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膜防渗技术在土石坝中的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LXSJXXLX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土石坝及土石坝渗流情况,论述了土工膜技术在防渗中的具体应用,指出了土工膜防渗技术是土石坝防渗方面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解决土石坝渗流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土石坝防渗设计土工膜
  引言:
   土石坝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坝型。由于土石坝是由散粒体材料填筑而成,颗粒间有孔隙存在,在水压力的作用下,水流必然会沿着坝体土料、坝基土料、坝肩两岸地基中的孔隙向下游渗透,造成坝体、坝基和绕坝的渗漏。鉴于土石坝设计中对渗透破坏的考虑,应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减小因渗透造成的对土石坝的危害。目前,土工膜防渗技术在我国土石坝中的应用已渐趋成熟。特别是近年来,在新建的中低土石坝、病险土石坝以及堤防的除险加固中等应用较广。本文将通过对土石坝防渗基本情况的说明,土工膜在土石坝中的应用,给解决因渗透水流造成的对土石坝的渗透破坏问题提出一些仅供参考的解决方法。
  一、土石坝及其基本情况
   土石坝是利用砂、土、砂砾以及石料等坝址附近的当地材料填筑而成的挡水建筑物,因此又被称为当地材料坝。土石坝是世界上最古老且应用范围较广的坝型。
   土石坝之所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1)可就地取材,节省“三材”;(2)对坝基要求相对低,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强;(3)随着大型高效的土石方施工机械的采用,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建设工期,提高经济效益;(4)在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覆盖层较深时,与其他坝型相比,土石坝的造价往往较低;(5)应用管理方便,便于维修、加固、培厚和扩建;(6)由于岩土力学理论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土石坝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土石坝工程的积累,坝体防渗结构和防渗材料得到改进,为建筑高土石坝提供了有利条件,土石坝得到了有利发展。
  二、土工膜防渗设计
   工程实践证明,利用土工膜防渗技术进行土石坝的防渗,具有防渗效果好,工程施工简单,造价低廉等特点。因此,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做防渗的工程包括:土石堤、坝的防渗,地基垂直防渗墙及水平铺盖,堆石坝及碾压混凝土坝的上游面防渗体,渠道、蓄水池和水库的防渗衬砌,水闸及水工隧洞的防渗体,施工围堰,土坝加高防渗等。
   1.土工合成材料及土工膜简介
   土工合成材料是应用于岩土工程的以人工合成的聚合物为原材料制成的一种新型工程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防渗,排水和反滤,隔离和封闭,护岸和护底工程,加筋和加固,防汛抢险等方面。防渗功能是一种防止水渗透的功能,而常用的防渗材料为土工膜。土工膜是一种以聚合物或沥青作为材料制造而成的基本不透水的薄膜状土工合成材料,又称防渗膜。土工膜防渗结构具有不透水性强,抗冻性好,重量轻,体积小,厚度薄,便于施工和造价低的特点,得到广泛的应用。
   2.土工膜材料选择
   在采用土工膜防渗技术时,对土工膜品质及性能提出以下要求:(1)具备足够的抗拉强度,能承受施工铺设时的拉应力和使用期在水压力作用下不损坏;(2)在设计应用条件下,有足够长的寿命;(3)在侵蚀性的液体中,有足够的抗化学侵蚀
  能力。选择时,其除了满足防渗要求外,还应满足膜本身强度、防渗性、抗化学侵蚀等方面的要求,而且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考虑各种薄膜性能、单价、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因素,经济技术比较后选定。选定的土工膜必须满足工程要求,达到技术指标,有特殊工程需要的满足特殊要求极其相关规定。
   3.土工膜厚度的确定
   土工膜厚度的确定应依据防渗和强度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与垫层平整度,材料允许拉应力及弹性模量有关。土工膜厚度的合理与否,是确保土工膜在水压力下不被刺穿漏水的关键因素之一。1998年11月发布的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要求一般选用0.5mm厚度土工膜。不宜选用太薄,太薄易破损,施工保证率小,太薄的土工膜工程质量难以保证,膜上会有非常细小,肉眼看不到的砂眼,小孔洞,应用后会带来不良后果。隐蔽工程还要求厚度大于0.5mm为更好。土工膜厚度核算公式较多,视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计算公式。当垫层土体粒径d﹤22mm时,一般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3-1
  式中--土工膜的厚度,mm;
   --铺设薄膜范围内的最大水头,m;
   --垫层土壤最大粒径,mm;
   --膜的允許拉应力,kPa;
   --薄膜的弹性模量,kPa。
   利用土工膜进行防渗时,对计算所得理论厚度,然后考虑其他因素,确定最终的采用值。
   4.防渗结构设计
   在一般土石坝工程中,为了有效保护土工膜防渗体的正常工作,土工膜防渗结构一般由上面保护层,上下垫层,土工膜,支持层等几部分组成。支持层是对下垫层和防渗土工膜起到稳定可靠的支撑作用,使土工膜受力均匀,免受局部集中应力的破坏。支持层可用级配良好的压实砂砾料,压实土层等材料。下垫层具有保护土工膜不被支持层材料破坏的作用,并使土工膜受力均匀。下垫层可采用细粒土,土工织物等材料。上垫层可以使土工膜在水中不被漂起并防止膜料老化,可以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粒料,沥青砂浆等透水且颗粒较小的材料。上层保护层是外界接触的最外层,具有防御外界水流冲刷,冻冰损坏,紫外线辐射以及膜下水压力的顶托等作用。上面防护层的结构,层次和材料与工程的重要性,工程规模和使用条件等有关,视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用土工膜防渗结构防渗一定要做好整体性防渗处理,土工膜要与不透水地基和岸坡严密结合,并注意排水问题。土工膜防渗结构如图1所示。
  
  
   三、土工膜防渗的施工质量
  应用土工膜防渗技术首先必须科学设计,严把材料质量关,其次要精心施工,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操作。施工时要耐心操作,切莫急于求成,忽视质量,铺膜前应检查基面是否仍有小石子等。施工中应注意土工膜的保护,以防止损坏和老化,铺设完毕要检查薄膜有无破损,是否需要修补,接缝是否紧密。要经常检查垫层和保护层土料质量、填土厚度、填土夯实质量等。要重视质量监督检查,严格验收检验,每道工序完成需经质检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不合格的要及时返工。另外,要加强运行期间维修管理,发现保护层沉陷、裂缝应及时整修,只有保证保护层断面完整,才能保持理想的防渗效果。
  结束语:
   土工膜防渗结构在国内某些工程中获得成功,证明了土工膜是一种理想的防渗材料。用土工膜防渗结构,简化了防渗设施的构造,提高了工程防渗能力,缩短了工程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工程效益。但是作为土石坝整体防渗设计需求,土工膜防渗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如前文所述,土工膜一般用于堆石坝的上游坝面防渗体。如何进一步拓宽其使用范围,与其他防渗措施相结合,按照经济合理的总体要求,实现土石坝的总体防渗要求。另外,由于土工膜产品的性能,品种和尺寸规模上不能满足要求,以土工膜为代表的土工合成材料在水利水电工程方面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研究满足使用要求的高质量的土工合成材料,重视工程实践经验,进一步开展在土工膜材料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在工程应用中检测、科研、设计、施工、管理多方协作,促进土石坝防渗技术以及土石坝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珍照.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工建筑物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 赵光恒主编.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工程力学,岩体力学,工程结构及材料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4.
  [3] 林昭.土石坝设计应重视工程实践经验.土石坝技术2005年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2.
   [4] 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众所周知,大多数水电工程是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为目标的兴利除害的综合性工程,在兴建过程中容易对区域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在本文中分析了中小型水电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中小型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了中小型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策略,供各位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水电工程施工环境保护     一、中小型水电工程施工对环
期刊
铝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铝生产、消费大国,但同时国家也对铝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广西有丰富的铝
近年来我国居民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出旅游,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旅行社是旅游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主体,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压力和挑战。不
学位
视神经脊髓炎(NM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自身抗体攻击正常组织,其选择性的影响视神经和脊髓,造成视神经和脊髓的相继或同时受累.临床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单眼或双眼失明,在其前后数日或数周出现横惯性或上升性脊髓炎.近年来,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水通道蛋白4(AQP4)的发现开辟了NMO研究的新领域,抗AQP4抗体参与致病过程并对疾病
前言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全省地势由西向东降低。在地质上以碳酸盐岩广布、喀斯特景观普遍发育为特征。整体土壤偏少且电阻率偏高。这种地质条件对于变电站的接地电阻最终达到设计要求是非常不利的。那么怎么才能有效地降低变电站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并且使投资成本不会过高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呢,下面本人就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常用降阻方法  我们现在国内变电站一般常用的降阻方法有深井接地、加装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