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探究教学受到了教育研究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出假设或预测;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以及把自己的结论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下面就探究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几个要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基于问题发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并积极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分四步进行。①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问题。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要明确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快?可演示:将16×16cm纸片拧成团和8×8cm的纸片同时下落,学生在此过程中将“看”出问题。②让学生在实践中“碰”到问题。如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要知未知电阻R的阻值,据R=U/I必须测出电阻R两端电压和通过R电流,教师先用伏特表并联在待测电阻的两端,然后请学生接安培表,并要求安培表、伏特表的测量值要同时满足设计要求。学生在连接过程将“碰”到问题。③引导学生自己能“找”出问题。如电动势教学中演示如图所示电路,当S闭合、断开时,伏特表视数不同,问题出在哪里?④培养从巳解决的问题或似乎正确的答案及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悟”出问题。如高一物理必修本有如下一题,“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加速度的大小是6.0m/s2,求刹车后4.0s内的位移。”有相当多的学生解出位移S=-8m就结束了,有质疑习惯的同学就会从中“悟”出问题,进而得到正确答案。
二、学习过程乃探究过程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原有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它的本质体现了探究性。中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学生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突出过程性探究,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如电磁感应的教学重点。可以在教学上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同学都有器材,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有感应电流产生,学生在明确所探究的问题后,他们可能把磁铁、线圈、变阻器,电键等任意移动或改变位置,这时他们会发现感应电流产生了,为体现过程和探究性,充分让学生自已去探究,教师应在恰当时机,给予指导和归纳。如结合各组学生的结果,可获得五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教师可进一步启发,这五种情况都和磁场强弱的变化或回路面积有关,再结合物理学史实,引入磁通量的概念(解释与评价),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得出电磁感应现象。这种教学使学生能亲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这样不仅有了亲身体验也发展了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与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察,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方式相比,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教师是探究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探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保证,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能开展主体性学习,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做到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增进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惑和问题。如产生的困惑有:探究活动中,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应该选择在哪里;这一内容应重点发展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怎样引导才算是恰当、充分;提供怎样的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提供这些材料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哪些地方确实需要教师有意义的讲授等。在探究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有:教师介入得过早,阻碍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太晚、引导无效,让学生过久地处于盲目状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有的教师对那些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引导的内容也来引导学生,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而对那些需要引导的内容又不能充分引导,使得学生束手无策等。
四、交流与协作是探究的基本方式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探究性教学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学会工作,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面临着复杂而隐蔽的问题,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应认识到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学生的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同时提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互相质疑,互相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使各自的想法、思路明晰化、外显化,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学生与环境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教与学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总之,物理学习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应该深刻把握探究教学理念的精髓。既不要去追求一种统一的模式也不应生搬硬套那几个科学探究的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能够充分认识科学的本质、摆脱束缚、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养成能力、发展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探究基于问题发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并积极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分四步进行。①将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问题。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要明确是否重的物体下落快?可演示:将16×16cm纸片拧成团和8×8cm的纸片同时下落,学生在此过程中将“看”出问题。②让学生在实践中“碰”到问题。如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要知未知电阻R的阻值,据R=U/I必须测出电阻R两端电压和通过R电流,教师先用伏特表并联在待测电阻的两端,然后请学生接安培表,并要求安培表、伏特表的测量值要同时满足设计要求。学生在连接过程将“碰”到问题。③引导学生自己能“找”出问题。如电动势教学中演示如图所示电路,当S闭合、断开时,伏特表视数不同,问题出在哪里?④培养从巳解决的问题或似乎正确的答案及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悟”出问题。如高一物理必修本有如下一题,“以10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加速度的大小是6.0m/s2,求刹车后4.0s内的位移。”有相当多的学生解出位移S=-8m就结束了,有质疑习惯的同学就会从中“悟”出问题,进而得到正确答案。
二、学习过程乃探究过程
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原有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它的本质体现了探究性。中学生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学生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突出过程性探究,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如电磁感应的教学重点。可以在教学上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同学都有器材,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有感应电流产生,学生在明确所探究的问题后,他们可能把磁铁、线圈、变阻器,电键等任意移动或改变位置,这时他们会发现感应电流产生了,为体现过程和探究性,充分让学生自已去探究,教师应在恰当时机,给予指导和归纳。如结合各组学生的结果,可获得五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教师可进一步启发,这五种情况都和磁场强弱的变化或回路面积有关,再结合物理学史实,引入磁通量的概念(解释与评价),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得出电磁感应现象。这种教学使学生能亲历真正的科学探究,这样不仅有了亲身体验也发展了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与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观察,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方式相比,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三、教师是探究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探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保证,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能开展主体性学习,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做到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增进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的困惑和问题。如产生的困惑有:探究活动中,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应该选择在哪里;这一内容应重点发展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怎样引导才算是恰当、充分;提供怎样的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提供这些材料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哪些地方确实需要教师有意义的讲授等。在探究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有:教师介入得过早,阻碍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太晚、引导无效,让学生过久地处于盲目状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有的教师对那些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引导的内容也来引导学生,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而对那些需要引导的内容又不能充分引导,使得学生束手无策等。
四、交流与协作是探究的基本方式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探究性教学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学会工作,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面临着复杂而隐蔽的问题,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应认识到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学生的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同时提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互相质疑,互相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使各自的想法、思路明晰化、外显化,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程、学生与环境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教与学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总之,物理学习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应该深刻把握探究教学理念的精髓。既不要去追求一种统一的模式也不应生搬硬套那几个科学探究的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能够充分认识科学的本质、摆脱束缚、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养成能力、发展科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