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路由器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carr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计划”是一个持续的纸上展览项目,从2014年7月刊开始《东方艺术·大家》将以每月一个单元主题的形式,逐步呈现出一连串与城市有关的结构、记忆、风景和猜想等等。
  本月“城市计划”的开篇主题是“空间路由器”。
  空间作为城市的基础构成方式,它本身也是一种不断扩充和交互着的动态结构,其中包含着私人的或公共的、心理的或外在的等等不同因素。就像在后面呈现出的几件不同的作品一样,虚构的星球或复刻的空间等等,都可以作为一种形象的引信,并在文字的簇拥下震动出种种关于城市空间的想象式波纹。
  看不见的空间藏身在看得见的城市地图中,像路由器中发出的虚拟信号一样,连接着每一根渴望倾诉的城市血脉。
  本期除了邀请和投稿的作品之外,编辑部的每位同事也都参与到了关于“城市”和“空间”的创作之中。我们不是职业艺术家,但除了在字句铺陈的文章之外,我们也会用形象来落实和记录自己的点滴思考;而在对“图像泛滥”的谴责之声已变成另一种语言暴力和滥用的今天,我们更愿意用熟悉的界面来修改出一种与自己若即若离的空间样式—在展览的最后,你会看到一个个类似微信中“朋友圈”的界面,印刷的油墨固定了虚拟的刷屏速度,而在无法修改和自由评论的假屏幕上,你能从中找到那些轻微悖离的篡改陷阱吗?
  最后,经历过前几期的实验与调整,我们也渐渐明晰了纸上专题展览的定位: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宣传报道,而是将杂志看作一个可以呈现展览的独特“空间”,其中不仅只有作品图片和介绍文字的简单叠加。就像英国作家埃德温·A·艾勃特在1884年创作的小说《平面国》(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一样,它或许最终会成为一个激活不同维度概念的全新视角:
  在平面国中不断寻找着“多边形”的空间构成,语言的空间在很多时候会比固有的“三维空间”更加开阔……
  我们希望我们的“平面国”能在一张张看似平淡无奇的哑光纸面上,不断地生长出串串新奇且壮硕的果实来。
其他文献
殷双喜(以下称“殷”):看完这次展览所有艺术家的资料,我觉得在这个展览里,写实其实只是表象,这些艺术家有完全不同的方法。你们将来会分化,走的并不是一条路。比如说周松的作品,比较平面化。画一个鱼把它剖开,把肠子拿出来画,看的人心里头有点拉扯、纠葛。而他要的是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个方法以前没有过,石冲画过一张《撕鹌鹑的人》。还有李卓的画里那个感觉,他是要当导演排戏,在画中演剧,他在重新讲历史,他这
期刊
作为一拨背井离乡来北京寻找梦想或等待被虐的年轻人,编辑部每位同事的身上,都可以被轻易地挤压出一些符合“外省青年”的典型特征来—搬家租房租房搬家、挤挤更健康的公交和地铁、来回跳跃于朝九晚五和朝不保夕天平间的莫名慌张等—在文学化的理想叙述中,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到一个略带悲情的文艺角色里,似乎只有这样才会让蒙尘的理想,在难辨方向的眼下焕发出照亮未来的迷人光彩。  但“外省”二字,却并不是一种对
期刊
不论是初尝漂泊滋味的年轻人,还是已经不着痕迹地隐入到本地生活里的有产者。大家对于身份的执着或焦虑却几乎总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外省”和“青年”并不只是对于地理界限和生理年龄的简单分割,更多地成为一种对于“主客”身份的认同或否决,在自我认同到来之前,客人始终徘徊在接近年轻的不稳定状态中。  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许巍早年的歌中所唱:“我的身体在这里,可心它躲在哪里;每天幻想的自己,总在另一
期刊
关于《宵禁》  我的艺术实践包含三个重要元素:身体、时间和观众。《宵禁》(Curfew)中的观众扮演了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如果没有观众,而又要在时空中传达这件作品的整个观念,对我个人来说,将是难以想象的。这是我最困难的一次行为表演,我曾想过放弃因为它极富不可预测性和短暂性。这件作品依赖于许多因素,譬如观众的数量、场地的性质、目前的社会政治状态、天气条件等。在《宵禁》中我运用了我的“军人身体”。我的艺
期刊
“家庭”对董金玲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从一颗精子和一枚卵子的结合开始,你的身体被种植进了另一个身体之中,随着十月临盆的阵痛与啼哭,由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家庭结构”,也是你终生无法悖逆的、“政治关系”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权”的阴霾让这种家庭政治的博弈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你试图反抗与逃离,并最终成为那个完全“独立”的自己。但它又时常会幽灵般地潜伏回你最深沉的梦境中,并不断
期刊
政治将社会化约为一系列固定的单位,在文明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起一个或多个具有普遍性的参照和共识—身份、等级、区域、时间等等,都是作为“标准”而存在的人工证据。  某个具体的身体或行为可以作为诱发深层意义的标准而存在;同样,对于某些既有标准的质疑与否定,也可以将我们对于身体的认知推进到与以往不同的逻辑思考之内。  标准,建立在你的选择之上  《绳子》是行为艺术家谢德庆最为人知的五件一年表演作品之一,
期刊
当我们用“自然之母”(Mother Nature)等词汇来表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修辞意义上的拟人化比喻,已将“身体”和“环境”在意识中潜在地对等了起来。而在狭义的自然环境之外,“作为身体的环境”或“作为环境的身体”,也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能量关系—环境可以被当作身体的某个部分,并参与到与其他身体的协作互动中;单独的身体也可以被视作一个完整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构中延伸和重建着关于环境的新标准。  温柔地
期刊
2009年夏天,由最初自发拍摄采访发生于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饥饿”开始,到2010年夏天有21人参与其中,由此成为草场地工作站的一个“民间记忆计划”,自愿参与“返回村子”采访、并整理出深埋已久的民间记忆。参与其中的人,有过60岁的村民,有从事纪录片、剧场或其它艺术创作的作者,也有正在大学就读的学生。一种雪球自然滚动方式,卷入更多人参与和更多村子的老人进入采访记录。截止现在(2014年3月
期刊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显性或隐性的政治动机,让每个身体都处在“消费”“竞争”“展示”和“内省”等关系的不断累积里,理性或狂热、自然或人工等,在由自我意识和日常行为共同搭建起的展台上——“身体即政治”。  一米之上的身体和政治  1995年,一群来自北京“东村”的艺术家们,联合创作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在这件作品中,11个赤裸的身体孤绝地叠摞在一起,连接着背景中绵延的群山,共同呈现出了高度的默契和诚
期刊
王怀庆是从中国本土成长与成熟起来的一位地道的中国艺术家。他的艺术经历了从具象、意象到抽象的全过程。王怀庆不只在艺术的本体意义上展开他的工作,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在艺术的本土化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他睿智地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己艺术的出发点,从而使他的艺术与传统文化既具有一种批判的姿态,又保持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王怀庆从80年代中期以后,就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和木结构家具中获得启示与灵感,并从中找到确立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