,et al.Drawbacks of mangrove rehabilitation schemes: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large-scale mangrove plantations[J].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17,198:432-437.
  [13]RINKEVICH B.The coral gardening concept and use of underwater nurseries:lessons learned from silvics and silviculture[M].Coral Reef Restoration Handbook,2006.
  [14]DIEFENDERFER H L,SINKS I A,ZIMMERMAN S A,et al.Designing topographic heterogeneity for tidal wetland restoration[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8,123:212-225.
  [15]李雅.重建沿海韧性:旧金山湾盐沼修复及其启示[J].风景园林,2020,27(1):117-122.
  [16]陈吉余,陈沈良.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J].海洋地质动态,2002,18(1):1-5.
  [17]董中涛,余斌,杜曌,等.基于生态保护视角下的林盘水系修复策略研究:以聚源镇川西林盘规划实践为例[J].四川建筑,2019,39(6):26-28.
  [18]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围填海工程海堤生态化建设标准[Z].2020.
  [19]曾敏捷.东涌将设港首条生态海岸线[EB/OL].(2019-12-23)[2020-04-30].http://cj.takungpao.com/news/text/2019/1223/192221.html.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海岛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频繁,高效、精准地获取海岛形态基础数据就显得尤为迫切。三维地形地貌探测和构建技术的日臻完善,及时解决了海岛基础勘测时间长、效率低、精度小的问题。文章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航测手段,全覆盖扫描广西小庙墩(炮台口)海岛表面形态,结合RTK-DGPS实测验证和近景摄影测量,获取海岛实景,运用Geomagic Studio和Smart3D等软件,构建典型海岛三维数字
期刊
摘要: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进入21世纪后,海洋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党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势必对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海洋渔业是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产业之一,“海洋强国”战略通过“科技效应”和“环保效益”对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产生影响。文章应用双重差分法,以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作为对照组,对“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的影响进行评价。就
期刊
摘要: 2 1世紀是海洋的世纪。为探究进入2 1世纪后全球在海洋经济方面的研究演进路径和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文章选取W e bo fS c i e n c e核心数据库中主题为“M a r i n eE c o n o m y”或“M a r i n eE -c o n o m i c s”的14 4 4篇期刊论文,利用C i t e s p a c e软件分别进行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
期刊
摘要:山东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山东实现两个走在前列、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海洋是现代科技的“新战场”,建设海洋强省,海洋科技创新是核心关键,也是重要保障。山东海洋科技力量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打造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对于推动海洋经济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然而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却不断衰退,使得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加快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对海洋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文章以南海区为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结合南海区海洋经济与环境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南海区海洋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选取14个具有代表性和数据齐全
期刊
摘要:海洋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对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要求下,构建海洋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采用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以辽宁省为例,计算其2006—2016年海洋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分析影响协调的因素,并利用基尼系数模型对其协调发展进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洋生态子系统仍是实现海洋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②2006-
期刊
摘要:近年来,拖网渔船捕捞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捕捞成本和收益成为渔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依据2018年荣成、象山和北海的调研数据,对3个海区拖网渔船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成本结构方面,油、冰、水支出占比最大,其次是雇工支出;在收益结构方面,捕捞生产收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在经济效益方面,利润由高到低依次为象山、荣成和北海,但总体来看利润都较低;在盈亏平衡和敏感性分析中,荣成拖网
期刊
摘要:北冰洋公海尚处于冰封状态,但气候变暖、海冰加速融化使未来公海出现新渔场成为可能,其战略价值因而得到国际关注。当前,环北极国家已率先展开渔业权益争夺。为分析北冰洋公海渔业事务的国际走势,文章基于博弈论思想,构建非对称懦夫博弈模型及古诺模型来模拟和探究环北极国家在渔业利益争夺中的合作或冲突行为,研究得出:现阶段北冰洋公海渔业权益争端主要表现为渔业管理权的争夺,在该博弈中,非北冰洋沿岸国采取退让策
期刊
摘要:推进广东省渔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渔村振兴战略,建设广东海洋强省的重要支撑。文章从优化渔业发展战略布局、提升养殖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推动渔业全产业链的融合4个角度提出了促进广东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建议,为广东省渔业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研究表明,夯实渔业生产基础,实施质量兴渔战略,构建渔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是推进广东省现代海洋渔业发展重要内容。结合广东省未来经济社会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推进,社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以海洋社会组织为例,研究在“政社分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表明,“政社分开”后,社会组织遇到的困难一是失去物质资源,难以正常开展活动;二是失去“主心骨”,难以建立公信力;三是失去主要业务来源,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为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如何更好地健康发展,提出了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律法规、加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