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品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c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但许多学生对于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尽管能享受到因传统节日放假而带来的休闲时光,却因不知道该怎样过节而享受不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通过开展语文主题活动,教会学生过传统节日,特别是内涵丰富的清明节,显得十分重要。
  
  主题活动系列设计一:历史探寻,走进清明传统文化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有着其悠远的文化内涵,大约始于周代,已有近3000多年的历史。在清明节主题活动前,可要求学生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有关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传说、清明节的习俗,了解清明期间的各种春游活动等。
  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等,逐步了解清明的文化习俗,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丰富内涵,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思考】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源对语文教学有诸多直接的有益的影响:(1) 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联结课堂内外,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独特感受,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4) 有利于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健康的情感和多元的认知去审视生活;(5) 有利于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主题活动系列设计二:亲身体验,传习清明文化的内涵。
  
  语文综合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能在一个明确定主题的统率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样才能使活动课精彩纷呈,富有成效。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每逢此时,人们都要举家前往郊外祭祖扫墓,以此缅怀逝去的先人,寄托无尽的哀思。许多文人雅士也为后人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清明佳作。教师要求学生借着清明扫墓,搜集相关的诗句,要求做到“三个一”:即“一场祭扫仪式,诵读一首清明小诗,写一篇心得体会”。亲身参与的体验活动,是最能让学生得到感悟,升华情感的方式。
  片段一:学会感恩
  师:同学们,四月清明,大地复苏,我们尽情呼吸了清洁明净的天地之气。在共同研究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家还分组选择自己感受兴趣的清明文化,那么,你体验到了什么?
  生:(出示照片)这是我参与的一次上坟活动。今天早上,奶奶花钱买了很多纸元宝和鞭炮,叫我一起去给爷爷上坟,看见那一大堆用钱买来的冥币和鞭炮,我马上回想起去年清明节发生在爷爷墓地的那情景,那次就是因为奶奶在爷爷坟前焚烧冥币,点燃了坟边的树丛,差点引起了一场火灾。我忙给奶奶上了一课,我说清明祭祖重在心意,烧纸钱、放鞭炮这种形式不仅带有迷信色彩,稍不注意还很可能引起火灾。今年我们可以换一种文明的形式,比如给爷爷买一束鲜花,用它来代替纸钱和鞭炮。奶奶想了一会儿,接受了我的提议。来到墓地,有很多人家跟我们一样在用鲜花祭祖呢,看来文明祭祀之风越来越盛了。
  师:你真棒,时代在前进,一些旧时清明节的不良习俗是应该改一改了,同学们还能想出其他的文明祭祀的方式吗?
  (生交流:向大海抛洒鲜花、网上祭祀、烛光祭祀、植树祭祀、设立家庭祭祀角、举行家庭追思会……)
  生:说起网上祭祀,我也有话想说。我发现,清明节不仅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也是缅怀英烈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我们可以去烈士陵园祭扫英烈,也可以参加网上的公祭活动。据调查,自2002年以来,团中央“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已连续开展了7届,参与网站3000多家次。希望明年的清明节大家能到网上为心中的英雄敬献鲜花、写写感言,表达缅怀和思念。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的日记,有两句话让老师的鼻子酸酸的,她说:“一个女孩在坟地上大声哭喊着:‘爸爸,我们不是说好了吗,等我有钱了,您就待在家里享清福了,我现在有钱了,可你怎么不等我就这么走了呢?您让我怎么办呢?’”同学们,这是多大的遗憾啊,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要珍惜生命,珍惜亲情,更要孝敬健在的父母、长辈。
  师:对呀,孩子们,珍惜生命,珍惜亲情,千万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当我们年迈的爷爷奶奶不会用手机打电话的时候,请耐心地教教他们,想想我们小时候,有多少事情是他们手把手地教会的呀!
  当爷爷奶奶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爷爷奶奶梳头时手开始不停地颤抖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爷爷奶奶因眼花看不清东西的时候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所以我们可以把清明节当成中国的感恩节来过。
  片段二:诵读经典
  师:关于清明的诗歌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河中不断闪现,咱们先看第一首——杜牧的《清明》,先吟诵一下。
  (学生齐读)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里的雨纷纷,你怎么理解?
  生1:人们在清明节时心里难过,流下了泪雨。
   师:你认为是泪雨,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是泪纷纷呢?
  生2:我认为,这里的雨纷纷,还是真的在下雨,很好地衬托出人们扫墓时悲痛的心情。
  生3:我查了资料,在清明时节,雨水较多,适合植树,所以,雨纷纷。
  师:哦,是时节原因。那么,作者为什么说“欲断魂”呢?
  生4:在清明这个重大的节日,作者却作客他乡,不能回去和家人一起祭奠亲人,心情沉重,所以说“欲断魂”。
  师:说得有道理,杜牧的《清明》读来令人伤感,但是清明诗歌里面,也有愉快的,请看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梨花风起正清明,游于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师:去过杭州西湖的同学请举手,呀,还不少啊!当时,你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知不知道苏堤是怎么来的,跟谁有关系?
  生5:苏轼。(并介绍苏堤的来历)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你又读出哪些味道来了?
  师:拿出笔,把写到的景物画下来,再想想,从哪些角度来写这些景的?再思考诗人所写的景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他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的?
  (学习小组内讨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很有成效,既舒缓了上课的气氛,又让学生开展讨论,体会诗词的含义。)
  【思考】可以说“活动性原则”是语文活动课的精髓,“活”不仅指形式方面,也指内容方面的。鲜活的内容和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也只有如此,语文活动课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对学生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在上面片段一中,由于其自由的模式,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研读、品味经典作品,成为学生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厚文化内涵、培养人文精神最直接有效的行为。
  
  主题活动系列设计三:弘扬民俗,传承清明文明的精髓。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一项清明节民间传统习俗活动、制作一次清明美食活动、制作一份风俗小报,进行一次习俗大讨论,给学生一个冷静、理性思考的机会。
  片段三:过好清明节
  师:今年的清明节在同学们大胆探索的脚步声中远去了,通过综合活动,我们既看到这个节日中上坟扫墓时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能听到踏青游玩时的欢笑声;既能品味到清明诗文的韵味,又能品尝到清明小吃的美味。想不到一个在多数人眼中只有上坟扫墓这单一内涵的清明节,你们居然能过得这样丰富,看来你们真是一群敢于探索的孩子。那么,面对明年的清明节你还有什么金点子呢?
  生:我们可以过个绿化的清明节,在清明节中去植树造林。
  生:清明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它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过个农事清明节,比如上网收集一些跟清明有关的农业谚语,制成备忘录,送给从事农业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他们肯定会有帮助的。
  生:我们还可以在清明节前后组织一次家乡贤人追思会,弘扬清明节的感恩传统。
  师:对,老师为大家鼓劲!通过实践探究,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种过清明的方法、这么多的好建议!根据大家的意见,下一步我们的行动目标是: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清明节的内涵。相信我们的脚印会走出课堂,留在校园里,留在家里,留在更多的地方。
  【思考】语文活动课不仅要注意“活”,还要注意“动”。动,就是要求师生双边活动要到位。不仅要手动、口动,更要求脑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动,还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教师精心设计方案,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动,还要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不作表面文章。上述的片段,就是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动”,“动”出新思路,“动”出新特色。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我们的学生成为有文化、有品位的人。要让学生积累传统文化,就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吸收、消化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营养,还要有意识地接触多元文化。把清明文化带入学生们的课内课外,在生活中、书本里、课堂上,学校提倡文明、绿色、健康、进步的过节方式,让优秀的清明文化走进现代校园,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让校园文化多点传统气息。
  (作者单位: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多年来,我们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为源泉,实践为根基,综合为主要特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了小学一至六年级比较完整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  一、 根植学生的经验  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喜欢的生活情景,曾经作过一个调查,让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生活内容。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了一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材料,如:  (1) 校园生活:《童心在游戏中放飞》《快乐六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自2001年1月起,用了3年多的时间,组织编写了一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该套教科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到2003年9月,这套实验教科书全部通过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    一、 教材编写的理念    1.依据“课标”,以人为本  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期刊
刘春:自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施行以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改革已经完成了一轮的实验。在近九年的改革实验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众多版本的教材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通行的三大主流教材之一。据您的了解,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其他版本相比,其个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庆:教材最主要的特征表现在这几方面:第一,让孩子学会做人。用传统的美德来熏陶学生,比如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勤奋读书等等
期刊
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但在有些课堂上,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缺失”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1.文本细读时,教师越俎代庖,以自己的解读或者“快餐式”地截取教参资料取代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  2.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下的“情节分析”式的问答取代了学生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  3.情感激发上,“道德一元化”主题推进遮盖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4
期刊
一、 状物类习作的梳理    状物的“状”是陈述或描摩的意思。“物”包括的面很广,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动物,如马、牛、羊等;一类是植物,如花、草、树等;还有一类是静物,如书、文具、小闹钟等。写状物作文,就是让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条理地去描绘这些物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教材58次习作中有8次属于状物类习作,另外,还有7篇由教材引发出去的状物方面的习作练习。    二、
期刊
2007年,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14岁初三女生,因为偶然忘做作业,遭到老师劈头盖脸的训斥。她一句话都没有说,回到家扑在床上痛哭了一场,然后抱着她心爱的玩具狗,从24楼飘然坠地……一个刚刚绽放的花蕾就此凋零!人们纷纷痛斥那个“用舌头杀人”的中学教师。南师大副校长吴康宁教授撰写了一篇文章:《你为什么不申诉?》读来发人深思!我们在为这个失去生命的花季少女痛心的同时,作为教师,是不是要深思:我们的学生在
期刊
于强老师将代表扬州市参加江苏省教学大赛,他此次,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的《习作7》,于是,我们以教学研讨、课例分析的形式走进了他的课堂。  【首轮教案】  一、 课前谈话  1.看着同学们桌子上摆的饮料,我知道了同学们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好,谁想说说:你的饮料是怎么制作成的?  2.现在请大家看着我,再看看你眼前的饮料,想想马上要准备上课,此时,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3.我们平时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
期刊
全国第二届两岸三地同课异教研讨课在徐州如期举行。我怀着期待的心情,聆听了三年级下册《荷花》的同课异教研讨课。教师来自海峡两岸,风格迥异,姿态万千,正如这《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好棒噢,给他鼓鼓掌!”——源自心灵的语言  台湾林茂兴老师语音旖旎。“好棒噢!给他鼓鼓掌!”这句话频频出现,课堂上几乎每个孩子都享受了同样的褒奖,但奇怪的是:不觉重复累赘,不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七彩语文》杂志社在丹阳举行的《七彩语文·写字》杂志首发仪式,对我市写字教育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上半年我市成立中小学书法艺术研究会是激发热情的一次快速“启动”,那么《七彩语文·写字》首发仪式就是促进我市写字教育工作的一次大力“推动”,也是与我市“省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验收”工作的一次整体“联动”。  近年来,我市围绕“促进全体学生个性发展
期刊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源于对小学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语文教育改革的积极参与。在写字教育日益引起关注的今天,书法界、教育界、写字教育的诸位专家们,都对儿童写字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亲切的关怀,其中丹阳市教育局对写字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关爱,尤其令我们感动。  《七彩语文》杂志社策划出版“七彩语文·写字”专版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三年前即已经在酝酿写字专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