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力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石——一个以酿酒闻名的山村。多年来,我多次听人说起过大力石,也曾喝过大力石的酒。然而,我却没去过这个神奇的地方。去年冬季,应县文联之邀,和十几个文友,一起到大力石村采风。
  大力石属于安乐乡,可到大力石村的公路,如一个醉酒的书法大师写的草书,弯弯曲曲,跌宕起伏,笔锋在磅礴连绵,沟壑纵横的大山上率性挥洒,从安乐乡政府起笔,居然画到相邻的另一个乡镇(戌街乡)后,绕一大圈,这一笔又画回安乐乡,在大力石村顿了一下,回锋收笔,公路至此止步。虽说这20多公里的公路全是光洁的水泥路面,可我们的车子还没来到大力石,这位书法大师酒醉后的“草书公路”,把我们也弄得醉醺醺的。
  终于来到大力石村,山上,长着大片大片的高粱。一下车,扑鼻而来的就是一股淡淡的酒香。听村里人说,这个村共100多户人家,家家都在酿高粱酒,多年来,大力石的酒已经是当地群众致富的一大产业。
  我们来到大力石酒业有限公司,在酒厂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酿酒车间。我们看到,酒厂从贮藏高粱,配制酒曲,加曲发酵,蒸馏出酒……到成品检测,包装出厂等一系列流程都用现代化设备来完成,五六位酿酒大师正在忙碌着。我们没想到,在这么偏僻的大山中,居然深藏着这么一套高大上的现代化酿酒设备。
  在蒸馏出酒处,热汽腾腾,酒香浓郁。酿酒师傅一定要我们尝一尝新出的酒味。说着,就从刚接出来的酒缸里舀了半瓢酒出来。“尝尝,什么味道,这酒香不香?”几个文人,虽说平时也常小聚,举杯邀醉,可说到“品酒”,大家却都是外行。可看着刚出炉的新酒,特别是扑鼻而来的醇香味,没什么酒量的我,早已垂涎欲滴。大家接酒瓢,一一品尝。我也接过酒瓢,酒还没到唇边,一股浓浓的酒香直冲鼻腔。——我意识到,这酒的度数一定不低。我小心翼翼地呡了一口,天哪,这哪里是酒?这酒如一团燃烧着的火焰,酒水咽到哪里,这团火就烧到哪里。强烈的酒劲冲得我直皱眉头。一阵热浪从口腔涌透五脏六腑,紧接着,一股热流,从丹田暖遍全身。我感觉到,我的脸瞬间被大力石酒烧红了。
  好酒!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酿酒师傅说,刚出甑的酒,不下80度!
  原来如此!
  大家正笑着,大力石酒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来了,董事长名叫董显华,大家都喊他董总。董显华中等身材,40来岁,满脸笑容,在憨厚朴实中透着一种睿智与大气。据介绍,董显华从20岁起,干过建筑,开过客运车,2012年在化佛山脚下开创“三福工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葛根饮料、葛根保健品、葛花茶等养身保健食品。董总说,大力石酒以其独特的醇香早已闻名遐迩,但多年来,大力石酒一直由农户单家独户分散经营。2010年,村里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杨菊,为了让家乡的“力石酒”走向市场,村里组建了“牟定县力石酒业有限公司”,注册了“力石酒”、“大力石”两个商标,同时投入了几万元的设备投入生产。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产量不多,公司规模也不大。为实现规模生产,打开更大的市场,2015年,大力石酒业公司把股权转让给三福工贸有限公司,成立了“牟定县大力石酒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董显华在原大力石酒业公司的基础上投资了200多万元,提升改造了酿酒设备,如今,每天能酿酒产量达500多公斤,年产量可达150多吨。
  听完他们的介绍,已到中午12点,董总说,“更多的酒文化在酒桌上聊,喝酒,吃饭。”就在酒厂院内,董总早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董总,喝我们的五年陈酿!”一位女士提来一大罐大力石酒。董总对我们说:“这位就是原大力石酒业公司的杨菊经理,没有她的支持,我们的酒业做不起来!今天就喝杨菊经理五年前窖藏的大力石酒!”
  我才发现,这位五年前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杨菊经理长得很漂亮,在举止言谈中既有女性的柔和,又透露着一种企业家敢想敢干的豪气。既有山里妹子的纯朴,又不乏现代女子的聪慧、成熟与干练。
  看着这一大罐酒,我心里有点害怕。刚才已领教过大力石的酒劲,加之自己酒量又小,我对董总说,中午就不喝酒了。
  “哈哈,来到大力石采风,不喝大力石酒,怎么找到写文章的靈感?”杨菊对我说,“当心又上演秀才自打嘴巴的典故!”
  我脸一红:“什么秀才打嘴巴?我们今天来的可都是秀才啊?”
  董总也笑起来,对我们说,这是大力石村100多年前的真实故事,大家先喝酒,不喝酒就不讲给你们听。为了听有故事,我只好接过酒杯。大家边喝酒边聊起大力石的故事。
  大力石村的故事,如一坛老酒,散发着几百年的泥土芳香。酒桌上,一位老人向我们讲述了大力石酒的来历。明朝时,山西省一位名叫景同春的官员来到这里做官,看到这里长满高粱,就引来山后一缕山泉酿制高粱酒。没想到,这里酿出的酒味道纯正,醇香可口。景同春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从此,酿酒工艺流传于景氏子孙。清朝末年,一位叫杨集祥的官员把大力石酒送到宫廷,被宫廷评为“云南省第四位酒”,大力石酒被当作贡品为宫廷御用。原来,这缕酒香已经在这里飘过400多年,早已飘出这里的层层大山,飘出牟定,曾经飘进了紫禁城。
  我惦记着“秀才打嘴巴”的典故,请老人讲,老人哈哈大笑,说先喝酒,不喝酒我就不讲,干!我只好又喝了一大口。
  老人说,民国初年,离这里十多里外的一位姓董的秀才到大力石村做客,主人请他喝力石酒。但秀才因怕醉酒,就说自己不会喝酒,滴酒不沾。
  讲到这里,老人望着我笑了笑。指着我对大家说,就像他一样,假斯文。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我的脸早红成山上的高粱。
  老人接着说。主人以为他真的不会喝酒,便没有给他斟酒。宴席上,秀才看着同桌亲戚朋友们喝得很痛快,他很眼馋。可后悔也来不及了,自己早把不会喝酒的话都说出去了,就不好意思再接酒。在回家的路上,这位姓董的秀才闷闷不乐,在村头路遇一山泉,便气哼哼地说:“来到大力石村,连大力石酒都没能喝一口,都是这张烂嘴惹的!没能喝到酒,我连大力石的水都要多喝几口!”董秀才边自打嘴巴边骂着,“都怪这张烂嘴,说不会喝酒的是你,馋酒的也是你!”啪啪啪,给自己三记耳光。没想到,秀才在泉水边的这一幕被一位七八岁的放牛娃看到,放牛小孩哈哈大笑,董氏秀才羞愧不已。放牛娃回到家,向父亲谈起这件事,小孩的父亲也认识这们秀才,马上提出一罐酒交给儿子,让儿子追上秀才,把酒送给这位姓董的秀才带回去喝。   老人说:“来到大力石村,特别是来到大力石酒厂,不把酒喝够,你们会像哪位秀才一样自打嘴巴的!”我们忍不住又大笑起来,大家又端起酒杯,干杯。
  100多年前,是一位姓董的秀才因没喝到力石酒而自打嘴巴;而100多年后的今天,却是另一位姓董的企业家把大力石酒发扬光大。
  我问,这里离县城这么远,为什么不把酒厂搬到外面交通方便的地方?老人说,曾经有人把酒厂搬到外面过,但是,同样的材料,包括用这里的高粱,用这里的水,同样的酿酒师傅,同样的工艺,一离开这里,酿出的酒与大力石酒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只有在这块土地上酿造,才能酿出真正的大力石酒。
  为什么?老人笑着说:“传说这里有酒神!”
  酒神是什么?董总说:“酿酒过程很复杂,可能是当地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水质等因素会影响酒曲的发酵,我也说不清,传说中的酒神,就是最好的解释。”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喝了几杯,酒越喝越香,大家的谈笑声越来越大,酒桌上的气氛越来越热烈。
  我醉了么?好像还没醉吧?


  喝完酒,我们想看看大力石村的整体村貌,便来到大力石村对面。我才发现,大力石村外的山上几乎都是黑色的石头,土壤不多,山顶上长着成片的高粱。一位在山坡上放牛的老人告诉我们,因为缺水,这里的山坡上只能长高粱,其它农作物长不好。多少年来,高粱就是大力石村的主产,而大力石的高粱又成就的大力石酒香。阳光下,放牛老人的脸,如同这里的大山一样,黑黑的。而老人的神情,如同这里的高粱一样,神采奕奕。我的头晕乎乎的,一阵山风吹来,眼前的一树树高粱随风摇摆,像一群群羞红了脸的少女,娇羞可爱;更像一群喝醉了酒的山里汉子,粗犷豪放。
  大力石村就座落在对面的一座大山腰上,100多户村民的瓦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村子下面的山分成两叉,整个村子的房屋群落如一个倒写着的“Y”字。酒劲发作了,我的眼睛变得朦朦胧胧的,对面倒写的着的“Y”字,变成一个倒倾着的酒杯,硕大无比,冒着热气,散发着酒香,正往外倒酒,大力石酒正汩汩外溢,流向遠方!远方……
  走进大力石,我醉了!
  选自2017年第1期《牟定散文》
其他文献
爱慕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在欣赏别人与被别人欣赏,正如卞之琳的名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可是大凡人们只顾欣赏别人的风景了,而疏忽了自己也是别人的一道风景。  欣賞别人的风景固然很好,但如果沉湎于别人的风景里,而耿耿于怀,自愧不如,自暴自弃,则会心生芥蒂,使自己愈加的不释怀、不畅快。要知道,别人的风景再好,与自己无妨,唯有自己的风景才是
期刊
白蜡杆子的学名,应为白蜡树,在外地有用来做绿化景观的,在我们家乡河南省宁陵县,却是老百姓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在各地的用途不一样,我在这里暂且称其为白蜡杆,以示区别之意。在我的家乡,田地里除了中小麦、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外,白蜡杆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尽管,大家都知道白蜡杆的重要性,却没有人规模性种植,只是在地块的两侧,种植个一趟、两趟,起到了很好的分界线的作用。于是,白蜡杆将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分成了一
期刊
再次上莫夺山是一个立夏后的季节,正是炎热时节,但是,你身处这海拔1800余米的莫夺山上,微风吹来,能把满山绿树中的负氧离子带到你脸上,轻轻呼吸,会让你倍感舒适。我和县文联以及县文化旅游局的文化界同事,在县人大挂钩扶贫化良村黄永俊副主任的带领下,与村里的扶贫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来到了莫夺山。一路上,我感觉这道路与几年前来时的那次有了明显的差别,记忆中上山的路七弯八拐,是一条被村民们称为“干天
期刊
旅居厦门的第十年,我最常走的地方是华新路,它接连斗西路,又临先锋营,别有一番味道。有人说这条路是厦门的最后一块诗意之地,说它诗意并不为过,只是厦门这座城,的确有太多诗意的地方可寻了,或许是不为众人所知,才有了这“最后”之说。  华新路是静谧的。红砖白瓦的闽南特色建筑,赫然醒目。我从小巷口走进,听见三两只鸟儿在头上唱起欢乐歌,它们不扰人,亦不怕人。停经树端路旁,径自徘徊着,忽而旋转,忽而飞跃,叽叽喳
期刊
教室墙上还贴着孩子的照片,孩子双手抱着一个大南瓜,咧开嘴笑着。那是去年我带孩子们去附近的农家院秋游时用手机拍下的,我轻轻地剥下来仔细端详,泪水禁不住滴在了泛黄的照片上。  这个孩子是我的学生,在放暑假期间,由于父母照看不周发生意外失去了幼小的生命。作为孩子的班主任,我觉得特别难过……  那个家庭很特殊,父母是近亲结婚,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智力发育先天不足,俗称傻子。现在大概有十一二岁的样子,周围的几所
期刊
在那高高的太空上  太阳和月亮最明亮  在亲人中最思念的  就是我那慈祥的爹娘……  常常真切地感到,父亲母亲就在我的身边走来走去,好像我一回头就能看见他们慈爱的目光;可每每伸出手去,却触摸不到真实的他们。  也常常觉得,随时就会听见他们低低地叫我一声乳名,可旋即又知道,这个称呼已跟着父母一起永远地从世界上消失了。谁还能再暖暖地亲亲地叫一声我的乳名呢?在父母先后辞世的这几年间,总涌起二老生前点点滴
期刊
一阵寒风吹来,一阵寒流袭过,一阵冰雨洒过,冬天就无处不在了。  但是冬天好不?冬天温暖、温馨、迷人不?我想找一句描写冬天的美丽句子或者赞美冬天的诗句却只是徒劳。春是希望、夏是热情、秋是收获。冬是什么?我坐在办公室里,还不到供暖的时候,冷得有些发抖,冬天就这么来了,讨厌的冬天!我还必须找一句赞美冬天的句子,因为有份欢迎词的开场白上要用,我还是徒劳。因为我坐在办公室,行走在水泥框架之间,所有的东西都是
期刊
面向阳光,心朝快乐,在三更的梦里我轻装而行。一棵高耸的大树映入眼帘,它粗壮的枝干多么有力,它茂密的树叶还保留着春天的色彩,一黄一绿与县城广场的银杏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大自然这支神奇的画笔令我佩服。  每一个光阴流转的季节,都有嫩芽悬于枝头,它就是我老家延河村,沟底的那棵大柏档树,五百年來,它始终庇护着我们的村庄,我敬畏着,亲切称呼它为神树,还有那最熟悉、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儿时戏水的那两条交叉的小河
期刊
达坂城歌香撩人,风以迷人身姿列队谷口。潜意识里,河谷十分寂静。  我错了,错在持陈腐老旧思维,触想象发力。  先是听觉出了问题。  雄浑壮阔的天山地心力告诉说,听不见或无视谷中白杨林、小花、小草,及河谷中卵石等灵性物们的说话声,便以为它们不懂语言,和没有思想情感是错的!  河谷中的灵性物,包括牛羊们全都有自己的语言,且相当丰富。白杨林的语言与卵石们的语言略有不同,小草、小花们说话时会露出些许躲闪般
期刊
嘎斯嘎雪峰在蔚蓝色的天幕里多像一匹北望的骏马,父亲在我小的时候总是这样告诉我,孩子知道吗,那雪山是一匹白玉顶子昂首腾空的骏马,雪峰的背后就是唐古特牧人生活的青藏高原,你看那迷茫在走廊北段的尘埃里就是蒙古高原的阿拉山脉,我们就在其间。长城与烽燧更迭的时代、英雄与古城凄美的传说,以及波斯的贝壳、盛唐的丝绸、远遁的民族,转眼间已是沧海桑田。我那时小,怎么也听不懂,而今再去看嘎斯嘎雪峰那冷峻的样子,她是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