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以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转型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操作探究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及作用。对当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的缺乏指导、偏离重点的“错位”操作进行分析,并提出采取围绕重点、扶放结合、突出思维的策略,让学生的操作探究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思考性。
[关键词]操作探究 “错位”现象 对策 针对性 实效性 思考性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82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将操作探究活动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但是,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探究活动时存在随意性,导致学生进行操作探究活动时出现“错位”现象。在“以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转型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操作探究活动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及作用。为此,我将对信息技术课堂上典型的“错位”操作探究现象进行分析,寻找信息技术课堂操作探究的有效策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一、对信息技术课操作探究“错位”现象的剖析
操作探究的“错位”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自主开展的操作探究活动偏离了学习目标。学生的操作探究“错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失效,不能使学生的相关能力得到发展。通过研究表明,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操作探究“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标签式——偏离重点的“错位”操作
“操作探究”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探究学习,把操作探究当成新课程理念的“标签”随意贴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文集封面》(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一课时,课堂上安排学生先后进行了三次操作探究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Word中输入作文集名称、姓名和班级等信息,并设置合适的字体字号;第二次让学生对封面上的文字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次让学生插入Word软件自带的剪贴画,并通过尺寸控点调整剪贴画的大小。这堂课上,有的学生在三次操作活动中都是“蜻蜓点水”,只进行少部分的操作,还有的学生则一点都未完成相关的操作任务,甚至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这样的操作探究活动没有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案例中,学生操作探究活动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围绕教学重、难点为学生设计操作探究的任务,安排的操作探究活动次数过多。这里,教师没有花心思去思考设计操作探究的主要内容,导致学生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和完成相应的操作,因而课堂并没有取得实质的教学效果。
2.放羊式——缺乏指导的“错位”操作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操作探究活动是教师教学不能够代替的,因而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动手操作。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探究时,从给出操作探究的主题后,教师就不再进行干预,让学生自主在操作探究中进行学习。学生缺乏引导,常常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导致学生在开展操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迷失方向”。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多彩的图画》(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这一课时,借助PPT用“选择”工具移动图块和用“用颜色填充”工具填色的方法给学生进行演示与讲解“画图”软件后,直接让学生打开“画图”软件,对一幅图画进行修改并用颜色填充的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既没有对课堂进行巡视,又没有对学生的操作探究进行指导。大约十五分钟以后,教师让学生停止操作,要求学生反馈自主学习的成果。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才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以上案例中,学生的操作探究过程显然是无效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信息技术素养较低,电脑操作能力较差,教师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以后就置之不理,课堂教学必然出现“放羊式”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
3.程序式——没有思考的“错位”操作
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探究活动时,往往会给学生设计好操作探究的步骤,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活动前的讲解。这样教学过于程序化,学生在操作探究过程中就缺乏创新及自主探究的思维,只是机械性的学习活动。没有思考的操作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没有实际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操作探究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让演示文稿“有声有色”》(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一课时,为让学生能够掌握在PPT中添加音频与视频文件的方法,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第一步,让学生打开桌面的“我是文明小网民”这一演示文稿;第二步,让学生在演示文稿中插入教师指定的背景音乐,设置循环播放效果;第三步,让学生在演示文稿中插入相关视频,并设置不同的视频播放效果。课堂上,学生的整个操作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看起来每个学生似乎都完成得很顺利,但是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学生课后很快就会忘记操作方法,学习显得十分被动。
以上案例中,学生显然是执行教师“命令”的“操作工”,操作活动是程序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需要进行思考,缺乏思考的操作探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信息技术操作探究优化策略的分析
结合具体的课例对信息技术操作探究“错位”现象进行分析后,我认为在“以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转型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操作探究的价值功能,要善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操作探究活动进行优化。
1.围绕重点——让操作探究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操作探究 “错位”现象 对策 针对性 实效性 思考性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82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将操作探究活动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但是,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探究活动时存在随意性,导致学生进行操作探究活动时出现“错位”现象。在“以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转型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操作探究活动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及作用。为此,我将对信息技术课堂上典型的“错位”操作探究现象进行分析,寻找信息技术课堂操作探究的有效策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一、对信息技术课操作探究“错位”现象的剖析
操作探究的“错位”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自主开展的操作探究活动偏离了学习目标。学生的操作探究“错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失效,不能使学生的相关能力得到发展。通过研究表明,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操作探究“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标签式——偏离重点的“错位”操作
“操作探究”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探究学习,把操作探究当成新课程理念的“标签”随意贴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文集封面》(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一课时,课堂上安排学生先后进行了三次操作探究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Word中输入作文集名称、姓名和班级等信息,并设置合适的字体字号;第二次让学生对封面上的文字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三次让学生插入Word软件自带的剪贴画,并通过尺寸控点调整剪贴画的大小。这堂课上,有的学生在三次操作活动中都是“蜻蜓点水”,只进行少部分的操作,还有的学生则一点都未完成相关的操作任务,甚至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这样的操作探究活动没有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案例中,学生操作探究活动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围绕教学重、难点为学生设计操作探究的任务,安排的操作探究活动次数过多。这里,教师没有花心思去思考设计操作探究的主要内容,导致学生没有学到相应的知识和完成相应的操作,因而课堂并没有取得实质的教学效果。
2.放羊式——缺乏指导的“错位”操作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是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操作探究活动是教师教学不能够代替的,因而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动手操作。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探究时,从给出操作探究的主题后,教师就不再进行干预,让学生自主在操作探究中进行学习。学生缺乏引导,常常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导致学生在开展操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迷失方向”。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多彩的图画》(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这一课时,借助PPT用“选择”工具移动图块和用“用颜色填充”工具填色的方法给学生进行演示与讲解“画图”软件后,直接让学生打开“画图”软件,对一幅图画进行修改并用颜色填充的操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既没有对课堂进行巡视,又没有对学生的操作探究进行指导。大约十五分钟以后,教师让学生停止操作,要求学生反馈自主学习的成果。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才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以上案例中,学生的操作探究过程显然是无效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信息技术素养较低,电脑操作能力较差,教师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以后就置之不理,课堂教学必然出现“放羊式”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
3.程序式——没有思考的“错位”操作
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探究活动时,往往会给学生设计好操作探究的步骤,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活动前的讲解。这样教学过于程序化,学生在操作探究过程中就缺乏创新及自主探究的思维,只是机械性的学习活动。没有思考的操作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没有实际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操作探究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让演示文稿“有声有色”》(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一课时,为让学生能够掌握在PPT中添加音频与视频文件的方法,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第一步,让学生打开桌面的“我是文明小网民”这一演示文稿;第二步,让学生在演示文稿中插入教师指定的背景音乐,设置循环播放效果;第三步,让学生在演示文稿中插入相关视频,并设置不同的视频播放效果。课堂上,学生的整个操作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看起来每个学生似乎都完成得很顺利,但是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学生课后很快就会忘记操作方法,学习显得十分被动。
以上案例中,学生显然是执行教师“命令”的“操作工”,操作活动是程序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需要进行思考,缺乏思考的操作探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对信息技术操作探究优化策略的分析
结合具体的课例对信息技术操作探究“错位”现象进行分析后,我认为在“以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转型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操作探究的价值功能,要善于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操作探究活动进行优化。
1.围绕重点——让操作探究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