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地区。因此,如何合理地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合理运用教材,首先要尊重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并且在把握教材的同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轻松驾驭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地提升,追求智慧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尊重教材 把握教材 提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4-02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然而,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差异,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地区。因此,如何合理地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人结合日常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尊重教材,挖掘运用。
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体现所谓的“自主创新”,不理会原教材,盲目“创造性”使用教材。本人认为,教学不应该完全脱离教材,有教材而不用教材。教材是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善待教材,还教材一个应有的地位,走出“冷落教材”的误区,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
我曾有幸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认识乘法》一课,徐斌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苏教版)中的主题图(图1),依次提出4个问题:
1.图上有几种动物?
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3.一共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4.你是怎么数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2+2=6,3+3+3+3=12)
5.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仔细品位这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徐斌老师充分地利用教材内容,通过简明扼要的问题,串联了这个情境图,一下子紧扣了教学目标,突出了乘法的含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位专家曾说过:“看看别人的课堂,想想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通过徐斌老师这节课,我深受启发。于是,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课时,我深谙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充分地挖掘了教材中主题图(图2)的教育教学价值,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图文信息活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我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同学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分”)
2.分完东西后,桌上物品的排列有何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3.为什么要“同样多”?(生答:这样“公平”)
4.板书“平均分”,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借助教材的主题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这4个问题,步步为营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教材,拓展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机械地处理教材,甚至照本宣科,使课堂显得呆板,缺乏生机活力。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除了忠实于教材之外,还应该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补充拓展。
1.融入生活素材,激发学习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情境就是有效的桥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情境对学习数学,理解、感悟数学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时,我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的“话剧”情境。演员为教师和2位学生,道具是3袋“钱币”,每袋10元;2元“硬币”以及一些“商品”。生1负责卖东西,教师手握2元“硬币”,生2则拿着3袋“钱币”。
“话剧”流程:
①教师到生1处购买一个5元的物品。
②由于钱不够,学生们很自然地提议教师到生2处“借”(即“退位减”中的“退”)1袋钱,1袋钱即10元。
③生2至生1处购买一个10元的物品。
④回顾“购物”全程,教师列出竖式(图3),学生们尝试进行计算并说明计算过程。
通过这个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性的情境表演,使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本质,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轻松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贴近儿童情趣,感受数学趣味。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指出:思维过程最初的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只有创设了思维之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数学之美。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连加》时,我设计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情境:
话说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路途艰辛,歇息片刻。孙悟空化斋归来,弄了几块香喷喷的大馒头。唐僧开始给大伙儿分馒头吃。
①沙僧1块馒头,孙悟空2块馒头,他俩一共吃了几块馒头? (生列式计算:1+2=3)
②师傅吃4块馒头。猪八戒胃口又大又贪吃,沙僧、孙悟空、唐僧三人一共吃几块馒头,他也要吃几块。猪八戒到底想要吃几块馒头?(生列式计算:3+4=7)
③引导学生说出连加算式(1+2+4=7)并说明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童话情境,从学生喜爱的《西游记》入手,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爱的情境,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知识,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游戏情境,享受学习快乐。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要让儿童享受学习的快乐,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适应儿童的特点,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时,我设计了一个“抽数字,比大小”的游戏情境。
游戏前,先准备两个纸盒,一个纸盒里装有两张数学“1”卡片,另一个纸盒里装有 “2”和“3”数学卡片各一张。其中数字“3”卡片做有标记,以便教师直接抽取。
游戏规则:从每个纸盒里各抽取一张数字卡片,将它们组成一个两位数。谁组成的数字大,谁就获胜。
游戏流程:
①由于事先做有标记,所以教师顺利地抽出“1”和“3”,组成两位数“13”;
②生抽出的卡片为“1”和“2”。此时由学生自由发挥,既可组成“12”也可组成“21”,从而改变游戏的胜负。
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互动游戏和数学学习经历出发,蕴涵了数学中排列的知识雏形,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旧知,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做好了认知准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教材,大胆创新。
理论研究和成长轨迹的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人受益终生。由此可见,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1.运用数学思想,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教学重点是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理解时、分的进率。由于钟面上没有直观的显示“分”的刻度,因此“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利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设计了一个“对口令”的抢答游戏:
①找规律,填数字。(其中3、6、9、12,15、30、45、60各数为醒目色)
1、 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0、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下对应,一对口令。例如:师说1,生答5;师说2,生答10,以此类推。
③考验记忆,再对口令。将第二行数字遮盖,再对口令。
④思维迁移,三对口令。课件动画演示,将第一行数字演变成圆形钟面,第三次对口令。
⑤再次出示两行数字,说说这两行数字分别代表钟面上的什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5个游戏教学环节,再辅以教师富有激情的演绎,学生们在积极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2.领悟数学思想,巩固提炼升华。
五年级时,学生已认识多种平面图形,并且还能较轻松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但有些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多边形的面积(练习课)》。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在于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等积变形”这个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并能使学生自觉运用“等积变形”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等积变形”数学思想,能把难于解决的面积或体积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问题,也能使两个关系不明显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学生能轻松地将旧知迁移,进而掌握新知,为今后学习更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为了避免学生对机械、枯燥的反复练习产生厌倦心理,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环节,并制作了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图4、图5、图6)。课堂上,通过欣赏图形变化的动画演示、经历由浅入深的图形面积计算、创设精彩生动的辩论情境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运用等积变形数学思想,通过割补、旋转、平移等方法,设计出各种精妙的解题方法,不仅巩固了旧知,还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要深入地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才智,合理地运用教材、驾御教材。让孩子们在活跃思维中激发自己的灵性,在思考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探索解决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我们跃马扬鞭,携手追求智慧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徐斌.《追寻无痕教育》.吉林音像出版社.2010.10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尊重教材 把握教材 提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4-02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然而,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差异,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地区。因此,如何合理地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人结合日常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尊重教材,挖掘运用。
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体现所谓的“自主创新”,不理会原教材,盲目“创造性”使用教材。本人认为,教学不应该完全脱离教材,有教材而不用教材。教材是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善待教材,还教材一个应有的地位,走出“冷落教材”的误区,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
我曾有幸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认识乘法》一课,徐斌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苏教版)中的主题图(图1),依次提出4个问题:
1.图上有几种动物?
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3.一共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4.你是怎么数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2+2=6,3+3+3+3=12)
5.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仔细品位这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徐斌老师充分地利用教材内容,通过简明扼要的问题,串联了这个情境图,一下子紧扣了教学目标,突出了乘法的含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位专家曾说过:“看看别人的课堂,想想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通过徐斌老师这节课,我深受启发。于是,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课时,我深谙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充分地挖掘了教材中主题图(图2)的教育教学价值,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图文信息活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我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同学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分”)
2.分完东西后,桌上物品的排列有何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3.为什么要“同样多”?(生答:这样“公平”)
4.板书“平均分”,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借助教材的主题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这4个问题,步步为营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教材,拓展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机械地处理教材,甚至照本宣科,使课堂显得呆板,缺乏生机活力。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除了忠实于教材之外,还应该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补充拓展。
1.融入生活素材,激发学习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情境就是有效的桥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情境对学习数学,理解、感悟数学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时,我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的“话剧”情境。演员为教师和2位学生,道具是3袋“钱币”,每袋10元;2元“硬币”以及一些“商品”。生1负责卖东西,教师手握2元“硬币”,生2则拿着3袋“钱币”。
“话剧”流程:
①教师到生1处购买一个5元的物品。
②由于钱不够,学生们很自然地提议教师到生2处“借”(即“退位减”中的“退”)1袋钱,1袋钱即10元。
③生2至生1处购买一个10元的物品。
④回顾“购物”全程,教师列出竖式(图3),学生们尝试进行计算并说明计算过程。
通过这个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性的情境表演,使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本质,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轻松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贴近儿童情趣,感受数学趣味。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指出:思维过程最初的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只有创设了思维之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数学之美。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连加》时,我设计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情境:
话说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路途艰辛,歇息片刻。孙悟空化斋归来,弄了几块香喷喷的大馒头。唐僧开始给大伙儿分馒头吃。
①沙僧1块馒头,孙悟空2块馒头,他俩一共吃了几块馒头? (生列式计算:1+2=3)
②师傅吃4块馒头。猪八戒胃口又大又贪吃,沙僧、孙悟空、唐僧三人一共吃几块馒头,他也要吃几块。猪八戒到底想要吃几块馒头?(生列式计算:3+4=7)
③引导学生说出连加算式(1+2+4=7)并说明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童话情境,从学生喜爱的《西游记》入手,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爱的情境,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知识,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游戏情境,享受学习快乐。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要让儿童享受学习的快乐,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适应儿童的特点,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时,我设计了一个“抽数字,比大小”的游戏情境。
游戏前,先准备两个纸盒,一个纸盒里装有两张数学“1”卡片,另一个纸盒里装有 “2”和“3”数学卡片各一张。其中数字“3”卡片做有标记,以便教师直接抽取。
游戏规则:从每个纸盒里各抽取一张数字卡片,将它们组成一个两位数。谁组成的数字大,谁就获胜。
游戏流程:
①由于事先做有标记,所以教师顺利地抽出“1”和“3”,组成两位数“13”;
②生抽出的卡片为“1”和“2”。此时由学生自由发挥,既可组成“12”也可组成“21”,从而改变游戏的胜负。
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互动游戏和数学学习经历出发,蕴涵了数学中排列的知识雏形,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旧知,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做好了认知准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教材,大胆创新。
理论研究和成长轨迹的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人受益终生。由此可见,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1.运用数学思想,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教学重点是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理解时、分的进率。由于钟面上没有直观的显示“分”的刻度,因此“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利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设计了一个“对口令”的抢答游戏:
①找规律,填数字。(其中3、6、9、12,15、30、45、60各数为醒目色)
1、 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0、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下对应,一对口令。例如:师说1,生答5;师说2,生答10,以此类推。
③考验记忆,再对口令。将第二行数字遮盖,再对口令。
④思维迁移,三对口令。课件动画演示,将第一行数字演变成圆形钟面,第三次对口令。
⑤再次出示两行数字,说说这两行数字分别代表钟面上的什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5个游戏教学环节,再辅以教师富有激情的演绎,学生们在积极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2.领悟数学思想,巩固提炼升华。
五年级时,学生已认识多种平面图形,并且还能较轻松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但有些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多边形的面积(练习课)》。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在于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等积变形”这个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并能使学生自觉运用“等积变形”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等积变形”数学思想,能把难于解决的面积或体积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问题,也能使两个关系不明显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学生能轻松地将旧知迁移,进而掌握新知,为今后学习更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为了避免学生对机械、枯燥的反复练习产生厌倦心理,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环节,并制作了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图4、图5、图6)。课堂上,通过欣赏图形变化的动画演示、经历由浅入深的图形面积计算、创设精彩生动的辩论情境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运用等积变形数学思想,通过割补、旋转、平移等方法,设计出各种精妙的解题方法,不仅巩固了旧知,还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要深入地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才智,合理地运用教材、驾御教材。让孩子们在活跃思维中激发自己的灵性,在思考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探索解决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我们跃马扬鞭,携手追求智慧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徐斌.《追寻无痕教育》.吉林音像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