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诊疗进展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qtld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由于儿童肱骨远端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其不易获得稳定复位,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骨折时受伤机制的不同,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绝大数患儿为伸直型;根据Gartland分型,又将其分为GartlandⅠ、Ⅱ、Ⅲ型。对于GartlandⅠ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建议采用前臂中立位、屈肘90°长臂石膏固定3~4周;对于Gartland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几年来,随着对肱骨髁上骨折研究的深入,对于穿针方式的选择出现越来越多的争议。也有部分学者报道了其他新兴的治疗方法,如弹性髓内针、单臂外固定架等,认为其术后不需要石膏固定,神经损伤发生率低,较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有一定优势。本文就目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方式、不同类型骨折治疗方式选择及其优缺点加以综述。

其他文献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危害重、致死率高的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误诊、漏诊比较多。临床医生越来越重视PE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目前,在PE的诊断和介入
目的对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及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钉固定治疗新鲜MeyersⅢ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我科接诊的新鲜MeyersⅢ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患儿,在关节镜组医生首诊的患儿共12例(12膝),进行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钉固定,均获得随访,作为I组;同期非关节镜组医生首诊的患儿共19例(19膝),进行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其中16例(16膝)获得随访,按
目的探讨微泡联合不同机械指数超声辐照对结肠癌细胞超微结构及迁移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Lovo细胞,分为4组:细胞未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设为A组;细胞采用微泡+不同机械指数超声辐照处理(机械指数分别为0.20、0.80及1.45),分别设为B、C、D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Millicell-PCF培养小室法观察各组细胞迁移运动。正态分布的计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对于儿童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包括两种术式在内的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对照试验,提取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Rev Man 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比较两组术后骨折断端复位情况、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总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去除固定后骨折再移位、皮肤激惹症状、桡神经损伤、桡骨头骨骺早闭等结局指标。结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