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有人问,什么样的一节课才是优秀的,成功的.我曾经很困惑,觉得好的化学课必需有设计完美的PPT,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有学生参与的动手实验,这样整节课看着既热闹又有趣,也很容易得到好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成功的化学课应该是在我们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怎么学,并不是说一节课完成了45分钟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而是通过这节课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教授规律,在上新课的时候就将难度提升到中考水平, 甚至将高中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盲目地加深新授课的知识深度.我们知道,知识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的理解,积累,提高,盲目提高难度使学生很难理解到位,往往只好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教师的要求,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导致学生进入了化学只要死记硬背的误区.因此,在上新课时,我让学生掌握基础就行,等到整章的复习课或者后面的有关联的章节再进行加深,每章单元测验我出题时注重基本题,然后放一至两题探究创新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做到有效教学.
一、有效课堂教学应教给学生真
实、有用的化学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教“有血有肉”的化学反应.
例如,有些学生知道氢氧化钙和硫酸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却不知道这是制取波尔多液的反应原理;有些学生知道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却不知道这既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又可以作为石灰水抹墙的原理,还可以是保鲜鸡蛋的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生的不仅是单个的知识点,而是这个知识点有哪些方面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适当拓展探
究对象,培养归纳意识
比较既要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不同点.比较法对初学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也是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比较方法,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微粒的基本属性、溶液的导电性、溶液与浊液、固体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等,都是用比较实验引出的.
又如,在讲“硬水与软水”时,教师可在两个烧杯中各加入20mL蒸馏水,在一个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氯化钙,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再在两个烧杯中各加入一些肥皂水,搅拌,观察比较两个烧杯中发生的现象.显然,不加氯化钙的泡沫多,加氯化钙的泡沫少.现象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氯化钙,接着引入硬水、软水的概念:含有较多钙、镁物质的水叫硬水,含少量或不含钙、镁物质的水叫软水.再结合实验现象讨论硬水的危害、硬水的软化方法等,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有的概念,课本没有具体详细的比较,就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分散的概念聚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比较.这种情况下,表格是最常用的形式.相信所有的化学教师都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纯净物与混合物,元素与原子、分子、离子等等基本概念进行过表格式的比较.
考查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都有明确体现.
例如,2009年苏州中考第30题中分别用粗砂纸和用特细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要求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得出影响实验现象的原因.2010年苏州中考第36题要求进行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CO2的比较.2011年苏州中考第35题蛋白质性质的探究中就要求对比浓度和温度对实验的影响.这些题目几乎都是每年中考解题的难点,主要的形式都是:给出对比实验,要求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归纳出科学的结论.这种题目是不可能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学生注意并仔细分析题目所给信息,逐字逐句推敲,比较对比实验在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比较思维训练,用比较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有效课堂教学应注意探究的
科学性和实验的可视效果
例如,以前探讨制取氢气所需药品时,往往选择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实验,将镁、锌、铁、铜与酸放在培养皿中反应,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后来我们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不仅发现铜不反应,镁反应很快,锌反应速率适中可以作为制取氢气的药品,而且发现培养皿外壁发烫,从而知道这些反应是放热反应.
有效课堂教学应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有效课堂教学还应利用图片教学,打通章节的阻碍.
总之,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好上课的45分钟.那些占用学生的其他时间加班加点的教师,只能说态度可嘉,但缺乏效率.我们应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的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不能简单地看成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成功的化学课应该是在我们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怎么学,并不是说一节课完成了45分钟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而是通过这节课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教授规律,在上新课的时候就将难度提升到中考水平, 甚至将高中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盲目地加深新授课的知识深度.我们知道,知识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的理解,积累,提高,盲目提高难度使学生很难理解到位,往往只好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教师的要求,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导致学生进入了化学只要死记硬背的误区.因此,在上新课时,我让学生掌握基础就行,等到整章的复习课或者后面的有关联的章节再进行加深,每章单元测验我出题时注重基本题,然后放一至两题探究创新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循序渐进,做到有效教学.
一、有效课堂教学应教给学生真
实、有用的化学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教“有血有肉”的化学反应.
例如,有些学生知道氢氧化钙和硫酸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却不知道这是制取波尔多液的反应原理;有些学生知道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却不知道这既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又可以作为石灰水抹墙的原理,还可以是保鲜鸡蛋的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生的不仅是单个的知识点,而是这个知识点有哪些方面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适当拓展探
究对象,培养归纳意识
比较既要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不同点.比较法对初学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也是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比较方法,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微粒的基本属性、溶液的导电性、溶液与浊液、固体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等,都是用比较实验引出的.
又如,在讲“硬水与软水”时,教师可在两个烧杯中各加入20mL蒸馏水,在一个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氯化钙,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再在两个烧杯中各加入一些肥皂水,搅拌,观察比较两个烧杯中发生的现象.显然,不加氯化钙的泡沫多,加氯化钙的泡沫少.现象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氯化钙,接着引入硬水、软水的概念:含有较多钙、镁物质的水叫硬水,含少量或不含钙、镁物质的水叫软水.再结合实验现象讨论硬水的危害、硬水的软化方法等,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有的概念,课本没有具体详细的比较,就需要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分散的概念聚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比较.这种情况下,表格是最常用的形式.相信所有的化学教师都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纯净物与混合物,元素与原子、分子、离子等等基本概念进行过表格式的比较.
考查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每年的中考试题中都有明确体现.
例如,2009年苏州中考第30题中分别用粗砂纸和用特细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要求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得出影响实验现象的原因.2010年苏州中考第36题要求进行排水法收集与排空气法收集CO2的比较.2011年苏州中考第35题蛋白质性质的探究中就要求对比浓度和温度对实验的影响.这些题目几乎都是每年中考解题的难点,主要的形式都是:给出对比实验,要求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归纳出科学的结论.这种题目是不可能有现成答案的,需要学生注意并仔细分析题目所给信息,逐字逐句推敲,比较对比实验在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比较思维训练,用比较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有效课堂教学应注意探究的
科学性和实验的可视效果
例如,以前探讨制取氢气所需药品时,往往选择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实验,将镁、锌、铁、铜与酸放在培养皿中反应,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往往看不清楚,后来我们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不仅发现铜不反应,镁反应很快,锌反应速率适中可以作为制取氢气的药品,而且发现培养皿外壁发烫,从而知道这些反应是放热反应.
有效课堂教学应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有效课堂教学还应利用图片教学,打通章节的阻碍.
总之,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好上课的45分钟.那些占用学生的其他时间加班加点的教师,只能说态度可嘉,但缺乏效率.我们应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的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不能简单地看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