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区楼房坍塌之后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游戏结束了,在班级走廊的建构区内,孩子们搭建了自己满意的“双子楼”,一高一矮,相互映衬,十分别致。在评讲环节,“双子楼”受到了幼儿的一致好评,大家决定展出半天,供全班小朋友观摩学习。午休时间刚过,走廊上就传来了一阵惊叫声,大家一窝蜂地涌向建构区,原來是“双子楼”中的一幢楼房部分坍塌了。孩子们显得愤愤不平,参与搭建的幼儿更是伤心地哭了起来。
  “楼房为什么会坍塌呢?”我问道。这好奇的一问让孩子们顿时安静了下来,抽泣的幼儿也茫茫然停止了哭声,小朋友们这才想起要“破案”的事……
  一、楼房为什么会坍塌
  幼儿搭建的两座楼房一高一矮,一宽一窄;一幢靠近走廊中间,一幢紧贴墙面(见图1)。“楼房为什么会坍塌呢?”“小侦探”们即刻进入工作状态,围着这两幢房子议论开来。
  分析一:自身构建问题
  杨杨看也没看,肯定地说:“他们搭的时候柱子没有对齐,所以会塌下来。”辰辰接着道:“应该是每一层都搭歪了,结果上面就倒了。”显然,这两名幼儿在发言时都没有观察过眼前的建筑。两位小朋友话音刚落,方才在一边默默思索的小泽却疑惑了:“不对呀!这‘双子楼’是他们一起搭的,我看了每一根柱子,好像都对得很整齐。为什么只有这座房子倒了,那座房子却没倒呢”
  小泽的话引起了幼儿的思考。在观察了每一个细节之后,孩子们似乎认同了小泽的观点,否定了之前建筑自身搭建问题导致坍塌的这一分析,开始寻找其他原因。
  分析二:人为破坏因素
  沉默了一会儿,小合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说道:“可能是中班弟弟推倒的,我看到有小弟弟来了建构区。”小应接着说:“对,可能是拿小积木砸的。”仿佛他就在事发现场,对细节了如指掌一般。萱萱分析道:“我觉得一定是被推倒的。外面的楼房能碰到所以倒下来了;里面的楼房碰不到,所以没倒。”前两名幼儿同样是以经验推断,而第三名幼儿已经开始根据观察到的细节进行分析了。东东说:“不对,如果是推倒的话,很多积木都会掉下来,可现在这房子只掉下来一点啊。”
  在建构区,孩子们也曾遇到过多次搭建物被推倒的情况,东东根据观察到的细节、结合过往经验所提出的质疑得到了其他幼儿的认同,讨论再次陷入困局。
  分析三:地面震动影响
  这时,一位小朋友推着餐车经过,“当啷当啷”的声音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浩浩恍然大悟,激动地说:“我知道啦,中班的餐车从我们班建构区经过时,地面会产生震动,这样就把楼房震倒了。”俊俊似乎也想到了什么:“建构区设在走廊里,很多小朋友午睡前散步时都会从走廊经过,大家走来走去,地面会震动,所以房子被震倒了。”岳岳想了想,说:“如果是因为地面震动,那么两幢房子都会倒呀,怎么只有一幢房子倒了呢?”他的话让孩子们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再一次中断了。
  如此,幼儿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从可见因素的分析到隐藏原因的推测,紧紧围绕着“楼房为什么坍塌”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猜测、质疑到再突破、再质疑,幼儿讨论得非常热烈,连平时不太发言的孩子也积极参与了进来。教师在—旁耐心地听着,始终没有干预,并惊喜地目睹孩子们因为不断深入“案情”而变得越来越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强大的分析能力。
  当幼儿的探索步入迷茫期时,我觉得应该给他们—些支持了,便开口:“刚才大家提到了没有对齐、有人破坏、地面震动三个原因,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呢”
  二、震动的秘密
  “震动是什么?”萌萌小声地问道。这一问让孩子们的眼神里闪现光芒。
  “什么情况下会发生震动呢?物体因为震动又会发生什么呢?”我继续问。桐桐好像有了主意,她拉起轩轩和诺诺奔向科学区。这段时间,孩子们正巧在做关于震动的实验,那里有他们需要的材料。三个人从科学区的柜子里找到了铁盘、铅笔、餐巾纸。他们把餐巾纸细心地撕成小纸屑,再把小纸屑撒在桌子上或铁盘里,用铅笔杆敲起桌面和盘子。随后,更多的孩子自发地加入了他们。
  桐桐有了新发现:“我用力敲小纸屑就跳得高;我轻轻敲,小纸屑就跳得低。”忙碌着的轩轩也停下来看着她,说:“很多东西拍—下都会有震动。我用铅笔杆去敲铁盘时,铁盘里的纸屑跳得高一些;当纸屑在木头桌子上时,我还用这么大的力气去敲,纸屑跳得矮—些。”诺诺也急不可耐地分享道:“我在敲桌子的时候,离我近的纸屑跳得高,离我远的纸屑跳得低。”
  孩子们互相交流着,震动的秘密不断清晰起来:原来,震动大小跟受力大小有关,距离震源的远近也会影响物体震动的大小。
  幼儿对事物的兴趣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时,他们就有了不断探索的动力。教师只需提供时间、空间和适宜的材料支持,观察并肯定他们的发现,幼儿的探索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这远比他们学习某个知识更利于其发展。此时,教师不再说话,面带微笑地看着忙碌的孩子们。
  三、搭建抗震楼房初尝试
  “这下我们可以试着搭出坚固的房子了。”小军的话引得大家跃跃欲试。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教师宣布:“到了户外活动时间,我们就去搭建不会被震倒的房子。”我也很好奇,孩子们会想出什么样的抗震搭建方法呢?来到建构场地,孩子们立刻忙活起来,又做起了建筑师的工作。
  方法一:连接一体抗晨
  几组孩子在搭建时不约而同地选用了带有孔洞的木板和木棍。小钰和忻}艏先搭好了一个一层的平房,房顶用木板平铺。由于木板的表面比铰光滑,稍有触碰,边缘的木板就会掉下来,俩人不停地捡起掉落的木板再搭回去。显然,这样的建筑是不能抗震的,她们开始四处观望……
  不远处的陈陈将两块带孔洞的木板竖起来,然后在两块木板之间用木棍连接,就像一个竖着摆放的木梯(见图2)。搭好后,他抓住木梯架子使劲晃了晃,木棍和木板并没有散开。小钰在一旁观察着,回过头对忻忻说:“快去拿木棍!”她俩飞快地奔向材料区,拿来了两根长木棍和两块带有孔洞的木板。小钰迫不及待地将两块带孔洞的木板放在房顶两侧靠边缘的位置上,再将两根木棍插入木板的顶端,稳固了屋顶的结构(见图3)。两个孩子在房子附近使劲地蹦跳了一阵,发现木板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再掉下来。搭建成功后,她们又愉快地跑去看其他幼儿的作品。   两组幼儿把部件连接在一起,使零散的材料变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抗震减震的效果。小钰用了连接的方法,加固了边缘易掉落的部分,对其他部分并没有做连接。陈陈所搭建的“木梯楼”除了在木梯部分做了连接之外,还在木梯的底端做了一个很小的底座,将木梯与底座力口固,使之与建筑成为一体。
  方法二:降低高度抗震
  有过日本旅行史的诺诺和桐桐提起,由于日本地震频繁,日本的房子通常都建造得比较矮。他们各自和同伴搭建了抗震的日本式平房。诺诺在屋顶加了很多摆放顺序一致的木板,并叠放了两层(见图4),她介绍道:“奶奶说用重东西压住不容易倒。”桐桐搭好房子后,从一边拿来了一些较短的木板,将其平铺在房顶中央,比房顶小一圈;然后又往上平铺了一层,再小一圈;接着又拿来更小的木板,搭在最上面(见图5)。整个建筑变成了像戴了一顶帽子的可爱模样,桐桐说:“我在日本就看到了这样的房子,好看又抗震。”
  这两组幼儿能够将自己在旅行中了解到的知识运用到本次搭建中,并且都选择了通过降低房屋高度达到抗震的作用。诺诺和桐桐通过加重屋顶使房屋的稳固程度加大,桐桐还使用上下两层交错叠加、自下而上不断缩小的方式来提高屋顶的稳固度。
  方法三:前后阻拦抗最
  小骏搭好主体建筑后,又找来一些木板堆放在主建筑前后(见图6),他这样解释道:“楼房多了一层保护,就不会被震倒了。”见状,周边几组幼儿也跟着学起来。他们均采用了前后放置障碍物的方式来实现抗震减震,并在搭建过程中明确了建筑各部分的作用。
  孩子们都顺利地完成了抗震搭建任务,大家兴奋地参观着其他的建筑作品,并在建筑面前又蹦又跳,测试其抗震能力。有的建筑经不起幼儿这般的“热情”,开始松动、倒塌;有的建筑则稳如磐石。小宇说:“连在一起的建筑遇到震动会一起倒下来。”小钰也表示:“虽然前面有其他建筑体挡着,可高高的房子还是会倒下来。”小军禁不住夸道:“矮矮的房子的确不容易倒。我怎么在它旁边跳都没事。”
  在这次抗震建构活动中,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建造出心目中最能抗震的房屋,也有了更多的经验。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孩子们自己探索、自己收获,在集体讨论、分享和实践中相互汲取灵感,其探索热情不减,方法也越来越多,变得更有动力。
  四、在生活中探寻高层建筑抗震减震的奥秘
  正当大家赞叹平房的强大抗震性能时,小伊幽幽地问出了心底的疑惑:“可是,为何就不能有高高的又不容易倒的房子呢?”这新的一问将孩子们的探索之路引向了另一个阶段,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高层建筑。“那些高高的楼房就像被钉在地上一样,那么多车开过去都不会倒。”小牧说。我假装不懂地问:“高高的楼房是怎么被钉在地上的呢?”孩子们不再说话,心中似乎已经有了打算。
  第二天一早,东东就来汇报了:“我看到我家楼房下面有地下室,是在地底下的房间,就像钉子钉进地里的那个尖尖角。我发现房子越高,地下室就越多,有负一楼、负二楼……”隔了一会,轩轩也来了:“我家旁边正在盖房子,爸爸带我去看了,工人叔叔挖了好大的坑,里面还插了很多铁棍子。”一旁的小若也凑过来神秘地说:“我和爸爸上网看了,不在地上挖洞也可以,就像灵谷寺的宝塔,下面又大又矮,上面越来越小,也不怕地震。”孩子们了解到,盖房子之前要打地基,在地上插很多钢筋,这些钢筋就是把楼房“钉”进地里的钉子。同样的,在宽大低矮的裙楼上搭建细高的主楼也能够改变建筑的抗震能力。
  在幼儿提出要把房子钉在地上时,教师适度的“无知”为孩子们提供了新的探索目标。在大家颇有收获之后,便到了又一次验证的時机。再一次搭建,孩子们的建筑作品千姿百态,越来越丰富了。他们大多选用了底部宽大低矮而由下至上变窄增高的方式进行搭建(见图7)。一座座新建筑就这样拔地而起,孩子们跺着脚、跑着步,建筑也丝毫未动。
  至此,孩子们成功地从已搭建楼房坍塌的这一场“迷局”中突围。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他们增长了见识,锻炼了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创作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收获了无比的喜悦。
  五、回顾与反思
  在幼儿自主活动中,教师何时介入?给予怎样的干预才是适度的?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是否介入幼儿的活动应以能否推进幼儿进一步自主探索为依据。当幼儿能够寻找到有价值的探索方向时,教师只需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与关注;当幼儿陷入困顿时,教师可适时地点明幼儿困惑的结点,让他们明确自己想要探索的方向,继续探索的脚步。事实上,只要教师放慢脚步,跟随幼儿的节奏,从幼儿的视角看问题,观察并体会其真正的需求,困扰将不再成为困扰,甚至能够转化为更多的教育契机。
  与此同时,当教师退至幕后,幼儿成为了活动的主角,知识与能力孰轻孰重、如何平衡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他们会主动地将平时学到的、积累下来的知识灵活地调动起来,以帮助自己克服难题,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也得以内化并深化。
  一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一场源于寻找“破坏者”的集体行动,一桩桩扑朔迷离的案情,无疑让幼儿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建构区楼房坍塌”之后,是孩子们越挫越勇,让倒塌的楼房再次稳稳矗立的精彩故事。
其他文献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其操作程序为 :1 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 ;2 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
全国妇联1996年工作任务黄启1996年是我们国家全面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各国政府从承诺到行动认真实施《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头一年。这是推动我国妇女事业发展的大好
疥疮俗称癞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多出现在指缝、腕部屈侧、腋窝、脐周、腹股沟、阴囊及阴茎等褶皱或薄嫩的皮肤处,表现为针头大小丘疹、丘疱疹或疱疹,散
为了提高高铁项目建设安全性,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全面探讨高铁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高铁项目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对常用的制造小型汽水两用锅炉的不锈钢的成分、性能、焊接性及焊接主要缺陷进行分析,从中总结了不锈钢材质制造小型汽水两用锅炉的焊接工艺,焊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确保不锈
一、实验的提出和设想我们的这个实验,是刘佛年同志倡议的。(一)近年来各地学校和我们的附属学校,在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单项的实验,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是,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通过低剂量MSCT三维重建检查对腹型过敏性紫癜肠道损害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进行分析。20例均以急腹症就诊,临床表现为腹痛、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高考在我国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社会衡量中等教育的质量和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为中等教育提供反馈信息,客观上起着'指挥棒'
期刊