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排除市场竞争的客观性和激烈性。无论是公有企业和非公企业都是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它们竞争过程的得失成败,最终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力,即企业之间相互交锋、较量的能力。它表现为个体竞争力和群体竞争力。个体竞争力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竞争能力,群体竞争力是以群体为本位的竞争能力。这两种竞争力相辅相成,和谐并存,协调发展,形成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一、员工个人奋斗与个体竞争力
1、个人奋斗与个人主义的比较。我国在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个人奋斗就是个人主义,简单地把个人奋斗与个人主义等同起来,既害怕个人主义也否定个人奋斗。其实只要将个人奋斗与个人主义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重要的差别性。美国人过份夸大个人主义的作用,倡导极端个人主义,使极端个人主义成为美国企业和美国社会中的主流道德意识。我们允许个人奋斗,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个体、个性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个人奋斗不应受到批评、谴责和否定。尽管这样,个人奋斗精神在我国企业和我国社会中终究是一种非主导的道德意识,而集体主义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对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2、员工个人奋斗是个体竞争力的直接源泉。个人奋斗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个人奋斗的动力来自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和追求。员工个人奋斗的过程是增强个体竞争力的过程。一方面,员工个人奋斗是出于实现自我价值,其结果也提高了自我的竞争力。按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管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多层次理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的需要发展到最高或最后境界。员工个人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以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达到功成名就,实现自我最大价值。自我价值也就是个人价值,而个人价值是自我竞争能力的内容和体现。在员工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意味着提升了自我竞争能力。例如企业中科技人员的个人奋斗,不仅创造了知识价值和道德价值,还树立了他在组织中的崇高地位和显现了突出作用,既有利于他对内的职业竞争也有利于企业的对外竞争。另一方面,员工个人奋斗是为实现个人理想的竞争行为,也是为实现社会理想而贡献一份竞争能力。人的理想区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不管哪一种理想都是人的内在驱动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个人理想包括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在我国现阶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员工个人奋斗,直接目的和结果是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随着个人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实现,员工个人也对社会理想的实现也作出了一份贡献。当然也应该看到个人奋斗强势和弱势同时并存的情况。对于那些有偏才、奇才,或合群性差但有专长和特长的人才来说,具有较大的强势,能对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作出贡献,也增进了个人利益。但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有独特才能和独特作用能进行个人奋斗的,也不是所有的工作和项目都适合个人奋斗才能完成的。现代企业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企业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能遵循分工—协作—整合的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个人奋斗在企业中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个人奋斗的弱势。然而,正是个人奋斗的强势铸就了企业的个体竞争力,它是群体竞争力的组成部分。犹如一所大学有一两个大师,不仅意味着它的知名度高,而且表明它有强劲的个体竞争力;一个现代企业尤其是这样。所以,企业对员工个人奋斗应采取必要措施给予支持和激励,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奋斗与团队合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团队合作精神与群体竞争力
1、我国企业最缺团队合作精神。在现阶段,我国一些企业最缺什么?最缺资金吗?最缺技术吗?最缺人才吗?可以说是,也不是。先从两段民谣说起。民谣之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民谣之二:“一个华人心里慌,两个华人好商量,三个华人打内仗,四个华人打麻将。”这些民谣并不是“无病呻吟”或“家丑外扬”。从民谣可看民心和民意。上述两段民谣描述的现象,其原因较复杂,但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大家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造成的结果。一个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群体和企业,必定只有内争、内散、内耗、不和谐,而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来在世间一些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只要有了人加上正确的领导,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人多热气高、力量大,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人多好办事,也容易办成事,但人多了往往就会造成内争、内散、内耗,欠团结和谐,缺乏士气、缺乏干劲。这除了人的本性中“怕吃亏”这一基因作祟外,就是管理不善的缘故。归根到底是管理中没有培育出团队合作精神。
2、团队合作精神是群体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大家团结和谐、合作共事的精神状态。主要内容和要求:(1)以人为本,不是以物为本或以财(钱)为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看到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作用。(2)团结和谐,不是内争内耗,一盘散沙。只有团结和谐,才能关系融洽,相互支持,相互帮助。(3)同舟共济,不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同心同德,克服困难。(4)团队出击,不是分心分力,孤立奋斗。只有团队出击,才能形成“气候”,竞争取胜。(5)优势互补,不是优势越强,内耗越大。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整体效能。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企业应对许多机遇和挑战所十分必需的,缺少了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就会打败仗,吃大亏。只有把个人的力量融入群体的力量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只有把个体的利益融入群体的利益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只有把个体的权力融入群体的权力之中,才能获得广泛的权力;只有把个体的存在融入群体的存在之中,才能获得永恒的存在;只有把个体的发展融入群体的发展之中,才能获得不断的发展。总之一句话,只有把个体完全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从现代企业来看,员工群体和谐才能凝聚和形成群体竞争力。虽然个体竞争力具有不可否定的作用和意义,但它毕竟是单方面、单项目的展开竞争,缺乏全方位的和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只有群体竞争力,才能全面的和综合的进行竞争,并且一以贯之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
三、正确处理群体竞争力和个体竞争力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企业,无论是群体本位还是个体本位都不能全面地体现员工和企业的关系,都不能完善地实现群体与个体的和谐以致群体竞争力和个体竞争力的整合。前者“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容易压抑个体的创造性,不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后者则“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容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不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而只有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发展以致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1、以“企业团队”意识先导,着力抓好企业团队建设。从企业角度来说,培育团队合作精神来增强群体竞争力,首先要确认企业团队这一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员工只有企业意识,而缺少“企业团队”意识,因此,确认企业团队是培育团队精神和增强群体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其意义有三方面:一是确认企业团队,有利于员工树立团队竞争意识。员工只有“企业”意识是不够的,因为企业可以是团结和谐型的,也可以是非和谐型的。而认为企业是一个团队则不同了,它是一支团结奋斗的队伍,好像体育团队一样,是要参与激烈的竞争和较量的。通过竞争和较量,这支队伍怎么样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将企业当作团队看待,既有利于员工先确立团队意识,同时又增强了竞争意识。二是确认企业团队,有利员工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当员工只有“企业”意识时,对办好企业而形成市场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还有资金、人才、技术等意识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却缺少人的团结和谐,互相合作的意识,因此往往是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精神的片面性思维比较严重。当员工有了企业“团队意识”时,情况就不同了,看到了企业作为一个团队,就必不可少的倡导团队合作精神,这是国内外企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对企业团队来说,竞争和合作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对外要团队竞争,对内要团队合作,团队竞争需要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为了团队竞争。三是确认企业团队,有利于员工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当员工只有“企业”的概念时,唯知道企业是老板的,我是为老板打工的;也知道自己属于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依附感。而当员工有了“企业团队”意识时,就懂得自己是企业团队的成员,就像体育竞赛场上的运动员,不是场外观众,是参赛选手,要么打败对手,要么被对手打败。所以,不管结果怎么样,都要背水一战。
2、为员工个人奋斗增强动力,排除压力和阻力。首先,设立特殊贡献奖,增强员工个人奋斗的动力。奖励是激发员工个人奋斗提高个体竞争力的手段和动力。在企业中,除了设立佣金、超时奖、绩效奖、职务奖、建议奖、节约奖外,还要设立特殊贡献奖,这是鼓励员工个人奋斗提高个体竞争力所必需的措施。其次,排忧解难,为个人奋斗的员工消除压力。员工个人压力一般有几种:一是工作压力;二是社会压力;三是经济压力。对上述压力,企业管理者要力排异议偏见,消解误区,为个人奋斗的员工排除阻力。这样,既有利提高员工的个体竞争力也有利提升群体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一、员工个人奋斗与个体竞争力
1、个人奋斗与个人主义的比较。我国在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个人奋斗就是个人主义,简单地把个人奋斗与个人主义等同起来,既害怕个人主义也否定个人奋斗。其实只要将个人奋斗与个人主义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重要的差别性。美国人过份夸大个人主义的作用,倡导极端个人主义,使极端个人主义成为美国企业和美国社会中的主流道德意识。我们允许个人奋斗,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个体、个性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个人奋斗不应受到批评、谴责和否定。尽管这样,个人奋斗精神在我国企业和我国社会中终究是一种非主导的道德意识,而集体主义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对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2、员工个人奋斗是个体竞争力的直接源泉。个人奋斗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个人奋斗的动力来自于对个人利益的关心和追求。员工个人奋斗的过程是增强个体竞争力的过程。一方面,员工个人奋斗是出于实现自我价值,其结果也提高了自我的竞争力。按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管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多层次理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的需要发展到最高或最后境界。员工个人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以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建功立业,达到功成名就,实现自我最大价值。自我价值也就是个人价值,而个人价值是自我竞争能力的内容和体现。在员工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意味着提升了自我竞争能力。例如企业中科技人员的个人奋斗,不仅创造了知识价值和道德价值,还树立了他在组织中的崇高地位和显现了突出作用,既有利于他对内的职业竞争也有利于企业的对外竞争。另一方面,员工个人奋斗是为实现个人理想的竞争行为,也是为实现社会理想而贡献一份竞争能力。人的理想区分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不管哪一种理想都是人的内在驱动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个人理想包括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在我国现阶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员工个人奋斗,直接目的和结果是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随着个人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实现,员工个人也对社会理想的实现也作出了一份贡献。当然也应该看到个人奋斗强势和弱势同时并存的情况。对于那些有偏才、奇才,或合群性差但有专长和特长的人才来说,具有较大的强势,能对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作出贡献,也增进了个人利益。但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有独特才能和独特作用能进行个人奋斗的,也不是所有的工作和项目都适合个人奋斗才能完成的。现代企业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企业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能遵循分工—协作—整合的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个人奋斗在企业中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个人奋斗的弱势。然而,正是个人奋斗的强势铸就了企业的个体竞争力,它是群体竞争力的组成部分。犹如一所大学有一两个大师,不仅意味着它的知名度高,而且表明它有强劲的个体竞争力;一个现代企业尤其是这样。所以,企业对员工个人奋斗应采取必要措施给予支持和激励,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奋斗与团队合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团队合作精神与群体竞争力
1、我国企业最缺团队合作精神。在现阶段,我国一些企业最缺什么?最缺资金吗?最缺技术吗?最缺人才吗?可以说是,也不是。先从两段民谣说起。民谣之一:“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民谣之二:“一个华人心里慌,两个华人好商量,三个华人打内仗,四个华人打麻将。”这些民谣并不是“无病呻吟”或“家丑外扬”。从民谣可看民心和民意。上述两段民谣描述的现象,其原因较复杂,但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大家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造成的结果。一个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群体和企业,必定只有内争、内散、内耗、不和谐,而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来在世间一些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只要有了人加上正确的领导,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人多热气高、力量大,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人多好办事,也容易办成事,但人多了往往就会造成内争、内散、内耗,欠团结和谐,缺乏士气、缺乏干劲。这除了人的本性中“怕吃亏”这一基因作祟外,就是管理不善的缘故。归根到底是管理中没有培育出团队合作精神。
2、团队合作精神是群体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什么是团队合作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大家团结和谐、合作共事的精神状态。主要内容和要求:(1)以人为本,不是以物为本或以财(钱)为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看到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作用。(2)团结和谐,不是内争内耗,一盘散沙。只有团结和谐,才能关系融洽,相互支持,相互帮助。(3)同舟共济,不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同心同德,克服困难。(4)团队出击,不是分心分力,孤立奋斗。只有团队出击,才能形成“气候”,竞争取胜。(5)优势互补,不是优势越强,内耗越大。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充分利用资源,取得整体效能。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企业应对许多机遇和挑战所十分必需的,缺少了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就会打败仗,吃大亏。只有把个人的力量融入群体的力量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只有把个体的利益融入群体的利益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只有把个体的权力融入群体的权力之中,才能获得广泛的权力;只有把个体的存在融入群体的存在之中,才能获得永恒的存在;只有把个体的发展融入群体的发展之中,才能获得不断的发展。总之一句话,只有把个体完全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从现代企业来看,员工群体和谐才能凝聚和形成群体竞争力。虽然个体竞争力具有不可否定的作用和意义,但它毕竟是单方面、单项目的展开竞争,缺乏全方位的和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只有群体竞争力,才能全面的和综合的进行竞争,并且一以贯之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
三、正确处理群体竞争力和个体竞争力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企业,无论是群体本位还是个体本位都不能全面地体现员工和企业的关系,都不能完善地实现群体与个体的和谐以致群体竞争力和个体竞争力的整合。前者“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容易压抑个体的创造性,不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后者则“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容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不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而只有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和谐发展以致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1、以“企业团队”意识先导,着力抓好企业团队建设。从企业角度来说,培育团队合作精神来增强群体竞争力,首先要确认企业团队这一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员工只有企业意识,而缺少“企业团队”意识,因此,确认企业团队是培育团队精神和增强群体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其意义有三方面:一是确认企业团队,有利于员工树立团队竞争意识。员工只有“企业”意识是不够的,因为企业可以是团结和谐型的,也可以是非和谐型的。而认为企业是一个团队则不同了,它是一支团结奋斗的队伍,好像体育团队一样,是要参与激烈的竞争和较量的。通过竞争和较量,这支队伍怎么样就一目了然了。可见,将企业当作团队看待,既有利于员工先确立团队意识,同时又增强了竞争意识。二是确认企业团队,有利员工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当员工只有“企业”意识时,对办好企业而形成市场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还有资金、人才、技术等意识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却缺少人的团结和谐,互相合作的意识,因此往往是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精神的片面性思维比较严重。当员工有了企业“团队意识”时,情况就不同了,看到了企业作为一个团队,就必不可少的倡导团队合作精神,这是国内外企业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对企业团队来说,竞争和合作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对外要团队竞争,对内要团队合作,团队竞争需要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为了团队竞争。三是确认企业团队,有利于员工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当员工只有“企业”的概念时,唯知道企业是老板的,我是为老板打工的;也知道自己属于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依附感。而当员工有了“企业团队”意识时,就懂得自己是企业团队的成员,就像体育竞赛场上的运动员,不是场外观众,是参赛选手,要么打败对手,要么被对手打败。所以,不管结果怎么样,都要背水一战。
2、为员工个人奋斗增强动力,排除压力和阻力。首先,设立特殊贡献奖,增强员工个人奋斗的动力。奖励是激发员工个人奋斗提高个体竞争力的手段和动力。在企业中,除了设立佣金、超时奖、绩效奖、职务奖、建议奖、节约奖外,还要设立特殊贡献奖,这是鼓励员工个人奋斗提高个体竞争力所必需的措施。其次,排忧解难,为个人奋斗的员工消除压力。员工个人压力一般有几种:一是工作压力;二是社会压力;三是经济压力。对上述压力,企业管理者要力排异议偏见,消解误区,为个人奋斗的员工排除阻力。这样,既有利提高员工的个体竞争力也有利提升群体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