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泰顺摄桥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hi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旅行和中毒一样,一段时间要不出来,虽然没有精神恍惚,却也是心痒难熬。我不知道美国电影《廊桥遗梦》感动过多少人,也不知在电影放映之前,有多少人会关注我们身边乡村的廊桥。那之前,我也见过廊桥,但万万没敢把它与那么浪漫的情感联系到一起。
  
  北涧桥建于清康熙十三年,桥面呈曲拱状,上建桥屋17间,正中三间突起成二重叠檐,四翼高翘呈大鹏展翅之状;桥头两侧各建有厢房数间。整座大桥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漆色丹朱
  
  
  从温州的牛山客运中心搭乘班车至苍南,再换去莲头的车,一路辗转,我们逐步深入山区。路,由平坦、宽敞渐渐变得颠簸、坎坷。车,在群山之间蜿蜒盘旋着,伴随着满眼苍翠的绿走进了大山的深处。但当我亲眼看见泗溪姊妹虹桥的时候,行路的艰辛全抛脑后。
  尽管事先已经在多处看到过她的图片,但是当我第一眼看见溪东桥的时候,依旧情不自禁地赞叹。青瓦飞檐,轻盈地覆在桥身上,每个人都手捧相机围着桥不停地转悠,恨不得留下桥的每一个角度,从桥上到桥下,从桥身到局部。在弯弯溪水之岸,我拾级而上,抚摸廊桥苍老的容颜。阳光从那逶迤的山的曲线里划过,倾泻在廊桥上,暖暖的不肯离去。也许,后面还有更优美的桥,但这座桥的婀娜身姿已经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
  
  沿河前行百米即是北涧桥。北涧桥坐落于上桥村的东、南、北三溪汇合处的古渡口,与溪东桥并称为“姊妹桥”,两座桥都是“蜈蚣”结构的木拱廊桥。北涧桥周围的环境极其优美,三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桥头翼侧石阶处有千年古樟一棵,暮色苍茫下,树荫蔽天,香味弥远,衬托着北涧桥分外肃穆典雅。近旁古朴的民宅和石板小路与灰瓦红身的北涧桥相辉映,成就了一幅极优美的风景画。有老人坐在桥头屋檐下悠闲地聊天,一派祥和。
  这两座桥是泰顺虹桥最美丽的代表,据说是由师徒两人分别建造。泰顺的木拱桥,普遍建有桥屋走廊,由此得名“廊桥”。它不仅可以增加桥自身重量,减小狂风洪水对桥身的破坏,也可以避免雨水对木结构的侵蚀,还可以给行人歇脚,村民无事也可以在桥头休憩,谈天说地,实在是一举多得。泰顺山区的复杂地貌,使得这里因地制宜而营造廊桥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别具天然风韵。廊桥古朴不乏刚健,简洁隐显灵气,虽藏于深山丛岭,又不失张扬气势。看过这样的桥,能让人一辈子的心满意足。
  到泰顺,多半是来寻桥的。短短3天,我们在泰顺寻到10座廊桥,6座弥足珍贵的木拱桥自然是其中的重点,各有各的特色。泗溪双桥是最上镜的,桥身通红、飞檐灵动,在青山绿水中十分出跳,其中北涧桥还有附属建筑;仙居桥和三条桥都位处山谷中,跨溪而立,桥身朴素而少装饰,但和自然环境最为融洽;薛宅桥在城中,已被现代建筑包围,景色不佳却是拱曲度最大的;文兴桥是所有桥中最另类的,因为桥身两边居然不对称,竟也屹立了150多年!那寻寻觅觅之中,必是我和廊桥不解的缘。
  
  溪东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桥由二层拱骨相贯而成,梁架上建长廊式桥屋15间,中间三间高起为楼阁,两头翼角飞挑,斗角绕云,青龙翘须,颇有吞云吐雾之势。
  
  在泰顺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因为在泰顺旅行是完完全全的乡野行游,走到哪里是哪里,除了食宿,其他时间都无拘无束,而且丝毫不会有商人的干扰。这种自由行走的感觉在其他古村古镇都不曾再有,此行也足够了结头脑中的“廊桥情结”了。虽然泰顺廊桥的图片在网上很容易就能看到,但当我亲自站在这些廊桥边,收获却远远不是书本图片所能提供的。当我面对每座廊桥的时候,都感觉我是面对着一个人,一个让我敬慕已久或怜爱已久的人,于是每次面对便有我不同的心中感应,或浓或重,让我唏嘘不已!
  与所有的爱情俗套一样,“分离”是《廊桥遗梦》的感动点,故事最终很负责任地回归了正统道德,那是一个社会的“喜”剧;而我们周身实实在在的廊桥,似乎也在与我们演绎一段“分离”,逐渐被淹没在周围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民居中。那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实生存的分离,我们只能遗憾,缺失了一种环境氛围,历史留给我们的廊桥,只是形在,而神不再。
  于是我将廊桥刻入心中,直到梦里。
其他文献
摘 要: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有经验的教师都比较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教师往往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以此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联系,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创设成功而有效的导入方式,是学科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导入;生动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第一个讲到的就是李渊,因为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没有他,便没有大唐近三百年的江山。  但史家们对他有些非议,最大的非议就是在太原起兵时畏缩不前,是让他的儿子李世民硬逼上去的,也就是说,太原起兵全是李世民的功劳……  我粗粗算一下,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起兵时,李世民18岁,李渊51岁,而起义的准备要更早一些。一个51岁的父亲事事糊涂,在事关身家性命的关键时刻优
期刊
1957年出生的韩裔日本企业家孙正义已经63岁了,这远远超过了他预期的50岁寿命。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一个宁可悬置、视而不见的问题。孙正义正相反。  “动物式直觉”  我们对孙正义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止于他是阿里巴巴大股东这件事上。在孙正义的回忆中,当时的阿里巴巴销售额几乎为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甚至连商业计划书都没有。但马云给孙正义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感觉,“这不是根据数字所能判断的,也不是因为他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