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时刻想要切掉四肢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类看似怪诞的行为,其实是为了寻求一种“完整自我”的状态。而实现完整的方式,便是切割掉“不属于自己的肢体”。自此,这一病症被正式命名为“身体完整性认同障碍症”。
  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蔻依·怀特生活在美国,是一名科研人员。在她看似成功的人生中,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她——她四肢健全,却喜欢坐着轮椅上。她认为双腿并不属于自己,此生的夙愿是“从腰部以下瘫痪”。
   怀特第一次产生这种想法是在4岁。当时,她拜访了因车祸致双腿残疾的姨妈,感觉到“自己也想像姨妈一样”。9岁时,怀特策划了一起“交通事故”。她骑自行车从高处冲下来,企图达到双腿瘫痪的目的,但这次事故只让她在床上休养了一段时间。
   怀特只能暂时怀揣着这个秘密生活,独处时就假装自己是残疾人。40多年来,她始终没有放弃让双腿瘫痪的念头。她尝试求助私人医生帮她进行截肢手术,但都未能如愿。在多次求医后,她最终被正式确诊为“身体完整性认同障碍症”,简称BIID。
  被误解的病症
   BIID 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认为,身上某些健康的器官并不属于自己。他们会幻想或者实际切除这部分器官,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实际上,BIID群体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瑞士苏黎世大學医院的神经心理学专家彼得·布鲁格讲述过一个案例:18 世纪晚期,一个英国病人曾用枪逼迫医生截掉他的腿。术后,他寄给医生一笔钱和一封感谢信,他在信中写道,他的腿是阻碍自身幸福的“一种无形障碍”。
   然而,这些零星的案例被封存在了历史中。直到1977年,医生约翰·蒙内才第一次将此纳入到学术研究中。蒙内记录了两个想要截肢的男人,他们都提到,这种切割欲望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性唤起——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们在性幻想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肢体残缺的幻想,才能达到更好的高潮体验。
   因此,蒙内认为,这种病症的症结在于性欲的倒错,是一种特殊的性癖好,并将其命名为“截肢癖”。
  想要成为自己,先切掉“多余”的肢体
   2005 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主编之一迈克·菲斯特对52名患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在细致了解他们切割健康肢体的目的后,菲斯特认为,这类看似怪诞的行为,其实是为了寻求一种“完整自我”的状态。而实现完整的方式,便是切割掉“不属于自己的肢体”。自此,这一病症被正式命名为“身体完整性认同障碍症”。
   研究发现,BIID患者往往在童年早期就开始出现症状,而且大多数在童年得不到重视。
  心理学家理查德·布鲁纳认为,当患者发现受伤可以得到家人的关注后,这种“自残以得到照顾”的想法可能会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他们想要通过切割自己的肢体,来持续获得身边人的爱。
   神经病学专家们则认为,这很可能是肢体与大脑之间的映射出了问题。简单来说,躯体的每部分结构都可以映射到大脑皮层中对应的位置。而且,映射的大小与形状可能发生改变。无论是先天的发育不全,还是后天严重的肢体或脑部创伤,都有可能造成身体与大脑之间的映射错误。
   关于映射错误,神经病学家奥利弗·萨克斯曾提过一个例子:有一个年轻人起床后发现自己床上有“一条陌生的腿”,他以为是断肢,于是用力将其扔了下去,结果他自己却掉下了床——这就是他自己的腿。医生在年轻人的大脑顶叶发现了一个肿瘤,切除后,年轻人“感觉自己的腿回来了”。
   通过大脑成像技术,神经科学家维拉亚努尔·拉马钱德兰发现,部分BIID患者的大脑右侧顶上小叶异于常人。这一区域可以让人们觉察到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并且对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有清楚的认知。如果这一区域受损,人会缺少对身体整体性的感知,产生“某些器官并不属于自己”的错觉。另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正常人,BIID 患者的小脑以及前运动皮层的灰质体积存在异常。
   BIID 的病因究竟是源于心理还是生理,学界目前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对病因的不同解释,也衍生出了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
  除了截肢,还有其他疗法吗
   心理学家尝试过传统的心理咨询、抗抑郁药物等方法来治疗BIID患者。这些疗法确实可以缓解他们因无法切割肢体所产生的焦虑和抑郁,但很难彻底打消他们截肢的欲望。也有研究者尝试了搭配音乐的运动疗法,这可以恢复患者的大脑与身体之间微弱的神经连接,但如果肢体与大脑之间的映射已经完全消失了,那么这种疗法基本无效。
   拉马钱德兰设计了一种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这种疗法原本多用于帮助失去肢体的人适应残缺的身体,他尝试着将这种疗法结合VR技术,让BIID 患者重新建立关于肢体的正确感知。除此之外,很多脑科学技术也陆续被应用,比如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感觉辨别能力,帮助大脑皮层重建正常的肢体映射。
   目前,对于BIID的治疗仍旧停留在探索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一病症会更加了解,生理与心理的救助也将会更加完善。或许当我们掀开了猎奇与怪诞的表象,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脱离痛苦,留下完整的躯体和自我。
  (《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等)
其他文献
英国王室近日再成全球焦点。英国王子哈里及妻子梅根,在接受美国著名主持人奥普拉专访时,大曝王室中“黑幕”,包括受到种族歧视、梅根一度想自杀等,结果引起轩然大波——不但掀起英美文化争论,还触发英国王室存废的争论。  “如果我不说出来,我会自杀”  美国当地时间2021年3月7日晚8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CBS)播出了英国王子哈里及妻子梅根的访谈,引起轩然大波。访谈中,梅根抹着眼泪,说自己作为王室
期刊
“墓地贷”“彩礼贷”“二胎贷”……  最近,“彩礼贷”“墓地贷”轮番登上热搜,再加上此前的“二胎贷”“婚庆贷”“医护贷”等,“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被贷款承包了”。银行为何屡屡推出“奇葩”贷款?是谁在贩卖结不起婚、死不起人的焦虑?  “彩礼贷”“墓地贷”轮番出现   近日,江西九江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引发热议。其宣传海报显示,该贷款最高可贷30万元,最长可贷一年,年利率为4.9%,申请者需年满22
期刊
扎西江措忏悔道:“我每天就像变脸一样,在工作、生活、家庭中始终戴着正直面具,人前人后冠冕堂皇。但在利益面前,瞬间切换一副贪婪的面具,完全忘记了党纪国法,大肆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的钱财,数额之巨让自己都触目惊心。”  2020年11月30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检察院以扎西江措(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办公厅原党组成员)犯受贿罪向山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期刊
一谈钱,家务劳动就是一个无底洞。价值上的无底洞,是指婚姻内的家务劳动通常不被货币市场纳入价值衡量范围;情感上的无底洞,则是一个人对家庭的“自愿”付出,投入进去的精力与青春,都是无法衡量的。  北京房山的陈先生与王女士结婚5年,育有一子。2018年,双方产生矛盾并分居,孩子随王女士居住。2020年,陈先生提起诉讼离婚。婚后一直担任全职太太的王女士提出,结婚几年内,丈夫除了上班之外既不关心也不参与家庭
期刊
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八成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于是各种“软化血管”“检测血管健康”的小妙招,“让血管变年轻”的偏方四处传播开来,让很多老年人深信不疑。那到底哪些方法才能“延缓血管老化”?  心梗、脑梗等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可怕的健康杀手。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八成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于是各种“软化血管”“检测血管健康”的小妙招,“让血管变年轻”的偏方四处传播开
期刊
“装积极”“装上进”“装专家”“装亲民”“装清廉”……为什么少数干部像“变色龙”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呈现出多面人格呢?如何认清少数干部“装”的真面目?如何刺破其伪装的面纱,精准靶向、重点惩治?  2021年3月15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在回顾2020年工作时,报告直接点名这四“虎”:清除孙力军、张琦、张志南、姜国文等贯彻党中央重大
期刊
一位北大小伙到加拿大转行当菜农,把中国先进的蔬菜大棚搬到了加拿大,种出了当地很难吃到的味道好、营养价值又高的蔬菜。他说:“作为华人,在加拿大建蔬菜大棚,只有背靠中国这种强大的供应能力,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  一位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小伙,到加拿大从事石油行业的工作,后因石油产业不景气,他另辟蹊径转行成菜农,把中国先进的蔬菜大棚搬到了加拿大,没想到成为了“网红”。  这位小伙名叫董健毅,网名“董菜
期刊
“第一任保姆住了几个月辞职不干了;第二任没呆几天就突然撂挑子走人;第三任保姆不太勤快,还支使我妈干活。”为了给老人请个称心的保姆,林潮很是闹心,而他给老人雇保姆的经历只是当下涉老家政问题的冰山一角。  林潮的妻子生了双胞胎,林母便住到家里帮忙照看孩子。林潮打算給母亲雇个保姆,给老人“打打下手”。“第一任保姆住了几个月辞职不干了;第二任没呆几天就突然撂挑子走人;第三任保姆不太勤快,还支使我妈干活。”
期刊
调查显示,在百岁老人的长寿原因中,60%取决于老人自己,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秘诀就是心态。“没心没肺,有说有笑”的人,他们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生活张弛有度,没有大的情绪波动。所以,这类人进入寿星行列的几率最高。  四川成都市老齡委曾对全市720名百岁老人进行调查,美国研究人员也曾对700名百岁老人进行了3年跟踪研究。中外两国研究者都发现寿星们有一个共性——乐观。  “没心没肺”的人最长寿  101岁
期刊
“应该照这儿!”毛主席当时所指的“这”,虽然只是一块具体的谷子,但是它的含义却远远超出了谷子的范畴。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现在又具体要求摄影家的镜头,要对准生动的建设实践,对准劳动人民亲手创造的劳动成果,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宋海燕回忆了亲眼见过的伟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