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1_41004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26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5月我院内科病房收治心肌梗死患者40例,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在34~80岁,平均57岁。其中急性13例,心电图检查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例,心源性休克患者2例,左衰患者3例,合并全心衰患者1例(因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
  心理护理:心肌梗死病人持久的脑骨后剧烈疼痛而产生恐惧感焦虑感,易激怒等可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故这一类病人应多关心、注意心理安慰、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指导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情绪的控制,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加强巡视:及时询问病人疼痛及其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疼。给予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醇酯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随时监测血压的变化。测量脉搏和心率时要注意其频率、节律和强弱变化。心肌梗死不足6小时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溶栓治疗,其护理包括:询问病人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等溶栓禁忌证,准确、迅速的配制并输注溶栓药物,病人用药后有完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等,是否发生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等副作用。一旦出血严重应立即终止治疗,紧急处理,使用溶栓药物后,应定时描记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询问病人胸痛有无缓解。胸痛消失、S-T段回降、CPK峰值前移。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溶栓成功的指征。注意观察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失调时更容易并发心律失常。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咳嗽、咳痰、气急、夜尿增多等表现,听诊肺部有无湿音,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控制吸氧浓度及流量。
  加强宣教:急性期心肌梗死病人应对卧床休息。对于夜间睡眠欠安者应加强心理疏导并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大便畅通,勿用力排便,必要时使用软化剂或缓泻剂。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饱餐、暴饮暴食,以防增加血流速度,加重心脏负担。克服急躁、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康复。大力宣传戒烟,吸烟可促进肾上腺释放儿荼酚胺,增加血小板黏稠度,增高血脂,易发生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吸烟时吸入一氯化碳使碳氧血红蛋白增加,影响了血携氧能力,易出现心肌缺氧,加重心肌梗死。
  
  结 果
  
  13例患者均在应用多卡因消除心律失常(10例),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心力衰竭(3例),应用溶栓酶及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除1例患者因经济困难不能坚持治疗而自动出院,其余12例患者心肌梗死症状明显减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得到纠正而顺利度过危险期。
  
  讨 论
  
  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随着监护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展,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性期病死率已大大下降,目前已低于10%。通过对该类病人的护理,体会到护理在治疗心肌梗死急性期的重要作用。可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控制预后。通过严密的观察和精心的护理,避免一切可能的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可使急性期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其他文献
作为面积狭小、资源稀缺的岛国,新加坡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其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品牌优秀,是新加坡教育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得益
重要的易失的计算机数据,需要完善的数据备份方法和文件管理措施来增强其安全性,用数据恢复方法来挽回丢失的数据。
摘 要: 目的:使用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下进行宫腔镜插管术,术前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观察软化宫颈、麻醉用药、手术时间情况。方法:将选入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5例,术前3小时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对照组术前不使用任何促宫颈成熟的药物及方法。结果:实验组宫颈充分软化38例(84.4%),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中实验组很少加用麻醉药物,而对照组则有40例(91.1
结 果    代谢综合征组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短期胰岛素强化结合多组分异常干预治疗后上述二指标明显下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借鉴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