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如今新世界踏旧山河款款而来,信息革命冲击着守旧与传统。
  纵然“微信红包”“聚餐消费”等时髦庆祝手段缓解了信息浪潮冲击下的群体孤独感,却也让年味淡化,传统节日气氛衰微等问题日渐突显。
  “年味”是过年氛围的集中体现,是继承传统的表现,更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与精神内涵的源泉。《诗经》言:“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我们在这里不妨将“仪”看作仪式感,“仪式感”的缺失与对文化传统的不重视正是“年味”消失的根源。
  诚然,“存在即合理”,那些微信红包、商场促销、过节聚餐的确丰富了百姓生活,走入了大众视野,但年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一方面,年味消失是因为仪式感的缺失。仪式感并非严肃、一丝不苟的代表,而是融入平淡生活的生命体味。物理学中,除了现实意义上的温度外,还存在一种“体感温度”。在刚回暖的春天,虽温度不高,体感却已温暖备至;在初雪时分,气温虽不低,体感却寒冷异常。而仪式感下的年味正是这样一种“体感气氛”降温的真实反映。一篇《生活需要仪式感》将“年味”淡化的社会现状引入公众视野,发出了传统节日中急需仪式感、提升“体感年味”的呼声。
  另一方面,年味消失更“失”在信息冲击下人们对文化的淡漠与传统的遗忘。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记否?春节喜庆的红白年糕,贴着红字的饱满福橘,寓意“好彩头”的翠绿菜头粿……现如今,竟有人不知腊八、祭灶,竟有人不识艾草、菖蒲……这些无不反映出传统习俗的枯萎。那些被侵蚀得只剩下“过节就是吃饭”“过年就是抢红包”概念的传统节日,亟须向中华传统内核、文化渊源汲取力量。
  身处革新与传统的缝隙中,面对传统习俗日渐衰微、仪式感缺失、年味离你我渐渐远去的尴尬境况,提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度迫在眉睫,应从生活细节入手,让传统节日具有仪式感,提升“体感年味”。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寻找消失的年味,纪念过去,许诺未来。
  名师点评
  文章标题振聋发聩,突出中心。全文结合材料中的现象具有较深入的分析,对年味的概念有理性的阐释,对年味消失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在原因分析上,能立足时代现状进行理性的辩证分析。文章语言气势磅礴,有青年之于時代的情怀。(陈原)
其他文献
素未谋面的学姐王心仪:  你好!首先恭喜你考入北大。看了你的《感谢贫穷》和沈阿瑟的《考上北大的王心仪同学,你不能感谢贫穷》,我深有感触。那位85级浙江大学老牌毕业生说你“感谢贫穷”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话虽直白,但道理不虚假。感谢贫穷,难道是贫穷让你考上了北大?不是,是你自己考上的,即使贫穷有作用,也不是第一位的,与其感谢贫穷,不如感谢奋斗的自己。  感谢贫穷无异于肯定苦难、宣扬苦难。按照“感谢贫穷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背着手,透过狭窄的观察窗,看着舰上还未扑灭的火焰和远处旗舰“定远”号上的浓烟。他瞥了一眼侧面舱壁上挂着的照片,画面中高攀在桅杆上的战士和烈火中飘扬的旗帜让他的眼里忽然有了光……  这张照片摄于甲申年(1884年),清法战争期间。8月23日闷热的下午,宁静的福州城被海上的炮声惊动。城内的福州船政得知驻守马尾港的舰队爆发海战,大小官员立即出城,登高督战。此时,马江江面上炮声隆隆,烟
2010年的网络流行一句话:“羡慕嫉妒恨”,以调侃的语气表达了如今的仇富心理。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更多的问题来了:这些有钱的人们好像并不如我们想象的一样潇洒。放眼望去,黄光裕被判了,王文襄杀人了,胡忠被人杀了……这些人哪个身家不是用亿来计算的。所以,穷有穷的好处,富有富的难处。    王文襄雇凶杀人案带给我的不仅是采访遇到麻烦以及王文襄最终能否执行死刑问题,更多应该是反思当下富豪企业家们
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曾在她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这样说,每一个有幸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所取得的成就,皆源于他们不断追寻的不安灵魂。而这种“不安”,比起一般意义上的心灵波澜,我想,更是一种“无事生非”的渴望,是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觅得追求的不懈努力和说“不”的勇气。  我们生活在一个岁月静好的时代,信息触角伸展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时代的变迁、动荡看似与我们息息相关,却又似乎遥不可及。于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心安理
高中三年时光看似很长,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三年很短,短到还想和同学再一同讨论导数时,却发现我们已是“过来人”。当然,作为学习中的“排头兵”,我很乐意在此分享自己高中三年里的感悟和心得,希望我犯过的错误能成为你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  第一,不要放任自己。你可以穿着时尚、吃遍美食、舒舒服服地度过高中,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以后一定碌碌无为,但我觉得你可能会后悔。当然,你也可以忍住内心的欲望、心无旁骛、努
亲爱的玛利亚:  我正坐在学校礼堂的后台给你写信,台上的聚光灯光线极其刺眼,照得眼睛微疼。我却不肯闭眼,享受着这珍贵的光明。  刚刚,我参加了人生第一次演讲比赛。我讲得并不好,练习了无数次的稿子被我讲得磕磕绊绊,漏洞百出,我甚至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紧张的心跳声。我的手心已经湿了,两条腿不断打着颤,也许坐在前排的观众都能看到我颤抖的双腿。当我走下舞台时,泪水终于控制不住顺着脸颊流下来。但,即使这样,我
亘古不变的记忆  捆绑在星光的背上蜿蜒  犹如那干枯的紫藤  藤叶告别五彩斑斓的瞬间  呢喃着曾经斑驳的梦  是否见证了  以往的喧嚣与奢华  是谁磨灭了  记忆中的那抹胭脂红  让青春的彩盘褪色  黃昏中伫立于回首的桥头  回味童年棉花糖的滋味  寂寞的烟花开出绚烂的花  亲吻深邃的夜空  美丽却太短暂  风雨浸湿的日子  如一泓弯弯的清泉  匆匆流过  带走锦绣年华  难怪说,流年似水  似水
每当寒气笼罩  小村庄升起炊烟  我就想起灶台  想起灶台边母亲弯腰的姿势  想起母亲的烙饼  那时候  日子被烧得火红  母亲把青春大把大把地  送进灶膛  那时候  一张张酥黄的烙饼  圓圆的烙饼  像理想一样温暖和芳香  记忆中烙饼的香气  仍在我心头萦绕  想起烙饼  就想起了母亲  在灶台边弯腰的姿势  想起烙饼  就想起了香喷喷的童年  想起烙饼  就想起了火红火红的日子
事件回放<<<<  第一声啼哭,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走进军营……2020年初,一部名为《人生第一次》的纪录片,让不少人收获感动。纪录片用12个弥足珍贵的“第一次”,串联起人生重要的时间节点,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图鉴”。时事鲜评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迈出蹒跚的脚步,第一次走进校园,第一次背起行囊逐梦远方……无数个这样的第一次,构成了我们人生最真实的体验。而镜头记录
磨白酱的时间在春天。  清明前后,土墙边的杨树和柳树都绿了。毛茸茸的飞絮落到蜘蛛网上,一颤一颤的,蜘蛛兴奋地爬过来四处张望。下面的蒲公英花苞正等着一个好日子,朝蜘蛛网上方的天空开放。  到了选定的日子,祖母很早就开始准备。先把袋子里的黄豆倒在簸箕里,一同倒出来的还有隔年的灰尘,轻烟一样四下飞散;再用簸箕簸出杂质,“唰啦啦,唰啦啦”,小石子和碎颗粒有节奏地弹跳到地上。剩下的豆子,祖母也要一颗颗仔细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