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kk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重教轻学,复制有余而创新不足”教育教学观念,由于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存在诸多弊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因此,教育必须不断创新,因为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先进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大胆探索并努力推进和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发展创造能力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调整思维,进行传统的教学改革,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一、创建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造成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只有盲从而无法体现自己独有的思维和主见。因为学生的思维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化,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变成了解题的机器,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健康发展。如此发展下去,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完全是家庭、学校或社会给予的,而无从体现学生自己真正的体验和认识,使得学生对任何事物墨守成规,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终究会遭到社会的淘汰。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采用新的教育模式,先进的教育手段,如使用“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和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勇于动口,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有所发现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和挖掘所有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虽然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但这种潜能是可以得到后天的开发和培养的。对学校来讲,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远比教授学识更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民主平等的意识,平时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研究和探索的情境中学习。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应充分给予准确说明,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并最终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所讲的知识在内容上要做到循序渐进,在形式上要做到生动活泼,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自我发展。
  教育就是要创设一种有利条件,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托兰斯研究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人才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适宜学生创造心理发展的精神环境。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创造性学习是创造发明的一个重要的契机,新学习方法的改革,要一改过去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改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层次和品味,也正是教育行为要努力达到的彼岸。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的目的。虽然我们无法把一切文化知识都内化到学生的脑子里,但却可以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尝试从课本、课外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讨论、交流、比较,使学生在尝试问题的愉快情感体验中学会探求新知识的方法。在此期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把它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触类旁通,这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策略。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熏陶、领会方法和提高能力的过程。人的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通往知识的桥梁,方法是能力的灵魂,方法比知识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不知道怎样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使能背出一千个题目的正确答案,也不能成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掌握方法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学习知识本身。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有新法。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有较多的自主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知识移植,而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有目的、有针对地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研究,要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打破思维定势,不断补充新知识,吸收新信息,才能充分开发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教师只有敢于打破常规,并善于捕捉时机,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创造新办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智慧的闸门打开,从而有效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责编 张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